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伯虎传世书法赏析/跟大家学书法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唐伯虎(1470-1523年),名寅,字伯虎,他还有许多的号,如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南京解元等,而最为人们所熟识的是他自封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雅号,因此也演绎出许多风花雪月的绯闻故事,流传至今。

《唐伯虎传世书法赏析》(作者郭豫斌)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收录了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及对作品的评析。

内容推荐

唐伯虎(1470-1523年),明代苏州府吴县人,名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幼聪颖,攻读刻苦,兼习书画,名扬乡里。29岁参加应天府(南京)乡试中第一名,故世称唐解元……

《唐伯虎传世书法赏析》是“跟大家学书法丛书”之一。

《唐伯虎传世书法赏析》(作者郭豫斌)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收录了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及对作品的评析,本册所选辑的《落花诗册》,为唐伯虎和沈周《落花诗》之作,共书七言律诗30首。

目录

《唐伯虎传世书法赏析》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

傲世不羁的人生

晋商后裔

科场受牵连

桃花坞里桃花庵

智脱宁王府

英才早逝

唐伯虎的墓和祠

唐伯虎的趣事

唐伯虎的诗文成就

辉煌的绘画艺术

唐伯虎的绘画师承

山水画

美人图、花鸟画

唐伯虎书法艺术综述

明代书法艺术概况

唐伯虎书法艺术成就

唐伯虎传世书法作品

《落花诗册》

《禅宗六代祖师图跋》

《自书诗词》

《赠周良温诗卷》

《自书诗》

《漫兴墨迹》

《唐伯虎名帖精选》

落花诗册

试读章节

唐伯虎(1470-1523年),名寅,字伯虎,他还有许多的号,如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南京解元等,而最为人们所熟识的是他自封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雅号,因此也演绎出许多风花雪月的绯闻故事,流传至今。

唐伯虎是我国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博学多能,才华横溢,是名副其实的“才子”,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又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被称为“明四家”。

唐伯虎只活了短短的54年,然而他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却是辉煌的。

作为画家,唐伯虎于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山水画中山重岭复,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其人物画以仕女和历史故事为主,效法唐代传统,线条清晰,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写意人物则笔简神似,饶有意趣。他的花鸟画以水墨写意见长,随意而洒脱,格调秀逸。

唐伯虎的书法源自于赵孟頫的“赵体”,更取法唐朝的李邕,书风奇峭俊秀,笔画婉转流畅,俊逸挺秀,不见一丝狂态,与他的性格形成很大反差。

唐伯虎的诗作,以记游、题画、感怀为主,内容多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俚语、俗语入诗,既通俗易懂,语浅意隽,又使意境峻拔清新,把他对人生、社会所怀的傲岸不平之气抒发得淋漓尽致。

唐伯虎的祖籍在晋昌,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作品落款中常钤有“晋昌唐寅”四字。山西人以会做生意闻名,晋商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有远渡重洋到海外贸易的。唐伯虎就是晋商的后裔,他曾祖父从三晋大地来到鱼米之乡、文化渊薮的江浙名城苏州经商。由于善于经营,到唐伯虎父亲唐广德时,已在皋桥附近的闹市口有了一家类似现在酒食店的小饭铺,生意很好,所以唐家的日子也算殷实。

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伯虎就出生在苏州这个商人家庭里。由于成化六年岁属庚寅,所以父亲唐广德给他取名“寅”,而寅在生肖中属虎,再加上他为唐家长子,所以父亲给他取字“伯虎”,后来因为老虎是百兽之王,人人敬畏、害怕,又改字为“子畏”。

关于唐伯虎的出生,还有一个传说,说他出生后,父亲请了一个据称算得很准的算命先生来给他算命。算命先生看完他的生辰八字,又端详了一下襁褓中的唐伯虎,闭目掐指一算,然后告诉唐广德:“令郎成年后必因自负而恃才傲物,得罪人自不在少数,而且与风花雪月颇有沾染,恐名声亦不会太好。但他天资聪慧,年轻时即能显声扬名,由于心地善良,才华出众,日后定能流芳百世。可他自尊心极强,很难做违心的事,所以千万不要让他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啊!”

这天一脚地一脚、云一句雾一句的话把唐广德说得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儿子将来是能有出息光宗耀祖呢,还是没出息带来家门不幸。对算命先生有好有坏的预测,他又是失望又是彷徨,但还是希望儿子能光宗耀祖,显耀门庭,于是准备好好培养他。

可喜的是儿时的唐伯虎果如算命先生所言,天资聪颖。与别的同龄小伙伴不同的是,懂事后的小唐寅就在父亲的店里帮着忙前忙后,这也许缘自晋商固有的勤快、善经营的传统吧。忙完后也不像别的小伙伴那样贪玩,而是一头扎到书堆中,学习父亲给他准备的四书、五经,又博览史籍,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在父亲“显亲扬名”主导思想训导下,唐寅11岁时就以写得一手好字和诗文而名扬乡里了,16岁时就中了秀才,受到了乡邻的夸赞,唐广德更是乐得合不拢嘴,望子成龙之情溢于言表。  一日,文天祥的后代、以诗书传家而闻名苏州的文林到唐家酒店喝酒,听说店主的儿子聪明异常,16岁就中了秀才,请出相见。通过交谈,见唐伯虎果然才学过人,于是决定让他与自己的儿子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从此唐伯虎与文徵明相识而成为挚友,并成为当时公认的“狂生”。因为他们喜欢在一起研读《左传》、《史记》、两《汉书》及古代名人的文集,喜欢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真趣,而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八股文却不感兴趣。由于他们偏好古文词,与当时“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相呼应,所以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有时竞累日不休,表现出少年书生不满现实、积极追求变革的进取精神。他们的举止被当时的卫道士们视为“不务正业”,是“离经叛道”的“狂生”。后来,这两位“狂生”都被列入“吴门四家”和“吴中四才子”之中。

尽管有“狂生”之名,还有特立独行的玩世不恭之举,但在当时社会和家庭的制约下,读书人要想有所作为,还是要通过科举之路。唐伯虎也不例外,29岁时他参加南京应天府的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一时轰动了整个苏州城,此时的唐伯虎可谓踌躇满志。次年,唐伯虎与江阴富家子弟徐经一同赴京赶考,一种“功名富贵”指日可待的喜悦心情充盈在他的赴京科考之途。

也许是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也许是老天爷的有意安排,命运偏偏和唐伯虎开了个大玩笑,给他当头一棒,使他从亢奋的巅峰一下跌人忧愤的低谷。

原来,当年会试的主考官是著名的饱学之士程敏政和李东阳,试题出得十分冷僻,难倒了许多举子。而在阅卷时只有两张试卷文辞优雅、答对贴切,程敏政看后说“这两张试卷一个是唐寅的,一个是徐经的。”此言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被试题难倒者以及平时与程敏政心存芥蒂者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把柄。因为程敏政与唐、徐二位都很熟识,进京后他们都到程府专门拜访过,唐伯虎还请程为自己的诗集作序呢。有如此深厚的关系已让一些人羡妒,再加上程敏政说出这么一句话,更让人心中疑窦丛生。于是一些人借机上奏弹劾程敏政受贿泄题,请朝廷严查,以安天下读书人之心。

当时的皇帝明孝宗十分震怒,下旨令凡由程敏政阅读之卷交李东阳重阅,把程敏政、唐寅、徐经下狱审理。徐经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说是他用一锭金子买通程敏政的家童后窃取试题并泄露给唐寅的。但后来会审时又推翻原供,说那是屈打成招。经过严格追查,发现受贿泄题之说纯系子虚乌有,孝宗只好下旨为他们“平反”。程敏政出狱后就因愤懑而死。这就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著名的“会试泄题案”。唐伯虎正是因此案而下狱的,狱中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肯定自己是清白的,绝没有采取任何非法手段窃取试题,是凭自己真本事考的,更没有行贿程敏政,程大人也是清白的。“平反”出狱后,唐伯虎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才高自负的性情使他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对仕途宦海的险恶心存厌恶,“狂生”的本性在现实挫折面前得到极尽的升华。所以,尽管“平反”出狱后朝廷放他到浙江为小吏,但他却辞之不就,回到苏州老家,开始了真正“狂生”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实际上“会试泄题案”只不过是明朝廷统治集团内部各派之间相互斗争的结果,唐伯虎不过是一个无谓的牺牲品而已。P1-4

序言

书法,为汉字所独有的书写艺术。欲习书法者,不可不稍识汉字的字体与书体的异同及其变迁。

字体,系从文字学角度指构造符合共同原则、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文字。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基本上依据“八书”的原则组字造型,属于古文字;自隶书之后,汉字则脱离“八书”而成为单纯的文字符号,属于今文字。

书体,一般是从书法艺术角度指人们书写的文字具有某一共同特点或具有某一风格并能自成系统者,如真、行、草、隶、篆等书体。另外,书体在唐以后,也兼指某一书家的个人风格——如颜体、柳体、欧体等。书体是随着字体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又由繁就简的发展过程。在古文字系统中,往往一种字体就是一种书体。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其风格虽因人、因时而异,但尚未形成书法意义上独立的书体,字体与书体难以截然划分。秦、汉之后,字体基本稳定而书体蓬勃发展,二者日益分离,书体遂有三体书、四体书、五体书、九体书、十体书乃至五十六体书、百体书等等,种类繁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过人们的筛选,有些书体逐渐被淘汰而湮灭,有些书体则因便于书写或受人喜爱而继有发展,真、行、草、隶、篆等(五体书)便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书体,其中尤以行书应用的范围最广。

行书,一般认为起始于东汉刘德升。晋卫恒曾说:“魏初有钟一繇一、胡一昭一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唐张怀□为行书定义说:“不真不草,是日行书”。行书又分真行和草行,其区别正如清刘熙载所说:“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由于行书“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清宋曹语),故其应用极广而为有志于书法者所不可不习。为此,特辑印历代名书法家行书字帖一套,以应习行书者临摹、观赏之需。

本册辑印明唐伯虎(寅)《落花诗册》一种。

唐伯虎(1470-1523年),明代苏州府吴县人,名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幼聪颖,攻读刻苦,兼习书画,名扬乡里。29岁参加应天府(南京)乡试中第一名,故世称唐解元。30岁到北京参加会试时,因科场案牵连入狱,年余获释,谪为吏,耻不就,绝意仕途,心灰意冷,专心诗文、书画创作。曾游览苏、赣、皖、湘、鄂、闽、浙等省名山大川。后筑室桃花坞,靠卖书画维持生活。唐寅是一位诗、书、画“三绝”的多才艺术家,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齐名,人称“吴中四才子”。其书法上学魏、晋,颇得益于李北海,故其书法具有丰润灵活、俊秀挺拔、藏筋抱骨之独特风格。

本册所选辑的《落花诗册》,为唐伯虎和沈周《落花诗》之作,共书七言律诗30首,其中第10首第七联、第28首第五联各有一个错字,删去;第26首第五联缺一个字,照空。此帖为唐伯虎行书之代表作,书法端丽严谨,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挺,笔画的轻重、粗细、干湿、浓淡安排得融洽、和谐。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伯虎传世书法赏析/跟大家学书法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豫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90925
开本 16开
页数 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2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116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7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4 18: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