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事皆可原谅
内容
编辑推荐

这十几年来,我四处漂泊,看人,看风景,看林花春红,看逝川流光……我挣扎过、逃避过,如今我带着这些分散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的故事坦然回归,并有幸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与事通过这本书与你们分享。”

余乐言编著的《世事皆可原谅》中的故事发生地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法国、德国、罗马尼亚、英国、中国、美国……跨越了数载光阴:从二战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到如今。有作者的亲身经历,有亲朋身上的真实故事,有作者根据看到、听到的片段构造出的小说。

内容推荐

余乐言编著的《世事皆可原谅》是一本温暖、细腻而又令人回味悠长的书,字数不多,并不厚重,但读后能让人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被支撑被爱的暖暖感党,也能获得令人强大和成长的力量。一本不同于以往你看到的书,可以当作私密礼物送给自己,或送给在乎的人,在放不下的那些日子里,温暖你,鼓励你。

目录

1.初初见你,却已是匆匆那年

2.像她们那样不完美

3.有多少错可以不坚持

4.爱是跋山涉水的不放弃

5.让我们更加犀利地活着

6.伦敦大桥垮不下来

试读章节

吕德斯海姆的清晨

那天清早我在“叮叮咚咚”的教堂晨钟声中醒来,努力在想,自己在哪里。

意识在脑中挣扎着复苏,我看见白色的床单,白色的墙壁,白色的晨光,这是一家旅店,一千年前的城堡改建的旅店,伫立在莱茵河畔的山崖上,是了,这里是吕德斯海姆。

我曾经在这个小镇停留过两次,一次和恋人,一次和父母。

恋人曾在儿时跟随他的父母来过这里,从此这美景便留在了心里,后来遇到了我,于是带我来到这里,与我分享。同样的原因,我把父母带到这里,与他们分享。可谁知道恋人的父母当初为何把他带来,是另一个记忆的驱使吗?

如今我在吕德斯海姆的清晨独自醒来,独自踏着晨露和石阶去往山脚的小镇,我还记得当年踏着同样的石阶拾级而上时,头顶上的那半轮圆月。

莱茵河畔的初夏是我的爱。矢车菊在郊野开出一坡的蓝,河水沿着山涧逶迤流深,对岸的小镇仿佛墙上的油画,五颜六色的房舍都已虚化,只剩教堂的尖顶清晰地占据着整幅画的黄金分割点。河面上的白色游船缓缓开动,成为这幅画中的动景。

我走在画眉小巷那遗存千年的石板路上,小镇还没有醒来,巷子里空空荡荡,一旁酒廊前的黑板上还留着昨夜的酒单,微微染着晨露,酒单上骄傲地书写着本地出产的各种葡萄酒,酒名数十年如一日未曾变过,字体潇洒不羁,仿佛也醉在了这酒香里。我知道,再晚一些这酒廊便将开门,密密匝匝的纪念品店铺也将开门,这石板路上也会载满熙攘的游人。

我蹲下身触摸脚下的石板,当年的恋人曾跟我说,摸一摸这石板吧,它一千年来未曾变过,后来我带父母来时,也对他们说了同样的话。

石板还是千年前的石板,月还是千年前的月,古堡还是千年前的古堡,葡萄酒酿着千年前的味道,莱茵河水在山涧停停流流一千年,矢车菊在山野开开落落一千年,一千年来,镇上的屋舍拆拆建建,镇上的游人来来走走,唯独一些心绪,在时间和空间里辗转轮回,在天地日月中永恒流传,从爱你的人到你爱的人,从我,到你。

幸福的初始

我坐在《芝加哥论坛报》楼下一家叫做Argo Tea的茶吧里,听对面的辛迪抱怨这个雪天。

这场雪是昨天夜里开始下起来的,到了今早就积起了六寸厚,市政照例派了盐车在各条公路、马路、街道上撒了盐,故此今早起来路上早就没了积雪,但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没了冰雪,车底和鞋底上却裹了厚厚一层很难清洗的盐霜,辛迪抱怨的,正是这盐霜。

我从窗口望出去,雪下得杂乱无章,灰蒙蒙一片,那些美丽的辞藻—漫舞、无瑕、冰清玉洁、粉妆玉琢……仿佛都与它无关。

小时候,到了年跟前,一旦早晨起来发现下了雪,父亲便换了一副盎然的声调,到我房里喊道:“大雪封门喽!快起床看看吧!”

我被父亲那样吵醒,立即皱着眉撇着嘴,但随即往窗外一看,便露出一张笑脸,再也赖不住床,急急地想起来了。

小时候,幸福是简单的。雪好看,白白的,落在衣服上、树枝上,茸茸的;雪好玩,摸上去凉凉的,像冰棍,还可以随便揉捏成想要的形状;雪还好吃呢,趁大人不注意,拿舌头一舔,“咯咯咯”地笑起来。于是,下雪了,就觉得幸福。

“你在想什么?”

辛迪的问话将我拉回茶吧里,我的手上有一杯散发着诱人果香的巴西莓白茶,这一家的茶很有特色,努力将世上的可口美味与各种类别的茶结合在一起,但这搭配又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大名鼎鼎的红丝绒蛋糕中的红丝绒,就只与红茶混合。

这里的每一款茶都是那么有趣而独特,有聊得来的朋友来看我,我就会带他们过来坐坐,第一次来的人总是感到新奇与开心,他们坐在这里,窗外是这座城中为繁华的大街,窗内有各式各样可口的茶点。而我,已经尝遍了这里的每一款茶点,可还是常常开个小差过来坐坐,我来这里,已经不感到新奇,有时甚至不开心,有些情绪,需要一个人坐在这里消化掉。

辛迪也常来,显然她也不感到新奇,今天她也不开心。

“你说我,怕冷的一个人,居然跑到芝加哥来了,这冬天,熬不到头似的,说到底还不都是迁就我老公。”

女人一抱怨起来,就会爆发出惊人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辛迪,从鞋底的盐霜拓展到自己的人生和婚姻。

其实我认识的大多数女人都比辛迪拥有成为怨妇的资本。其实辛迪也不是怨妇,只是今天有些低潮。

这些年,我看着辛迪一步步走来,见证了她所有的坎坷与收获。毕业后纠结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发展,和操着母语的美国人以及学位一个比一个高的待业人员竞争找工作,和前男友分手抑郁到一度要看心理医生,后来她爬到这个资深财务顾问的位置,找到一个拿着JD法学博士学位的暖男,和暖男结婚成家并拥有一个天使般的小女儿……

五年前,辛迪为前男友哭得肝肠寸断时,如果可以快进到今天的生活,她一定是十万个愿意。

十年前,辛迪在中餐馆端盘子支持自己的学业时,一定觉得今天的生活就是奋斗的动力。

三十年前,算命的如果告诉辛迪的父母,这女娃将来会在美国出人头地,住大房子,开好车子,家人一定喜笑颜开。

……  现在,辛迪坐在我对面,抱怨了半小时的天气、老公、孩子、工作,就像常来这家茶吧的我们,她已经过了那段新奇期,开始纠结美食与美景之外的不美好。

初始时,幸福总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像我们伫立在人生的开端看雪,像初来的旅人坐在这家茶吧品尝各种新鲜滋味。可后来,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渐渐地,使我们感到幸福的条件越来越复杂。

我见过一位患有“囤积强迫症”的女性患者,她的家里没有一个角落不是堆满了东西,这些东西年代久远,从她记事起就开始囤东西,没有一样舍得丢掉,每一样东西她都觉得是有用的,丢了它仿佛就丢了一段人生。起初她的症状没有很明显,勉强还可以生活,可是近几年越来越严重,大到坏掉的电器、家具,小到废弃的包裹盒子、断了的发绳,她全部都留着。终于,家人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向医生发起了求助。

医生到了她被杂物堆积得无处插足的家中,要求跟她做一次火警演习,当火警警报拉响,三十秒内,她只能够带一样东西跑出去,而剩下的东西,都会随大火付之一炬。

“只能一样?”她反反复复地问这个问题,在得到医生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后,她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痛苦。

一切就绪,所有人员撤离这所房子,只把她一人留下来,警报响了起来,通过安装在房间里的摄像头,我们看到她在起先的十秒惊慌失措,在房间里来来回回地跑,随后,她从桌子上抓起一样东西,便跑了出去。

医生在外面接到她时,她已经泪流满面,无法言语。

医生说,让我看看你拿的是什么东西。

那是一个相框,里面是她和家人的一张合影。

那一刻,她的痛哭一定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也许是为留在房子里的东西心疼,也许是对怀中所抱亲情的珍惜,也许夹杂着紧张、惊恐,和一种暂时无以承受的悟……然而,她带出的东西又是那样简单。是啊,纵使我们曾沉沦在多么复杂的欲望中,在触摸到生命末端时,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东西。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辛迪,我问,回头想想,你对幸福的真正要求是什么?

回头想想,我们对幸福的真正要求是什么?

被上司批评了,和情人生气了,想买宝马兜里却只有买奇瑞的钱,冬天太冷了,夏天太热了,想把父母接来过年可公婆也想要过来……这些,究竟是囤积在我们心房的垃圾还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走出茶吧,天空呈现出入夜的第一抹深蓝,雪还在下,我像小时候一样仰起头,看那星星点点的白色,如此轻盈,如此简单,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去往何处。我想起父亲那声盎然的呼唤:“大雪封门喽!快起床看看吧!”今天的雪依旧飘着旧时的颜色,亦如初始时藏在我们心底的,对幸福的简单要求。P3-9

序言

几年前听原创型歌手Katie Melua的Spider’s Web(蜘蛛网),里面说“对与错之间的界限,就像一根蛛丝的宽度,钢琴键只有黑白两色,却在你的脑中奏出百万种颜色”。(The line between wrong and right is the width of a thread from a spider’s web.The piano keys are black and white,but they sound like a million colors in your mind.)听到这两句歌词的瞬间我有些恍惚,好奇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怎么会写出这种大彻大悟的词句来。

后来翻阅了一下这位歌手的生平,发现她出生于苏联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1993年由于格鲁吉亚内战,八岁的她随着家人迁往冰岛,十四岁时又迁往英国定居。你看,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同龄人经历过这样的戎马劻勷与颠沛流离?

我们的战争与流放多是和平年代的挣扎与逃避。一个负荷压力并感到些许疲倦的人很容易对现世不满,并对那些与自己有着距离感的时空与次元产生幻想式的期许。前阵子我和一些读者朋友讨论现代人的情怀,惊讶地看到很多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向往战争年代!他们不在意战乱给苍生百姓带来的生存上的痛苦,而是强调那样的伤疤年代所铸就的人类的功勋,这难道不是现代人的一种逃避吗?

这种逃避的情绪无处不在,有时甚至很难捕捉到,因为它可以微妙而无害。

例如近几年常会有人问我:“你怎么不在朋友圈里多贴些随手拍的照片,多写些国外生活中的小见闻?”几个月前一位读者跟我说:“能不能多写写你在国外的感受?你毕竟在外面生活这么久,写的东西会不一样。”

我想,他们想看一些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不同的风物,而我却不知道写国外的什么。正因为在外面太久了,久到无法用一个旅人的无辜而善意的眼神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也丧失了对大家关注点的敏感度。我在所谓的欧洲田园小镇生活过,在莱茵河畔古堡葡萄田间的小城生活过,在美国高楼林立的都市生活过,在中产阶级聚居的郊区生活过……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凡是生活过的那个地区、那一种状态,于我都失去了那种宣传画册所传达出的出世之感,没错,我不是一个旅人,我无法只感受那些表层的美好,无法在这些地方逃避现实,因为它们对于我来说即为现实。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负面,然而我不希望你们—我曾经谋面或者未曾谋面的你们—去幻想一个脱离现实的桃源。

欧洲不是,北美不是,战争年代不是,网络不是,这本书亦不是。

十几岁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能说出什么是黑什么是白,这十几年来,我四处漂泊,看人,看风景,看林花春红,看逝川流光……我从一座城换到另一座城,从一个国家换到另一个国家,身边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永远记得二十一岁那年冬天的早晨,我坐在去浦东机场的大巴上,看着凌晨霓虹稀疏的苏州城,我对自己说,终于要离开这个地方了。五年后我再回到苏州,闻到空气里那熟悉的早点味道,看到街边古色古香的公交站台,曾经忙着想要离开的城市,在那一刻竟是如此亲切而动人。

也许从那一刻开始,我的世界里再没有“黑”与“白”,再也没有那么分明的爱恨,那些让我恼过、伤过、喜过、乐过的人与物,不过是我和这个世界的交集与碰撞,再回头,它们赋予我的只是一笔笔的经历财富。而我,也渐渐地开始去怀念和思索那些丰富的人与物,它们曾经就像黑白两色的钢琴琴键,如今却在我的世界里反复演奏着多彩的音符。

经历过战乱的歌手Katie Melua写出了这样大彻大悟的词句,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挣扎过、逃避过,如今我带着这些分散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的故事坦然回归,并有幸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与事通过这本书与你们分享。

也许,看了这本书,你也会发现,没有什么人或事是不可原谅的,不如一笑泯恩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事皆可原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乐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300258
开本 32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531338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