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爱玲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结合最新史料,最全面详尽的张爱玲传记读本!

张爱玲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老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言说着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在阴阳交界的边缘上,她感受着历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凉,虚眯着眼睛看着阳光,却走不进这光芒里去。华丽而苍凉的感觉,华丽而衰败的布景,这是挽歌里的末世。

内容推荐

《色戒》是一个女子演绎的民国传奇。《金锁记》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传奇》是她的集大成者。《小团圆》是青春爱恋残存的交代。她把积蓄了22年的青春力量,和蕴藏了近百年的家族积淀,毫无顾忌地释放在她的辉煌青春里。那里满是她和她的家族,在岁月的年轮里,心灵绞结的心痕和生命辗转的旅痕。

旷男怨女,夙夕悲欢,演义堕落与繁华,荒凉与颓废。

张爱玲,是文艺园地里一棵枝繁叶茂、摇曳多姿的树,她把枝叶大大地撑开,尽力伸向不可知的远方。她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老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她描绘了一派奇异的日常风情。虽出身显赫世家,最钟情的却是最平民、最世俗的苦乐人生……

目录

第一章 灰绿:成长的底色(1920-1930)

第二章 雪青:少女旧事堪凄凉(1931-1939)

第三章 葱绿:学生天才梦(1939-1941)

第四章 孔雀蓝:横空出世(1943-1949)

第五章 桃红:倾城之恋(1944-1949)

第六章 深赭:无奈的作别(1949-1952)

第七章 昏黄:执子之手(1955-1967)

第八章 银白:天涯孤旅(1967-1995)

试读章节

1920年的上海,9月30日。张爱玲,这个一生与月亮共进退的人,选择在一个月如圆盘的日子,来到这嘈杂而又可爱的人世。9月底,微雨初凉,一个大时代中的小日子。张爱玲出生的日子,就像她一生的文章,轰动背景衬托下的平常平淡人生。父母为她取乳名:小煐。

张爱玲的家庭这时是丰足富庶的。他们住在一幢祖上遗留下来的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走马楼,二层楼房中间挖出一个正方的小天井,站在二楼的窗户前面可以看见街上人来人往。房屋里有关于这个家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这种老房子有奇异的个性,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芯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而在阴阳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听得见电车的铃声与大减价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吹打着“苏三不要哭”。整个的空气是无所事事的传统守旧加上一点蠢蠢欲动的西洋文化的冲击,因为他们是住在共同租界里,各国的洋人都住这里。起先还有祖母,祖母在的时候,也是与父亲同父异母的伯父主持家事,另外还有父亲的一个胞妹。主持家事的二伯父张仲熠,与他们当时的大多数亲戚一样,在清末通过科举,官至中书。他们是在辛亥革命后先从南京迁至青岛,后又搬到上海的,到上海后,也是一直闲住租界,无所事事。至此,他们已从世袭官宦的荣耀、辉煌与光荣的顶点跌落下来,虽然延续了一点热衷于洋务的家风,但王朝崩溃,江山易主,时代已不是他们的了。

家底虽然还殷实,但和所有在租界里避难的前朝官员一样,只能靠着回忆生活,回忆总是惆怅的,回忆过去的苦难,有一种后怕与自怜;过去纵然是好的,但那也都是过去的事了。

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20年来内地老是不太平,亲戚们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敌,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他们回忆着以前辉煌的名声,吃着以前辉煌的家业,日子过得小心而拘谨。主持家事的二伯父长爱玲的父亲17岁,与弟弟妹妹在一起,怎么看都像爷儿仨。可这样又有什么奇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已见怪不怪这样滑稽的事情。在中国这个向来四平八稳、纲常密织的社会里,一个男人三妻四妾,后嗣之间年龄相隔一辈是常有的事。为了维持一个四合院、一幢走马楼——一个家庭内部的稳定秩序,长兄为父的古训是撼摇不动的。可是,张爱玲的父母都是大家庭里被娇宠惯了的少爷小姐,且又是感染着五四自由新空气而成人成家的,拘管得这样严,日子总是不痛快的,在自己家里倒颇有几分在大户人家寄人篱下的感觉。一部分也因为这个原因,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在婚后的几年里经常归宁南京的娘家,虽然南京离上海也算不得近。

祖母是1916年去世的。1922年,已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跟着哥哥生活的第六个年头了,他们一直想和哥哥分家,搬出去过小家庭生活,苦于一直找不到适当的借口,终于在这一年——此时他们已是两个孩子的父母——张廷重由在北洋政府做交通部长的堂房兄长张志潭引荐,在津浦铁路局谋了一个英文秘书的职位。于是,爱玲的父亲与其兄草草地分了家,亟亟地从上海搬到天津,住得越远越好。1922年时,爱玲两岁,他们这从大家庭里分离出来的一小家,父亲、母亲、爱玲、新出生的弟弟小魁、与母亲志趣甚合的姑姑,带着祖上遗留下来的房产、地产、母亲的一份丰厚的陪嫁,从上海搬到了天津,住在一幢简朴的、没有草坪的花园洋房里,这是爷爷张佩纶与祖母结婚寓居天津时居住的房子。这里是小煐出生后的第二个家。

爱玲其实是出生在上海的,可在她的感觉里,第一个家是在天津。或许,这不仅是因为两岁以前在上海时还没有记忆,更由于天津的家里给了她真正切实的物质的感觉。这些物质的存在,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与儿时的最初记忆牢牢地粘在一起的,是真实生命开始的一部分。记忆不是抽象的,它就是儿时穿过的一件粉红色的纱衫、骑过的一辆儿童脚踏车,它也或许和4岁以前一直独享的一张藤质小靠椅紧紧缠绕。

在天津的日子是有闲有钱的。那时候,父母都还只有26岁,正当青春好年华,生活是老式的铺张、排场、爱面子,却又掺和了五四以后知识人士的清醒与进步,所以是矛盾的,却又是整个时代大潮下的一种常见的微澜。家里有汽车,有司机,有好几个烧饭打杂的用人,爱玲和弟弟都有专属的用人,领小煐的叫何干,还是她祖母的时候进来的一个很得力的用人,领小魁的叫张干,年纪也很大了。称老妈子为什么什么干,也不知是哪里的方言,不管怎样,小孩和这些抱他们的老妈子们倒还有肌肤之亲,小煐记得被何干抱来抱去时,用手去揪她颈项上松软的皮——她年纪逐渐大起来,颈上的皮逐渐下垂,不耐烦的时候,这个被娇坏了脾气的小姐会把她的脸抓得满脸的血痕。可还是有感情,小煐摸着她颔下松软的皮知道她渐渐老了,何干也看着小煐一天天长大起来。母亲与姐弟俩是有距离的母爱,像大多数有钱人家一样,她不带他们一起睡、一起玩儿,照顾他们是用人的事。在爱玲的情感天地里,儿时所得的父母之爱是阴冷青涩的,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天早上女佣把她抱到母亲床上去,趴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母亲才醒过来的时候是不清醒的,不甚快乐,总要过了好久方才高兴起来,母爱就像青锦被与黄铜床那青涩发亮的感觉。父亲因为有“芙蓉癖”,不常和他们一起起居,孩子们对他最深的印象也就是他吃完饭马上起来踱步,老女佣称为“走趟子”,是家传的助消化的好习惯,来自他的外祖父李鸿章,据说李鸿章在军中也是照做不误的。他一面踱一面朗诵,回房也仍旧继续“走趟子”,像笼中兽,永远沿着铁栏儿圈子巡走,背书背得不舍昼夜——抽大烟的人睡得晚。

生活里的爱是这样不甚亲切、正常,可在孩子的天地里自有寻找快乐的方法。P7-10

序言

在中国,文人向来与惊天动地的奇迹少有渊源。

张爱玲,这个有着“恶俗不堪”的中国女人名字的中国女人。却曾创造了战乱纷纭的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坛的奇迹。可也有人说:“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张爱玲的结尾算不算是好收场,真的谁都不能轻易作答。

她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老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言说着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在阴阳交界的边缘上。感受着历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凉,虚眯着眼睛看着阳光,却走不进这光芒里去。华丽而苍凉的感觉,华丽而衰败的布景,这是挽歌里的末世……

她描绘了一派奇异的日常风情。虽出身官至九鼎的显赫世家,最钟情的却是最平民、最世俗的苦乐人生。从官宦转到市民,就像洋人用看京戏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一切,也不失为一桩有意味的事。她感兴趣的是这些庸常的普通人生:头上搭着的竹竿上晾着小孩的开裆裤;柜台上的玻璃缸中盛着“参须露酒”;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着梅兰芳而那一家的无线电里卖着癞疥疮药;走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底下打点料酒——这就是爱玲明了而热爱的中国的日月,纷纭、刺眼、神秘而滑稽的中国的人生,幽古中国与现代中国和谐的掺杂。

她把女性化的眼光堂皇地投射进文学世界。她在新旧中国的阴阳边界上,在新旧中国混影的屏幕背景上为我们活现了一群女奴的群像。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求的是女奴时代谢幕以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对过往深深否定的方式表达着她对明天深深的渴望。在她笔下的女人,整日担忧着最后一些资本——20岁到30岁的青春——怎样一次次转账以增值,这样充满了死气的骨子里的贫血,爱玲为之疲乏、厌倦。她充满渴望地揭开未来历史幽暗的一角,揭幕所见有难抑的失望,又有不调和中的调和。谢幕后的女奴们,新旧交替中失措的女人们,何处是归程,爱玲温情而苛刻地期待着。

……言不尽言。

总而言之,张爱玲是文艺园地里一棵枝繁叶茂、摇曳多姿的树,她把枝叶大大地撑开。尽力伸向不可知的远方。

可是。谁曾明知,张爱玲的根永远扎在她生长的园地土壤中?正如她自己所言,文人是园里的一棵树,不管她如何茁壮地节节生长,也不管周遭的气候土壤。随日月风化而变幻迁移,她依旧、她愿意,永远是那园子里的一棵树,根深蒂固地牢牢稳稳地长在那里。这个园子,就是上海。

她,即便后来化作了一颗种子,播送到远方,经过了宽广的大陆与深邃的海洋,在黑土绿水之上,在这颗种子的内核里孕育的。依旧是来自上海的不变的滋养、风情与灵息之气。

张爱玲离我们是近的,在喜欢她的人心中,她永远是新鲜活跃的。她曾说:中国人说话,但凡有一句适当的成语可用,中国人是不肯直接说话的。可是。现在有时候也真没有办法,有那么多的人说话找不到贴切的词时,宁愿借用张爱玲的言语,引一句,用上去,稳稳的,妥帖的,再合适不过。因为所引的话正是切中了人生底蕴中最关切的地方。

这个天才奇女的诞生已是近一个世纪前的事了,整整一轮生命的时差就让人有不堪重负的沉重,可张爱玲之于今天的读者们。是切身无距离的。越是变,越是一样。她的传奇,她的人物的传奇,在骨子里与我们今天依旧神似,仿佛一切时代中人们以同样的方式活着,活着为了同样的内容。古今人们都相似。但我们又都是孤独的。

终究。在弹指之间屈指算来,已是近一世纪的光景。生命周期的生息可以几个始终。

1920年的上海,是繁华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在这里,有最传统的中国土著的生活方式,有从大洋彼岸吹来的欧风美雨的新气象,也有在古今中外文化气息冲撞中破壳而出的一些新苗。这一切是和谐的,和谐地融合在这里,呈现出一派热闹的丰富景象。这种丰富性不仅指数量之多,更奇怪的是可贵的共存。不同质地的各派相安无事地平行共处,不仅无歧视,反倒因彼此的陌生好奇而滋生出十分的尊敬与恭敬。危机孕育在宁静中,这一隅的宁静也渐渐变成表面的装饰了,奇异的复杂性中将埋伏着接踵而来的时代之大变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大时代的破坏与更动中,巨大的列车轰鸣而来,把每一种别样的声音都融成它自己的声音,这任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张爱玲就出生在这中国大时代的激流洪涛中。她的家族都处在大时代的激流洪涛中。她的祖父、外曾祖父都曾是中国大激流中在浪尖上掌舵的勇敢男子。可是。流水无情。纵然落花多情,历史的洪流顺风送走一代代豪杰,又迎来一批批枭雄。于此,人无法选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爱玲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茹文//王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0976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6: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