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宗璞论/何英 |
内容 | 编辑推荐 她的语言明朗而又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作家 孙犁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告诉人们爱的意义和尊严的价值,教会人们如何去付出爱和获得爱,如何去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宗璞先生的作品里充满了善念和柔情,表现了对祖国、对万物的深沉的爱意。——文学评论家 李建军?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孤独的旗帜。近30年来,她在病中笔耕不辍的四卷本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它所描述的时代立言。——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肖鹰 内容推荐 本书以宗璞作品为研究内容,包括宗璞前期、中期创作的主体置入方式,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守望,宗璞作品的美学精神,以及《野葫芦引》的叙事分析和宗璞创作的晚期风格等形式与意义方面的问题。第一章以宗璞前期、中期五个中短篇小说为切入点,探讨了1956年末到1970年代末宗璞创作的主体置入方式。第二章通过对宗璞创作的人物与主题的分析,揭示出她创作的心理原型,即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守望。第三章结合语言学方法,具体到声韵、格律的阐释,纵深探究宗璞创作的美学精神与文学风格。第四章、第五章,对《野葫芦引》“四记”进行整体、系统的叙事研究。第六章以西奥多·阿多诺等的“晚期风格”理论为参照系,结合中国传统关于老年写作的论述,阐发宗璞创作的晚期风格。 目录 绪 论 /1第一章 宗璞前期、中期创作的主体置入方式 第一节 历史逻辑中的审美生产 /14 第二节 “移置”与改写 /26 第三节 知识分子主体的回归 /33第二章 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守望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漂泊 /49 第二节 卫葑的谱系 /71 第三节 知识女性的道德守望 /80第三章 宗璞创作的美学精神 第一节 抱诚守真 /95 第二节 雅正之声 /104第四章 《野葫芦引》的叙事分析(上) 第一节 宗璞写作的历史意向 /119 第二节 《野葫芦引》的“时空体”形式 /128第五章 《野葫芦引》的叙事分析(下) 第一节 寓宏大于微细的结构方式 /143 第二节 “记”与“诉” /156 第三节 叙述者及文本动力分析 /165第六章 宗璞创作的晚期风格 第一节 叙事的回忆性与抒情性 /177 第二节 晚期风格的非同一性品质 /181第七章 结论 /193参考文献 /201宗璞文学年表 /212后 记 /258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宗璞论/何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122498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18 |
出版时间 | 2024-1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