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先秦乐教:从德性生命到理想社会 |
| 内容 | 编辑推荐 1.知名学者郭齐勇、郑宗义、杨儒宾作序推荐。 2.重新定义“乐教”,突破以往“乐教范畴”,开研究之先。3.以“作乐”“奏乐”“赏乐”三分结构,贯穿先秦文献中有关“乐”的文段,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4.提出乐教“塑造德性生命、构筑理想社会”这一核心理念,拓展当下德育、美育理念。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优秀”结项成果。 内容推荐 “乐教”是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支柱,却在春秋以降的礼乐崩坏中失传。近人不知“乐教”之义,首因其基本概念的模糊。“声”“音”“乐”三者,不能混为一谈。尤其是具备戏剧形式的“乐”,本身包含着诗辞、乐曲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讨论“乐教”,应该照顾到“乐”既有“声”“音”“乐”的差异,也有“诗”“乐”“舞”的区别。本书在明确“乐”之具体意义的基础上,全面展示“乐以成教”的内容,发掘先秦乐教思想传统和精神内核,以资儒学的当代阐释和教育的时代反思。 目录 导言 第一章“声”“音”与“乐”:先秦乐教的基本概念 一、从物之理看“声”“音”概念 二、从心性论看“声”“音”概念 三、作为基本概念的“乐” 第二章“乐器”及“音律”:“声”与“音”的实现 一、“声”的实现:“乐器”及其特质 二、“音”的实现:“音律”及其特质 三、从“乐器”到“音律”:多种解释理论的内在一致性 第三章“作乐”及“奏乐”:“乐”之时空形式的实现 一、“作乐”及主体意向的表达 二、“奏乐”及意向传递的可能 三、“乐”时空形式的完成 第四章“赏乐”及“乐言”:“乐以成教”的证立与效力 一、“赏乐”:对受众身心的引动 二、“乐言”:“和”意义的呈现 三、“乐教”的实践与效力 第五章“乐制”与“人心”:“乐以成教”之核心的抉择 一、“乐制”:“乐教”制度化的建立 二、“人心”:“乐制”的危机与孔子的重建 三、“乐教”核心之争:从老、庄、墨、荀四家看 附录一部分文献综述 附录二郑玄注《礼记正义·乐记》分篇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先秦乐教:从德性生命到理想社会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顺然 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24316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24-11-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92.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