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图像的焦虑:中国现代美术的12个观察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长期致力于中国美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关注新的观念、媒介和艺术方式,注重艺术领域中从醒目的现象到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和视觉表征的过程,书中选取了中国现代美术的12个经典案例,这些经典图像的诞生及其传播过程,书写历史、与时代对话,串联起一部具有家国情怀的视觉文化发展史,镌刻着独特的价值观与文化理念。 内容推荐 20世纪中国美术以图像的方式传播并发生效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参与到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方方面面。本书从图像史与文化史视角出发,通过对12组图像的细致观察,从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外音、徐悲鸿《会师东京》塑造的国家形象、廖冰兄《筑起我们钢铁的长城!》中的国家理想,到黄新波与1930年代的义勇军图像、胡一川对革命工人的视觉建构,勾勒出一幅充满家国情怀的20世纪中国视觉文化图景。 目录 前言 / 1 图像的焦虑 / 1 一 到“前线”去 : 胡一川对革命工人的视觉建构 / 3 二 黄新波与 1930 年代的义勇军图像 / 31 三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笔下的画外音 / 53 想象民族国家 / 85 四 会师东京:国家象征与徐悲鸿的抗战图像 / 87 五 “钢铁长城”:廖冰兄 1938 年漫画中的国家理想 / 118 六 边城废墟:风景中的民族寓言 / 144 与时代对话 / 179 七 体制内外:叶浅予中国画的“新”与“旧” / 181 八 “新”开发的公路:1950 年代的公路图像及其话语空间 / 208 九 装饰画:张仃与中国 1960 年代的“现代主义” / 237 书写历史 / 257 十 “五四”摄影:图像的附会、挪用与真实性问题 / 261 十一 南京解放:历史、图像与媒介 / 287 十二 重写“黄河” / 309 后记 / 33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图像的焦虑:中国现代美术的12个观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雪杉 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5715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6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50000 |
出版时间 | 2024-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1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