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80后十大新锐作家小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小说选刊》分两期转载了甫跃辉、周李立、于一爽、蔡东、笛安、张怡薇、宋小词、文珍、郑小驴、马金莲等10位80后作家的代表作品,以集体亮相的形式冲击了中国当代文坛,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并为评论界所关注,《文艺报》《文学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或评论。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文学爱好者和评论界的需要,特出版他们的作品专辑——《80后十大新锐作家小说选》。本书由王干编著。

内容推荐

80后是传媒时代长大的,开着网络和普世价值的“天眼”,同时,他们又是纯然情感写作的群体,80后不像50后、60后作家有共同的历史记忆,80后作家带着强烈的校园背景,他们的笔触是从校园开始落笔,校园像一个温暖的摇篮也像青春的孵化器,培育了他们的人生基调。

80后作家主体随着成熟和分化逐渐走出了当年的“青春文学”主场,他们不再是传统的掘墓人,而是回望世界文坛,悉心研读中外名著,在经典文学和潮流文学中汲取养料,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如今,80后作家正在整体浮出水面,成为中国文学具有最新活力的一个创造性群体,成为中国文学新一代的主力军。

王干编著的《80后十大新锐作家小说选》集结80后中国十大新锐作家的小说代表作,向读者展示这些起步于校园,但又告别了校园的青涩和清新,在更丰富、更多样的社会生活中以经典化和新文学化来展现自己的“80后”作家们的名家名作。

目录

长河

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

洗尘

普通话

坼裂

自杀总是发生在一切之前

每个混蛋都很悲伤

更衣

血盆经

刺猬心脏

我们的塔希提

通天桥

哑然记

春丽的夏

安翔路情事

普通青年宋笑在大雨天决定去死

可悲的第一人称

赞美诗

试读章节

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和母亲在厨房炕边剥玉米棒子。

秋天是个令人陶醉的季节,莫说那漫天成熟得弯腰低头的糜子谷子,那埋在土里成串的土豆,单是门外麦场旁那一片玉米,就能让我们充分享受丰收的喜悦。

这一年的玉米秆子分外甜,只要母亲说晚饭咱们煮玉米吧,父亲就带着我去剁玉米,他用镰刀或者铲子将那些棒子成熟的玉米秆子剁倒,我就蹦蹦跳跳往家里拖。拖回屋,母亲已经坐起来,靠坐在窗户边,等着给我们剥玉米呢。她剥棒子,我就剥秆子,将玉米秆子上的叶子一片片剥去,露出光溜溜的身子骨儿来,像鞭杆一样。折下一节,用嘴啃着剥下皮,一口一口嚼里面的芯儿,满口清脆的甜香,可好吃了。尤其外面看上去发红的那种秆子,直往人心里甜呢。我脆生生地嚼着,母亲是不吃的,她剥棒子。一个个大棒子沉甸甸的,抓在手里,人心里就有一股喜悦水一样往外溢。其实,煮玉米棒子更好吃,想想吧,揭开热气腾腾的锅,只见半锅棒子胖乎乎热腾腾,金黄金黄的,咬一口,又软又甜又黏牙,就算你刚刚吃过饭,吃得很饱,也会禁不住淌口水,拿起来啃上一两个。

然而这一天我们没有吃上煮玉米。我和母亲还没剥完玉米,就有一个人噔噔跑进我家大门,冲我母亲慌慌张张说:不得了呀,伊哈出事了!

撂下话,她就噔噔跑出门,不见踪影了。有一小股风随着她的脚后跟奔跑,很快被她踩在脚底下带走了。我看见母亲把一个大棒子已经掰开了,听了这一番突兀的话,她停下了。接着慌忙将掰开的叶片合上,合上才发现不对,忙又掰开,一把揪掉老汉胡须般的玉米缨子,扔到我脸上,母亲拧过身双手扒住窗台,扯长脖子向外望。我本来用牙齿咬着一截玉米秆,准备剥开了嚼。听了来人的话就愣住了,好半天觉得嘴上有东西热乎乎的,一摸,摸下一手心的血,我才醒悟是玉米秆的老皮划破了唇。疼痛随之明显起来。我哪里顾得上哭呢,撒开脚丫子就往伊哈家跑去。身后母亲的目光追着我,我知道她要是有着一双健全的腿,能够下地奔跑,这会儿她肯定跑得比我还快。正是夕阳将落未落时分,我迎着夕阳跑了一阵,发现错了,伊哈的家在村子东头,该向东跑,我怎么向着西边跑呢?明白过来后我就掉了头,向着伊哈家的方向狂奔。奔跑的过程中我看见好多男女老少,他们也正往东边赶。大家的后背上落满了夕阳的余晖。一张张劳作了一天的脸上尘土还在,还没来得及洗去,由于背着夕阳,在万丈的余晖反衬下,这些面孔灰沉沉的,带着惊讶、痛苦和一些难以说清的表情。

伊哈家的院子里一片金黄。我刹住狂奔中的脚步,傻愣愣地看。院子门外的庄稼、土地、黄土路,还有远处的山头,一律披上了金黄的色彩。我不知道这个傍晚的夕阳是怎么了,以从未有过的辉煌气势将我们庄子整个笼罩在一片无比富丽的金黄色之中。

我听到了哭声。哭声从院子里飞出来,从高高的土墙上、洞开的大门口飘出来,在向晚的余晖里飘散。我抬头望望天上,天空一片湛蓝,这种蓝,清澈得像刚用水洗过一样。有几朵云在远离夕阳的地方飘游,夕阳的余光斜射过去,云朵便恰似披上了辉煌的金缕衣,好看得惊人。

天气真是好啊,这样的好天气似乎只适合办喜气洋洋的事,怎么也不该出丧事呀。可是,真有人口唤了,是二十九岁的伊哈。等我赶进伊哈家的大门,院子里已经聚集了好多人。女人们三三五五聚成堆,悄声讨论着什么,一个个神情怪怪的。连向来大方稳重的男人们也一个个蔫头耷脑的。德高望重的乡老马三立老汉向来是料理丧葬的带头人,这类事情他经见得最多,最是能做到神态安详、稳重,处事不惊。按常理这会儿他应该带头和大伙商议埋体送葬的具体事宜。然而,我看到这老人坐在一个木墩子上,神情苦巴巴的,用青汗衫的袖子抹着眼泪。满院子的姒.一张张熟悉的脸上换了颜色,写满了深沉的疼痛、惊讶、惋惜、惶惑,还有很深的我说不上来的东西。

我觉得这些神情熟悉又陌生。庄子里每当有人离世,大家原本平静或喜悦的脸上就会露出这样的神情,有人甚至显得恍惚,似乎每一个生命的结束都在提醒活着的人,这样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得经历,这条路,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走的,不管你富有胜过支书马万江,高贵比过大阿訇,还是贫贱不如傻瓜克里木,但是在这条路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这个傍晚,我敢肯定乡亲们又一次想到了这件事。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最初的讶然之后,换成了凄然、悲痛。特别在那些不善于流露感情的脸庞上,内心的悲伤外化成外表的冷淡、漠然,然而我觉得这种冷漠远比明显的沉痛更让人看着心惊。

当然,那是大人们的表现。P3-5

序言

80后作家的分化与渐熟(代序)

80后作家的出现,在文坛和社会上都是一件持久发酵的事情,或许他们多少有些异端的性质,到如今,80后作家似乎不那么刺眼、刺耳了。一方面80后的作家基本到了而立之年,他们自身的群体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文坛和社会对于他们也慢慢熟悉并接受。翻开最近的文学期刊,发现80后作家渐渐占据了一些文学期刊的重要版面。就本人供职的《小说选刊》而言,去年选载了五位80后作家(马金莲、宋小词、孙频、吕魁、文珍)的五篇小说,以及两位90后作家(朱雀、修新羽)的两篇小说,而仅今年上半年,《小说选刊》就选载了十一位80后作家(马金莲、张怡微、蔡东、郭珊、孙频、不有、文珍、祁又一、孟小书、小昌、周李立)的十一篇小说,这不是《小说选刊》有意而为,因而它能证实80后正在整体浮出水面,成为中国文学具有最新活力的一个创造性群体。80后面貌发生的变化,是自然分化的结果,是这个群体接近成熟的标志。一些文学刊物也抓住了这样一批创作的新生力量,湖南的《创作与评论》近两年来每期刊发一个80后作家的小说,同期配发两篇评论;《广西文学》5月号推出了80后作家专号,《芳草》推出周李立小辑,杭州的《西湖》杂志,标榜青年作家从他们那里出发,发了不少80后的作品。许多出版社为80后小说家推出了小说集。其中,云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80后’批评家文丛”,推出了金理、杨庆祥、何同彬、黄平、周明全、徐刚、刘涛、傅逸尘等的专著。远远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80后悄然形成,且风格各异,格调不俗。一些80后作家的创作渐渐改变了人们对80后的印象,或者说新的80后让文学的版图发生了变化。

告别校园文学的胎记

80后在文坛最初的亮相,是以韩寒、郭敬明等为代表的一群“青春文学”作家,“反叛”“都市”“时尚”等曾是他们的显著标签。韩寒、郭敬明近日投身电影事业,《后会无期》和《小时代》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这也让他们暂时离开了文学的领域。这种转变,是他们的必然,在反叛和商业的双重压力之下,他们改弦易张是适应时代和环境的。

时至今日,韩寒、郭敬明显然不能再代表80后作家的整体面貌,80后从当初的学生娃纷纷到了而立之年,作家的数量从当初的十来人也发展到数十人。同时这个群体的构成越来越丰富:除了写城市的80后,还有乡村写作的80后;除了“青春文学”的80后,还有“纯文学”的80后;除了反叛的80后,还有回归传统的80后;除了国际化写作的80后,还有中国化写作的80后;除了用纯粹现代汉语写作的80后,还有用方言写作的80后——总之,80后作家的写作出现分化——可喜的分化,原先比较单调的旧格局被打破,当人们误以为80后是所罗门瓶子里放出来的“魔鬼”不可收拾而焦虑时,80后的后续作家给我们新的面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80后。

80后作家的一个特征是带着强烈的校园背景,或许因为80后是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文坛的,因而在80后的作品中始终难以摆脱校园的气息和格局,校园的生活仿佛胎记一样伴随着他们的写作。韩寒的《三重门》引起的争论姑且不论,但《三重门》确实是校园记忆的产物。这是因为80后的写作起步于校园,而他们的笔触是从校园开始落笔,校园像一个温暖的摇篮也像青春的孵化器,培育了他们的人生基调。校园让80后叛逆。校园也让80后怀念。赵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是70后导演的电影作品,但它在80后中引起的反响甚至要超过70后,因为80后对校园的依赖和在乎远比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要强。80后作家小昌的《我梦见了古小童》(《广西文学》2014年第5期)便带有强烈的后校园文学色彩,“我”从大学里毕业出来,后来又成为大学老师,发生的情爱故事自然也是与大学校园有关。古小童就是这个大学校园爱情的基因,而这个爱情基因始终萦绕着“我”的情感世界,相恋分手,分手相恋,当最后古小童出现在电视相亲节目里的时候,爱情不再是两个人私密的世界,而是一个被看的风景。周李立发表在《芳草》》第3期上的《四元桥》《八道门》体现出从纯粹的个人情怀向社会更大层面的转化。尤其是《八道门》通过一个北漂的视角写出了城市的阶差和命运的无奈,虚实相映,有一种剪影的效果。起步于校园的80后,终于告别了校园的青涩和清新,在更丰富更多样的社会生活中展现自己。

乡土80后的出现

80后的小说有强烈的城市色彩,是有历史原因的。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年代,他们感受到城市的气息。最初出现的80后作家基本上是一批城市出生的孩子。近年来,一些乡村出生的孩子也陆陆续续加入写作的行列之中,因而80后的作家出现了另一支队,这就是以马金莲为代表的“另一种80后”,甫跃辉、郑小驴、宋小词等来自乡村,来自生活的底层,他们不是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式的城市宠儿,而是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进城人。他们开始正视生活的苦难,小说有了苦难叙事和生活沧桑感。以马金莲为代表的80后作家,为读者呈现了80后写作的另一种面貌:清贫、沉静、洁净、淡定,标志着80后乡土写作异军突起。

他们小说的一个特色是对方言的提炼,很多是乡土题材作品,这也使方言写作在80后乃至90后写作中不至成为失传秘籍。方言是现代汉语的……讲述的一切,就会发现“我”的性格和人性的弱点正是促成旅游也是错过景观的缘由,“我”的紧张、猜疑等负面情绪,皆为心像,与外物、他人无关。不有用的是一种推迟批评的策略,先让读者感同身受,觉得自己可能也是这样,之后,再让读者发现,这是人性中的弱点。  80后在“致青春”中感伤和反思,也写青春的病痛。孙频的《假面》,下笔凌厉,前景黯淡,生存高压等种种因素,作用于底层青年不堪重负的稚嫩心灵和肩膀,处在应急状态下的人,做出了非常态的生活选择,试图缓解焦虑、困窘。他们无法改变他们不光彩的历史,而他们渴望被接纳、渴望洗刷耻辱、渴望新生活,内心保留着正确的价值判断。他们不愿与自己的历史会晤,但一个人无法摆脱自己的个人史。文珍的《我们究竟谁对不起谁》,作品中的一群年轻人狂放不羁,有鲜活的生命,寻求幸福的生活,坚持自己的信念,小说中既有社会现实的描摹,也有年轻人都市生活现状的呈现。此外就是“谁对不起谁”的叩问以及感受到的疑难,在疑难中开始反思生活和情感。

视界与境界

文学创作来自生活,作家是生活的传感器,又是生活的记录者。对于80后作家来说,他们涉猎生活不久,进入生活较浅,他们的写作很自然面对一个丰富的社会化生活。虽然不能说他们的生活苍白,但生活的相对单调和平淡是客观存在的。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社会没有发生太多的动荡,也没有产生巨大的变革,没有太多的苦难感和沉重感,和前辈作家经历的共和国的大风大浪、大是大非相比,他们有时候感到的是失重和虚妄。社会的动荡、理想的破灭、信仰的纠结,往往是一个作家写作的驱动力,他们最容易描写的也就是外来者的陌生感,融入社会的艰难和困惑,带着校园的青春忧伤来面对社会的复杂和无奈。这也是他们在叙述上频频喜用第一人称的原因,虽然一些作家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但实际上的叙述视角还是出自那个潜在的“我”,以至于甫跃辉在创作谈中要声明小说的主人公只是他生活的影子,不是他本人。这样一种第一人称的叙述,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驰骋,优点是少了虚伪和做作,但是“我”如果作为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是有独特性的,但同时个人的视角又是会屏蔽掉一些社会生活的内容。尤其如果是一个带着校园记忆和校园经验的作家,他们的视角必然会屏蔽或丧失掉一些更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全知全能的视角虽然有充当上帝的嫌疑,但比之第一人称又相对是一个广角。对文学来说,需要广角,也需要纵深。眼界决定视界,视界决定境界。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哪一种叙述人称好,也不能笼统地说哪一种人称不好,但如果都是同一种叙述人称,而且口气又容易接近,是不是从艺术的个性和气质也难免给人单调和狭隘的嫌疑?80后在走向成熟的时候,如何进一步扩展自己、丰富自己,是对他们的考验。他们能够经历的事情和过程确实比不上前辈作家的丰富多彩,他们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社会最平稳的历史时期。中国有句话叫“国家不幸诗人幸”,也就是说磨难容易产生创造力。对80后作家来说,超越前辈的动力何在?

2014年8月23日修改于怀柔观山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80后十大新锐作家小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干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128361
开本 16开
页数 4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9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02
CIP核字 2015003832
中图分类号 I247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