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当代舞蹈美学发展史及原理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以多样性的风格、语汇、情节、舞台及特质出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在见证中国当代舞蹈发展与演进历程的同时,体验到其在不同岁月给予人们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中国当代舞蹈美学发展史,仿佛是一面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的镜子,让其从中照见自己、见证自己,并且只有在照见自己、见证自己之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当下世界。如果说抒写一部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那么抒写一部中国当代舞蹈美学发展史便能更好地完善这种意义。其存在的价值不仅是为了呼应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成长与变化,而且是为中国当代舞蹈的发生、发展觅到一条参照之道。为了填补中国当代舞蹈美学发展史及审美理论研究的空白,本书将从交叉学科入手,揭示中国当代舞蹈美学的发展历程,探索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美学特征的异同,研究舞蹈美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意义与目标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对象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中西方当代舞蹈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类型差异 第五节 名词释义 上篇 现实浪漫观与赤色革命观:中国早期当代舞蹈审美建构的“历史双源”(1919—1949年) 第二章 现实浪漫主义舞蹈创作思想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吴晓邦与戴爱莲的现实浪漫主义舞蹈创作思想 第二节 建构在现实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上的情感审美接受 第三章 赤色舞蹈创作思想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三大赤色舞蹈家的革命舞蹈创作思想 第二节 建构在情节上的意象审美 中篇 叙事结构与身体风格:中国当代舞蹈审美的“传统”建构(1949—1979年) 第四章 叙事性舞蹈创作思想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梁伦与胡果刚的叙事性舞蹈创作思想 第二节 建构在叙事性创作手法上的审美意蕴 第五章 风格性舞蹈创作思想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风格性舞蹈创作思想 第二节 建构在身体风格创作手法上的审美接受 下篇 跨文化与跨领域:中国当代舞蹈“跨界”传播的审美接受(1979—2021年) 第六章 跨文化舞蹈创作思想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部队舞蹈的跨文化创作思想 第二节 建构在跨文化创作手法上的审美接受 第七章 跨领域舞蹈创作思想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舞蹈的源起与发展 第二节 新媒体舞蹈的跨领域创作思想 第三节 建构在跨领域创作手法上的审美接受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当代舞蹈美学发展史及原理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大策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173353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68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194000 | 
| 出版时间 | 2023-08-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4-08-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70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2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