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壹卷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研究也长期是近现代史领域中的“显学”,百年以来,研究成果相当丰富,许多论述似乎已成所谓固化共识。但有心者若深耕史料,细究其中,不难发现通行的诸多相关叙述,与历史实情仍有相当的抵牾,各种具体史实的叙述和认识存在不少误读错解。近现代史去今未远,但后来研究者或避重就轻视而不见,或不求甚解一笔带过,遂至于百年之后,事实反而愈发不明。本书旨在重审熟知历史,还原细节及其联系,不仅纠正偏蔽,亦可指示门径。 内容推荐 本书是重写大历史计划“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系列”中的第一部。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从之前的思想启蒙演进到社会化的文化运动,引起《新青年》内部的分裂,胡适等骨干成员对群众性的社会运动抱有疑虑,陈独秀和则积极响应并投身其中。运动在全国各地进行的态势不同,主要体现于社会化宣传层面,且难以为继,于是很快就不得不由社会改造转向政治革命。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与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事实合为一炉,可以依照时空联系从各种视角还原历史的本相及其演化,使得新文化运动史的研究站上新的台阶。 目录 绪论新文化运动史的逼真与如实 第一节重写大历史 第二节何时是百年 第三节事实与认识 第四节突进与限度 第五节重现历史本相 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缘起 第一节何来“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恢复原状与创造新文化 第三节以“新文化运动”为革命方法 第四节“新文化运动”演讲会 第五节北京大学的“运动家” 第六节并非结语 第二章《新青年》的无缘与有份 第一节自称:《新青年》同人的两歧 第二节他指:若即若离的牵连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壹卷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桑兵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013837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76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290000 |
| 出版时间 | 2024-11-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61.10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