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国维传(最是人间留不住)/了如指掌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克苏所著的《王国维传(最是人间留不住)》以崭新的人文视野、凝重的历史笔触,从新旧世纪之交的广阔背景上,再现了王国维“五十之年”中经历的时代风云、事变沧桑,记述了他怎样从清末“诸生”、“寒门布衣”,通过“独学”成就了融会中西、学贯古今的一代大师,并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比较全而而翔实地展示了他作为新文艺理论的先导、新史学的开山和甲骨“四堂”、清华四大师之一的学术巨子,对近代中国文化学术多方面建树及世界性贡献。

内容推荐

王国维(1877—1927)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近两百年来仅有的两位大师之一(另一位为陈寅恪),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人”。在20世纪20年代。三花聚顶,五星朝元”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俨然班列四大导师之首。然而生不逢时,最后却悲剧性地选择了力国学和封建王朝殉葬,令人欷歒。他的一生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剧变,他的命运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命运。《王国维传(最是人间留不住)》完整地展示了大师的一生,以与后生共勉。《王国维传(最是人间留不住)》由刘克苏所著。

目录

众里寻他千百度

我本江南人,能说江南美

少年毫无英锐不羁,将来安望有成

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望尽天涯路

倾诉尽,人间纷浊

人间须信思量错

在人间

他年第一难忘事,海外雄都领百城

大上海练滩

亡国维

最是人间留不住

试读章节

“呜呼!天才者,天之所靳,而人之不幸也!”

王国维发出此一浩叹,时年二十八岁。

“王国维二十八岁”是个什么概念?,用旧算法叫做清代光绪三十年,用公元纪年则是1904年。

这一年,他主编的中国第一份教育杂志,即所谓《教育世界》,几乎成了他一个人的刊物:

大量的文章都出于他一个人之手,以至常常不得不隐去作者本人的姓名。借助这一杂志,他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

第一个在中国较系统地介绍德国哲学,尤其是叔本华、尼采和康德的哲学;

其《红楼梦评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开山之作;

首倡以意境为中心的词学;

提起词学中的意境说,大概是世人最不陌生的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而从大词人口中拈出这三句,转为三种境界说,为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树起一个界标,同样不是大家不能道。从词学而道出事业、学问,甚至道出人生,大家风范从这里出来了。境界说首先出现在《教育世界》中《文学小言》一文,当时王国维正当三十盛年,著作迭出,妙语横生;天才的形象,如日中天。可谁又能想到,二十来年过去后,这位高标人生境界的巨人,竟会向着颐和园的昆明湖纵身一跃,撒手人间呢?

“呜呼!天才者,天之所靳,而人之不幸也!”

莫非他在二十八岁时的这一浩叹,正好预先道出了自己的命运?

孔夫子自称是“三十而立”,王国维三十三岁,似乎还感到难以“而立”。他有一篇《三十自序》,其中叹道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犬马之齿,已过三十。志学以来,十有余年。体素赢弱,不能锐进于学,进无师友之助,退有生事之累,故十年所造,遂如今日而已。然此十年间进步之迹,有可言焉。夫怀旧之感,恒笃于暮年;进取之方,不容于反顾。余年甫壮,而学未成。冀一篑以为山,行百里而未半。然举前十年之进步,以为后此十年、二十年进步之券,非敢自喜,抑亦自策励之一道也。”

后来他的主要精力就慢慢转到国学上去了,终至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中国现代学术奠基人”(刘梦溪);“新史学的开山”(郭沫若);以至于鲁迅也赞扬道:“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不懂的音译》)。可是,他怎么能在《三十自序》中,把自己以后的进步“圈定”在十年、二十年呢?莫不是冥冥之中就有某种预感了?

果然,在发表《三十自序》后的第二十年,也就是王国维五十一岁时,这位以学业为生的天才,在学业上不再“进步”了,他的学问在昆明湖里永远停住了……

那是1927年6月里的事情,初夏的生机是那样蓬勃,昆明湖的荷叶该是一片嫩绿吧。他“选择”这样的时节,或者说,历史“选择”这样的时节,去了却他与昆明湖的这段“姻缘”,具有怎样的深意呢?然而现在已经是1996年的隆冬,屈指一算,七十来年又过去了。照佛家的说法,七七四十九天后重新投胎,那么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如今便应是他再生后的古稀之年了,他会仍然做着他的学问吗?或者,他已然达到了孔夫子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不知道。

况且,王国维生前对于佛学的主旨,对于最终的解脱,是有“绝大之疑问”的。他年轻时代以叔本华为师,叔本华浓郁的悲观主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叔本华反复陈述的“天才的痛苦”,对于王国维而言,不只是一种学说,而完全是有切肤之感的。然而叔本华相信最终的解脱,相信“灭不终灭,寂不终寂”,其学说最后并不归结为悲观主义,王国维是看到了的,这便是他和叔本华的不同之点。也许可以说,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或更大更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不是叔本华,而应当是王国维。

人间地狱真无间。

(佛家有“无间地狱”说)

死后泥洹枉自豪。

(泥洹:涅槃,解脱,安乐,灭度)

终古众生无度日,

(度:灭度,度脱,解脱,安乐,涅槃)

世尊只合老尘嚣。

(世尊:佛)

这样的人生感悟,才真是绝望到极点了。即使在七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伫立在万寿山巅,鸟瞰山下一片冰封的昆明湖时,我似乎还可以直接触摸到王国维当年那片冰封的心灵,即便在火热的夏日,在1927年6月2曰的正午时分,仍然是处在冰点,或者正因为在夏日的正午,才更加处在心灵的冰点。

昆明湖上,游人们正在溜冰。我在万寿山顶看着他们。我知道那坚冰下的清水曾经淹没了一位天才,我也知道我旁边就是颐和园的最高景观——智慧海。

然而我没有进去。

我也不想进去。

也许是智慧海里并无智慧?不然,王国维为何不攀上智慧海这妙高之处,到里面去大彻大悟一番呢?“冠山杰阁三层峙,磴道盘纡凌紫烟”——他当年的《颐和园词》,抒发着他对这高妙美景的热烈向往之情,然而他终于未能在山头的智慧海里彻悟,却在山脚下的湖水中自尽了。也许这正是他自以为的彻悟方式?

我只需要这样朦朦胧胧地感受一番,我不需要仔仔细细地参观什么智慧海、佛香阁,我对参观没有什么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我来北京多次,直到现在才跨进颐和园的原因。我是为王国维而来,我已经感受到那冰封的心灵气息了。那么,当我登上万寿山顶,眺望着湖上的冰雪,想到“那冰下是否还有暖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反而忘掉了就在身边的智慧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当我迈步下山,就要去昆明湖畔的时候,我忽而又想起“智慧海在哪里呢、智慧海该怎么进去呢、该去看看智慧海吧……”这些问题,并向旁边的游人咨询。而当我终于明白智慧海虽然就在身边,却要先行下山,绕到湖边的排云殿,在那里购票,然后由排云殿登上佛香阁,再由佛香阁登上智慧海,我就有了一点懒意。我对绕道和重新购票有点吝啬。也许我终生将与智慧海无缘,即便有缘,也只是刚才那种不期而遇却见面不识、擦身而过的缘分?我是不愿去细想这些问题了。我得去湖边的长廊走一趟,那里有王国维临终的足步,有石舫和鱼藻轩,他曾在石舫上久坐、抽烟,在长廊踏步,最后在鱼藻轩驻足,并投入水中。

我要去到那山色湖光共一楼,因为鱼藻轩就在这楼前。

我喜欢山色湖光共一楼的那种亲切。尤其在这隆冬的季节,她就更是使我倍生暖意。我需要在她前面的鱼藻轩停留一下。我想看看他的坐处,他抚摸过的栏杆,以及他投身的水面。我想仔细看看这湖水是否依然清澈。

一切都是那么平常。我下得山来。

游人们各自溜冰,嬉笑。鱼藻轩前的湖面上,冰层开了一个大口子,我看到这仍然清澈的湖水了,这让我放心,但我并不激动。

一个人的死,即便是一个天才的死,对于别人,对于后人,比方说对于我,竟是如此的平淡。

平淡如湖水。

然而湖面上有坚冰。平淡的湖水在这坚冰的下面。我本希望在这平淡的湖水中发现一条鱼,或几条鱼,然而鱼儿不肯游过来,而我观鱼的希望又至于如此淡漠,也就一点也不感到失望了。也许根本就没有鱼吧?但这跟王国维又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又怎样?没关系又怎样?有关系、没关系,也许都是一个没关系。不过,如果开春的时候我还能再来,这平淡的湖水怕会荡起涟漪吧。风大时,也会有动人心魄的波涛。你看那长虹卧波一般的十七孔桥,舒展在前方的水面上,是如此的安详和缄默。

P2-4

书评(媒体评论)

要谈国学,他才可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鲁迅

现今的中国学术界真凋敞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

——胡适

王先生在学问上的贡献,那是不为中国所有而是全世界的。

——梁启超

王先生古史及文字考证之学冠绝一世。

——吴宓

梁启超的启蒙影响虽广泛,毕竟只在一时;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却虽专门而影响更为长久。

——李泽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国维传(最是人间留不住)/了如指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克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264042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29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