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玄思风流(清谈名流与魏晋兴亡)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之一。本书以魏晋清谈名士作为论述话题,以扎实的史料,运用生动流畅的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和文化透视,评论从传统儒生里生成的清谈名士的新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那种特具的双重性和不断嬗变,以人生启迪。

内容推荐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以高文化品位为内涵,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历史反思是该丛书的特色。该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该丛书已出版三辑19册。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目录

引言

一、乱世精英 经世济民:汉末名流的风度

 执著于士的社会责任感

 重建儒士的人格

 守死善道

 士的尊严与君主专制的矛盾

二、崇尚自然 关注现实:玄谈的发展与曹魏兴亡

 个性、自然与名理之辩

 正始名士的风度与覆灭的悲剧

 为人世寻找新的上帝

三、竹林七贤与逍遥哲学:西晋政局与玄学的发展

 寻找君子自新之路

 广陵散的绝响

 找寻人生逍遥的津梁

 寻找消解心灵痛苦之路

四、东晋偏安 玄佛盛世:玄学与佛学的交融

 江左管夷吾王导的治国方略

 风流宰相谢安的富强之策

 清谈名士怀清谈名僧的交游

 王、谢失势与东晋的灭亡

结语

附录

 汉、魏、晋三朝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老子》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理论内涵是说,道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人对它的任何描述与解说,都已经不是本来的道了。这个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解说,对于前人学说的认识、阐述、发挥,固然不能完全离开对象本身,但同时也和学者的时世处境以及认知结构直接相关,而具有视角与理解深度的不同,并由此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从而作出各自有个性的解说、发挥,乃至发展。 从时世处境方面说,政治环境、政治地位和处境影响特别巨大。而在认知结构方面,学者所承受的学术传统,社会思潮、理论水平、思辩能力等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曹氏代汉,一个新王朝诞生了,给汉末以来苟活于世而不甘寂’寞的士子与士大夫,带来了一丝太平的曙光,为了太平的理想,他们发扬其清言议政的传统,以道家哲学为出发点,摈弃汉儒的神学思想,对儒学重新阐述,并展开争鸣,掀起了清谈热潮,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清谈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品评人物,更在于先秦以降的人文精神的发扬,并促进了先秦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境界也起了新的变化。这种新境界既有政治内涵,又有深层的哲理韵味与宗教神学精神。它是儒、道、佛三家哲学融汇的结晶,而以道家为其主体。这种哲学体现在士大夫的人格中,则是以儒为主,以道、佛为用,所以,他们既要“学而优则仕”,去追求人生的功业,也可以亦道亦佛地求得精神上的逍遥。

从魏初到东晋之末,是玄学发展并逐步完成的时期,也是清谈名士在热烈的玄谈论战中追求梦想,完善人格的时期。其进程贯穿了整个魏、晋兴亡的历史。这一时期,既有理性与睿智的光辉,也有理性与强权暴力的冲突。美与丑交织,善与恶杂陈,悲剧与喜剧交替演出,称誉与诟骂并至,五光十色,惊心动魄。

以下几节我们首先介绍曹魏时期玄学发展的概况。

从曹丕登基为帝到正始年间,正是玄学家以道释儒,儒道融合的时期。士大夫们亦儒亦道,陶醉于清谈的欢乐中,因为其中具有无穷的思辩乐趣。他们也品评人物,在品评别人的同时表现自我、改塑自我。由于人在品评别人的时候,往往是以自己的个性为参照系的,所以他们既理解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别人。他们自我欣赏,也赏识别人。从而形成一种平等、自然、出自人性本真的人际关系。也自然形成种种学术集团。这种人际的新关系,是清谈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通过玉柄麈尾的清谈的磨练,经过自然与名教的抗争,甚至血与火的洗礼,不仅提高了古代学士的思辩水平,也建立起了一种个性突出、自由任诞、敢于争辩的新性格,突破了两汉神学与礼法对人性的禁锢,这就是为人所称赞的魏晋风度。

至正始年间,在何晏、王弼等名士的活跃的学术探讨与辩论中,清谈之风愈吹愈劲,震撼了当时的整个社会。

个性、自然与名理之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世说新语·文学》所记的一则故事中的诗。故事说:曹丕当上皇帝以后,想杀其弟曹植,冥思苦想之后,找到一条妙计: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吟不成就杀头。想不到曹植诗才敏捷,应声便吟成这首诗,使曹丕满脸愧色,不得不放过曹植。

曹丕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登上皇位的,国号改为魏。统治长达406年的汉朝就此结束。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算起,整整30年,曹氏父子戎马倥偬,砍砍杀杀,好不容易夺得天下。所以,曹丕自然地继承了其父多疑忌的性格,时时以己度人,防范别人的篡逆,特别对曹植恨之入骨,因为曹植曾和他争过太子之位。曹丕在曹操去世,自己登上魏王之位以后,就急不可待地杀掉曹植的羽翼丁仪、丁虞兄弟,并贬低曹植的爵位。凡和曹植友好的兄弟他都要诛杀,先设计毒死任城王曹彰,紧接着就要杀曹植,幸亏卞太后极力保护,曹植才免于难。上述以七步成诗的难题寻衅的事,正说明曹氏兄弟骨肉相残的事实。在封建社会争嫡夺位的残酷斗争,历代不息,已屡见不鲜。

曹丕迫害其同根兄弟的劣迹,在历史上早已受到应有的批评。不过,他在汉魏之际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则是不可抹煞的。在他和曹操的领导下,形成了有名的邺下文人集团,其成员除曹氏父子外,尚有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璃、应扬、蔡琰、杨修、吴质、邯郸淳、繁钦、路粹、丁仪、丁虞、应璩、毋丘俭、郑袤等,将近百人。他们在曹操部下担任各种职务,或做曹丕、曹植的文学侍从。曹操虽为名正言顺的领袖,但由于年事渐高,加之军政事务繁忙,不可能太多地参与文人们的活动,因而曹丕便成为实际的领袖。曹植贵为公子,才高八斗,自然也成为核心人物。曹丕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写的《与吴质书》中回忆当年的盛况说: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曹氏兄弟完全放下了尊贵的架子,对文士平等相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不幸去世,曹丕和众文士到坟上祭奠,礼毕,曹丕对众人说:“王粲爱听驴鸣,我们每人学一声驴鸣来送他吧。”于是各学一声驴鸣才离开。(见《世说新语。伤逝》)这件简单的事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曹丕对王粲的真情,也表明他对文士个性的尊重。曹丕写的《典论》(清代严可均辑录的《典论》佚文在《全三国文》中)在当时是一篇有指导意义的文章。曹丕在该文中对文学的价值、作家的个性与风格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突破了儒家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框架,称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提高了诗人的地位。他又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尊重诗人的个性,主张发扬不同的风格,提倡文士间互相批评,促进了自由争论的空气。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发扬了那个时代的思辩精神。众所周知,在谶纬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只需要听从神的意志。当人从神学解放出来以后,就必需思辩,以寻找自己应走的道路。《典论》的价值,就在于作者对文学规律的大胆思辩,肯定了文的表现真情与个性的功能,为文学的发展找出一条新路。在他的影响下,论文、著述、诗歌、小说、经书注释等都发展起来了。就连一直被看不起的小说,也在贵族中流传。P42-P46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其影响是弥久深远的;当代中国人——无论是谁,都无被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东西给以重新观照或解读。

现代派诗人、著名文学史家闻一多先生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如果善于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丰厚内涵,并由此引申开去的话,那么,我们则想说:中国文化虽早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最终反倒是空泛无得并且莫知归依了。所以,我们现在才尝试着变换习惯性的认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复谈论的话题。问题在于,今天应先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谈论它。我们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缘此而往,就有可能寻找到另一扇尚未被开启的门扉,那里面当有着不尽胜境、无限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辨理……所以,本丛书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违背史实的任意杜撰;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浓郁的文化观照反思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是本丛书的特色和宗旨。

本丛书中的每一种,都精心选择国内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注重深人浅出、雅俗共赏的叙述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采用彩色插页和黑白附图(编者按:本丛书采用了少数今人作品,因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恳请当事人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样书、稿酬。)的方式,从而更具有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丛书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群,使其在轻松、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收获,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鉴赏品位。

本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

本丛书第一辑推出9种,如依类相从取近者归纳的话,大略可以划分为三种范型:

一种是选择若干个体性人物为观照中心,从他们所处的世纪历史大屏幕上,用宏烛幽,凸现其活动轨迹,就异同得失里,以现代人清醒的理性观念,揭示其生成的“合理性”,给出社会一文化意义上的评析。如《专制变奏曲:从吕后到慈禧》,自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的几个铁腕女人切入,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错综纷杂的人际关系的描述里,显现了专制集权政治在女性独尊时期的特殊形态。如《宿命错位:隋炀帝、李后主与宋徽宗放谈》,评述三个颇具争议却不失典型价值的亡国之君,进而阐释因为专制独裁体制所决定其悲剧命运的深层根源。

又一种是截取某一特定历史时段的大环境,借助某些重要事件作为审察契机和联结链条,剖析、描述相关王朝兴废盛衰的演变过程,在冷静缜密的理性眼光里,也渗透了唏嘘慨叹的深沉感性色彩。如《玄思风流:清谈名流与魏晋兴亡》,评论从传统儒生里生成的清谈名士的新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那种特具的双重性和不断嬗变,以充实丰富自己思想的与时共进的精神。如《天宝十四载:盛世终结与李杨情变》,特别选择了这个年份作为叙论原点,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特殊的爱情故事,放在唐代广阔的人文、社会背景上予以重新解构再现。如《秦淮旧梦:南明盛衰录》,述说名士名妓的悲欢离合中融入了一个朝代的兴亡史,而繁华事散,亲历当年遽变惨祸的故老孑遗终于作出认真的反思。如《落日辉煌:雍正王朝与康乾盛世》,强调仅得13年治绩的雍正帝,于康、乾之间承前启后,却独具不可或缺的重要转捩作用;并且分别,以中国历史进程和世界近代的迅猛发展为参照系,多角度审视康乾盛世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气、学术、文艺等。

再一种是就某一历史时代的文学家群体为研究基点,结合其创作业绩,就相关的个人情怀气质、生活趣味,与周围总体环境、时代潮流、民风习俗等比照对析,以了解那蕴隐于其人其作背后的更深层的主流艺术精神、美学理想和人生价值取向。如《侠心剑胆:唐代诗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揭示作为时代精神的、被唐代诗人充分张扬出来的人性自觉意识、人格自尊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高举的理想主义旗帜,才是唐诗乃至唐文化之魂,是以后的任何封建王朝所永远不能企及也不可再造的。如《浅酌低唱:宋代词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指出时代环境决定了宋代士大夫文人的精神双重性和人格分裂,词作为他们感情宣泄的中介,也相应决定了其独特的言情、娱乐功能及传播方式。如《粉墨功名:元代曲家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由异族主宰、种族等级森严的大一统帝国里,元代曲家的思想心态十分矛盾复杂,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很独特,所以,元曲(杂剧和散曲)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到情趣都与传统的文学迥异。

本丛书的目的是面向社会广大读书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倘蒙您们指出不足谬误之处,相共切商磋酌,那便是表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而我们的欢迎和感谢之情是不言自明的。

2008年初仲春之月于济南玉函山房

后记

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古代的学者,无论是儒是道、是名是法、是墨是阴阳等,都有一种强烈的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仁爱的精神,同时又有一种追求正义、不断进取的精神。他们虽然都很执著于自己所信奉的学术思想,具有维护学术尊严的胆识,但也必定随着时势的前进,不断地摄取新的思想营养,进行自我丰富、自我革新,绝不为刻舟求剑的执迂。这是古代士人、学者所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的主流。魏晋时期的清谈名流及其玄学,就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典型。这种精神在魏晋兴亡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变化,解放了学者的思想,给他们以自由发挥思辩天才的天地。在复杂的社会巨变中,什么事都很难一帆风顺地前进,所以,玄学名流在发挥其历史作用的同时必然要经受血与火的磨练。这样自然便要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既有精神解放之乐,又有腥风血雨,悲喜交加,内容丰富的历史剧,而使正义的哲学家、历史家为之慨叹。对这一段奇幻斑斓而又威武悲壮的历史,本来早想写点文章,但一直没有机会动笔。适逢乔力先生主编《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大型丛书,幸蒙关照,以使夙愿得偿。乔力先生以其无私的学者风度,给予热情的鼓励与耐心帮助,始能最终完成本书,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虽则如此,由于著者学力有限,书中错漏在所难免,惟望专家、读者不吝指教。

周满江吴全兰

2008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玄思风流(清谈名流与魏晋兴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满江//吴金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05886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35.0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1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