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透视日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专栏作家阮次山对近十年来中日关系发展事件的分析,作者以通俗化的手法把事情说了个来龙去脉。比起纯粹的以说理的方式探讨问题,本书的个案分析对读者也许更有帮助,更易于吸收。看了此书之后,可以说是等于上了一堂完整的中日关系十年发展史的辅导课。

目录

自序8

第一部分: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台海发生冲突,日本是否会被拖着介入--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杨波江4

日本染指台海意欲何为?12

李登辉赴日就医背后16

台湾何以低调接待石原20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历史24

"日台条约"29

台湾帮与亲日派31

李登辉赴目访问与就医34

民进党当局与日本的关系38

《马关条约》4l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摘要)45

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摘要)46

第二部分:美国安插在亚溯的棋子

小泉访美的战略意图50

发生得不是时候的美日撞船事件54

克林顿与桥本匆匆一晤的弦外之音57

克林顿访问韩日的收获62

美日安保协定这支防护伞保障不了台湾的安全67

一石双鸟--美日安保条约的策略 71

美日安保"联合声明"究竟声明了什么?75

台湾在日美同盟中的战略地位84

日美安全条约85

日本和美利坚和众国共同合作和专全条约87

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联合声明90

第三部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之路

日本能否成为安理会"常理"?96

日本"人常"十年内难有结果100

日本"人常"已经无望105

日本想和中国在亚细安一争高下108

日本搅局安大线夭折111

日本在蒙古的动机耐人寻味114

联合国安理会118

日本通过"有事三法案"120

中日石油管道之争126

第四部分:日本必须反省历史问题

江泽民访日的意义132

吴仪拒会--小泉输在缺乏外交及政治智慧 136

对待日本要以直报怨142

日本只有深刻反省才能获得原谅149

日皇不为战时罪行道歉的影响153

从亚洲杯事件评我们的对日态度156

中国年轻人应该有大国民的心态159

日本究竟在打什么主意?163

小泉再三冒犯中国究竟为什么? 168

中日邦交正常化始末171

抗日战争始幕175

战争赔偿与日本对华日元贷款181

日本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184

靖国神社l92

日本政要"干涉内政说"违反国际法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208

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

友好合作伙伴友好关系的联合宣言210

第五部分:中日钓鱼岛问题与东海争端

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钓鱼岛问题--访国际法专家朱文奇教授216

日本拟利用"先占为主"概念偷占中国钓鱼岛 224

解决钓鱼岛问题的症结何在?230

日本为何一再挑衅中国--就东海问题答读者问235

中日海战谁会赢?241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244

东海油气田问题257

试读章节

  李登辉赴日就医的背后

日本在台湾问题上会怎样打算呢?日本右翼势力常在暗处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困难,有人甚至认为日本对台湾的影响并不亚于美国。

日本对台湾确实有一些传统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但这种影响会慢慢消失,这需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近年来,台湾与日本之间的贸易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对台湾的控制会越来越少。而过去日本委托台湾做很多外销业务,台湾在经济上对日本有很大的依赖性。第二点,过去李登辉这种人受日本影响很大,但李登辉这批人已经慢慢地褪色了,过去的日本右翼在支持"台独"方面不遗佘力,可是现在日本支持"台独"不但要三思而行,还要五思而行,旁边站着中国,日本敢吗?既然日本没有影响台湾的实力,以前的影响也在慢慢消逝,那么日本的右翼势力就不敢公然支持"台独"。

李登辉想到日本就医,日本政府就迟迟不敢答应。其实日本人知道,李登辉在台湾根本没法治病。李登辉有疑心病,过去在台大就讲他自己不信任台湾人,害怕医院里的外省人多,更害怕他的反对者以医治为名暗害他,所以他不敢去台湾的医院就医。而台湾主治级别的医师是有自主权的,这样一来,李登辉在台湾没有办法治病,就想到日本去治疗。日本知道他在台湾是无法治的,可是又害怕得罪中国,所以到现在为止不让他第二次去日本治病,所以从这点可以看出来,日本人支持"台独"的力量越来越弱。

在历史上,李登辉做了很多事弱化台湾人的民族意识,想让台湾老百姓忘记两岸之间的血脉渊源。大家不要忘了,李登辉统治了台湾12年。他统治台湾时,那时候才12岁的台湾小孩到现在已24岁,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过程。在这些小孩子12岁的时候,他就用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告诉这些小孩,说他们不是中国人,和中国没有关系。被他用12年时间洗脑的小孩现在长大了,你想想,这个人了解台湾与大陆的血脉渊源吗?这个人会要求统一吗?因此在这种逻辑思考的影响之下,统一台湾确实十分困难!而在各种国际政治形势的因素制约下,尤其是美国的因素,台湾问题就显得越发棘手。P16-17

序言

从甲午战争到现在,谈起中日关系,总是一箩筐、一箩筐的憾事。

1945年9月2日,日本首相重光葵在密苏里舰上签署投降宣言,向同盟国投降。过了一个星期,即9月9日,日本军方代表向中国战区代表何应钦投降,正式结束中日战争。在此之前的中日关系史,憾事、受害者、吃亏的,都倾向中国,中国还曾把台、澎地区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l0月25日,驻台日本当局投降,台湾与澎湖重回祖国怀抱。在两蒋执政时代,10月25日还被称为"台湾光复节",在台湾为"国定假日",后来,此"国定假日"被自视为"22岁以前是日本人"的李登辉取消,此日现虽然还被视为"台湾光复节",但已不被台湾社会所重视,再过一两代,台湾的年轻人可能已不再记得台湾曾沦为日本殖民地,曾随中日战争的结束而为全国光复的事实。

在全球处于冷战的时代,日本被美国的冷战思维与战略,尤其在朝鲜战争战略布局的考虑之下,把日本抉择为美国在亚洲的代理人,因而也被栽培为经济大国。在1972年之前,基本上,日本也是美国围堵中国的一个战略盟国,此时的中日关系基本上处于敌对关系,日本也一度想促成台湾独立,进一步孤立中国大陆。

1971年l0月25日(当时还是台湾的光复节),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把台湾逐出联合国,翌年9月29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签署建交联合声明,与中国建交,同时与台湾断交,比美国整整早了7年又3个月,日本如此"厚待"中国,基于两种思维:

一、从1970年年初开始,美国已逐渐与中国开始外交往来,若非尼克松遭遇"水门事件"的困扰,他早在1973年第二任时即与中国建交。对此趋势,日本政府掌握清楚,便在1972年赶搭上与中国建交的列车,某种意义上,也等于赶上当时全球的"中国热"。

问题是,在中国因为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步向顺境之前,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是基于经济的优势,在此优势心态之下,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其杠杆仍然倾向日本,日本社会认为,中国在国力发展上想赶上日本,可能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因此,在优势心态主导之下,除了跟随美国对中国的和解政策,日本对中国的外交也跟随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蜜月期,直到l989年。

二、从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每年以接近两位数字的成长震撼全球,世界各国开始警觉到,中国的发展不是在各先进国家之后追赶,而是踩在先进国家科技、商业的肩膀上往前走,在很短的时间内,免踏覆辙,急速超前。这时候,日本经济已逐渐出现泡沫化,从1985年后,受到美国强迫日币升值而产生的经济打击在90年代迄今眼看见不到光明之底,眼看崛起中的中国不但前途一片大好,还出现超越日本的迹象,这是自从明治维新后一直视中国为低劣于日本的日本社会所无法忍受和接受的现象。

在这种中国飞速崛起的大环境之下,日本社会的反应自然复杂,内心既有不期愿中国在经济实力上超越日本的期望,也有对中国这个崛起后必然形成的巨大市场的垂涎,不论如何,日本社会最大的期望依然是:中国可以崛起,但要对日本有利,要落在日本之后。因此,"崛起后的中国必对世界有威胁"这种论调,便是日本学术界及政坛从90年代初期向全球传播开的。

从国际政治的思维去分析,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会基于本国利益,尤其国家进入工商发达后的状况,由于工商发展的千丝万缕瓜葛,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也相对复杂,国与国之间的国防、外交关系也许很好,但是,在工商利益上很难有水乳交融的状况。尤其1991年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的趋势更使各国的利害关系难以交集,以致于国际关系逐渐"敌"、"友"难分。

举个例子,日本虽然在过去追随美国,亦步亦趋,但是双方在经贸关系上争执不断,尤其在世贸组织WTO成立后,双方在世贸组织中打的官司已不下10宗。2005年6月下旬,世贸组织还针对日本阻止美国苹果销往日本的行动,做出对日本不利的裁决。

因此,对中国崛起后的商业优势,日本当然不会含笑、鼓掌叫好,这种情况和状态,美国方面亦如此。不同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在反应上、在防范上大都基于正面竞争的心态,而日本则本着基本上蔑视中国的传统心态而呈现出的"酸性反应"。

我观察中日关系基于两个原则:一是本着中国的利益出发;而是从宏观角度去看问题。

过去两年,有些中国的日本问题专家认为,中国应全力与日本交好,一来可防日本在国际上孤立中国,二来可在21世纪联合日本对付美国。我一再反对这种说法,因为:日本在外交上绝对无力孤立中国;其次,要期望日本与中国联手对付美国也是一种不了解事实的幻想。

因此,我把过去分析中日关系的文章整理、修正集合成这本《透视日本》,是希望从近十年的中日关系许多发展的事件分析中,以通俗化的手法说出个来龙去脉。这样评,好过从纯粹说理的方式探讨问题,我认为个案分析也许对读者更有帮助和易于吸收。

从我所展现出的这些中日关系个案分析中,我希望读者们能够体会出一种思维,那就是《论语》宪问篇的一段精彩对话:有弟子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3000多年前孔子这种有智慧的哲学,也许是我们思考中日关系时,值得参考的榜样。

这本《透视日本》从构思到出版能顺利进行,我要感谢以下这几位人士:

北京君道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连山先生和张洪国先生;

九州出版社的总编辑王杰先生、汪舟先生和张万兴先生;

没有他们的努力协助,这本书很难如此顺利问世,我要向他们深深一揖,道声感谢!

阮次山

2005年6月28日于香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透视日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阮次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3445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31.30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