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叙事思想卷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中西叙事思想,特别是文学中的叙事方法的异同。各章分别就虚构观、历史叙事方法、叙事中的伦理观、身体叙事等方面,漫谈中西创作方法的不同特点。全书总结了性与“缀段性”之别、普遍史与循环史之别、“他者”书写上的“它性”与“间性”话语之别、规范伦理与德行伦理之别等重要的风格区别,对中西叙事思想总体进行了比较分析。中西古典小说叙事差异明显。西方小说比较重视现实描写,形式成熟多样;中国章回小说则重娱乐和消遣,叙事程式固定、雷同,内容直接针对现实不够。从叙事要素的角度看,西方小说重视要素的呈现也即要素本身表现的完满与充分;中国小说重视要素的关系也即要素之间的连接与组织。从密度与细度这一角度看,西方小说要素的密度较低,细度较高;中国小说要素的密度较高,细度较低。 内容推荐 本书研究中西叙事思想,特别是文学中的叙事方法的异同。各章分别就虚构观、历史叙事方法、叙事中的伦理观、身体叙事等方面,漫谈中西创作方法的不同特点。全书总结了性与“缀段性”之别、普遍史与循环史之别、“他者”书写上的“它性”与“间性”话语之别、规范伦理与德行伦理之别等重要的风格区别,对中西叙事思想总体进行了比较分析:中西古典小说叙事差异明显。西方小说比较重视现实描写,形式成熟多样;中国章回小说则重娱乐和消遣,叙事程式固定、雷同,内容直接针对现实不够。从叙事要素的角度看,西方小说重视要素的呈现也即要素本身表现的完满与充分;中国小说重视要素的关系也即要素之间的连接与组织。从密度与细度这一角度看,西方小说要素的密度较低,细度较高;中国小说要素的密度较高,细度较低。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中西小说叙事差异:中西文学叙事思想比较研究之一24 第一节从章回小说的蜕变与淡出看中西长篇小说叙事差异25 第二节从要素与关系的角度看中西文学叙事差异38 第三节中西叙事文学叙事中的密度与细度比较研究53 第二章中西古代小说虚构观:中西文学叙事思想比较研究之二71 第一节中国古代小说虚构观71 第二节西方古代小说虚构观95 第三节中西小说虚构观的差异及其原因116 第三章中西历史叙事思想比较127 第一节线性与“缀段性”:中西历史叙事结构思想比较129 第二节普遍史与循环史:中西历史演化叙事模式比较139 第三节“它性”与“间性”:中西历史“他者”叙事话语模式比较156 第四章中西叙事伦理思想比较171 第一节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中西小说伦理维度之比较172 第二节中西小说叙事意图伦理之比较184 第三节中西小说接受伦理之比较202 第五章中西身体叙事思想比较研究229 第一节中西身体叙事思想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认知装置229 第二节中西身体叙事传统中的身体形象比较研究243 第三节传统悲剧叙事的具身性及中西参照259 参考文献274 后记281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叙事思想卷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傅修延、赵炎秋 主编, 赵炎秋等 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5308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02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00000 |
| 出版时间 | 2024-10-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0-0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