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龙百趣图(皇帝论)
内容
编辑推荐

封建帝王,作为历史活动中的特殊人群,由于他们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予取予夺的政治威权,特别是血火交进、激烈争夺的严酷环境——那个“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借用佛经上的话)的龙墩宝座。往往造成灵魂扭曲、性格变态、心理畸形,时刻面临着祸福无常、命途多舛的悲惨结局。这就更会引起人们的加倍关注。

在二十几篇作品中,作者通过具有历史逻辑性的文本,复活那些最耐人寻味的“旧时月色”,以唤醒人们的幽渺记忆。较之一般的历史著作,其间彰显了主体性,注重运用哲学思维和辩证方法,对人物的个性、命运、生存价值、情感世界以及人性弱点等进行深度剖析;也更加关注个体心灵世界,力求从更深层面上把握具体的人生形态,揭橥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内容推荐

历史题材的多义性、不确定性,使之形成文体的张力;从审美的角度看,它还具有一种“间离效果”与“陌生化”作用,比现实题材更有利于审美观照。尤其是历史人物,具有一种“原型属性”,头上往往罩着诡秘、神奇的光圈,本身就蕴含着诸多魅力。

通过具有历史逻辑性的文本,复活那些最耐人寻味的“旧时月色”,以唤醒人们的豳渺记忆。做到既穿行于枝叶扶疏的往史丛林,又能随时抽身而出,自觉地张扬主体意识,深入到历史精神的深处,去默默地同一个个飞逝的灵魂作跨越时空的对话,由感而悟、由情而理地揭示历史更深刻的真实。

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应该用活“画”、“化”二字:既有形象,又能把客观的人事转化为心灵的东丙,进而变这种“心象”为诗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飞翔。

目录

黄帝原来是祖先

君王乎?苦力乎?

秦始“狂”

无赖刘三

血腥家族

陈朝的两口井

老皇帝的难题

雪域奇缘

赵匡胤下棋

从无字碑说起

作个才人真绝代

赵家父子可怜虫

完颜三兄弟

强梁无奈死神何

龙种与跳蚤

叔侄“捉迷藏”

拓疆卖国一家人

圣朝设考选奴才

山庄里的两对祖孙

一“枉”情深

没有重量的生存

后记

试读章节

其实,期望也好,欲求也好,终归只是一厢情愿,能否付诸实现,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主宰的。况且,从根本上说,欲望即是痛苦。纵使某种欲望有幸得以达成,也会迅即进入一种饱和状态,随之惬意的快感也就失去。因为占有的结果,即意味着它的刺激能量的消逝。于是,欲望、需求之火,便会以新的形态重新燃起,否则,寂寞、空虚、无聊,就会迎面袭来。燃烧,熄灭,失落,再燃烧,一辈子陷在这种循环圈里不能自拔。像德国人生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举凡人生,皆消耗殆尽于欲望和达到欲望这两者之间”。

秦始皇就正是这样。

他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清人丘琼山《纲鉴合编》)于是,“生在地上想上天,做了皇帝想成仙”,便成了秦始皇的终极追求。他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决意冲破人生百岁的寿命大限,实现长生不老,纵令做不到“王母桃花千遍开”(三千年开一次),起码也要像传说中的彭祖那样,活上个千八百岁。

一些方士遂投其所好,编织神仙下凡的神话,声称海上有仙人仙药,结缘仙人、服食仙药,便可永远健康,长生不死。为此,始皇帝便四出巡行,访药求仙。

他先是仿效黄帝,出巡陇西、北地,登上了鸡头山;向往着周穆王,要像他那样,驾八骏之车,访求神仙,会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尔后,又率领大队人马前往东方的渤海巡游。他站在芝罘岛上,纵目观览,但见云海迷茫中,隐现着山川人物、殿阁楼台,不禁心驰神往。方士们为了迎合其渴望长生的心理,将这种“海市蜃楼”景象说成是人间仙境。齐地的方士徐福更是趁便上书,侈谈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面住着神仙,有长生不老之术,请求皇帝准许他斋戒沐浴之后,带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秦始皇全部信以为真,迅速组织大批童男、童女,跟随徐福乘船出海,觅求长生不老之术。

不久,徐福回来诉说,海神已经见到,但嫌礼数不周,品物单薄,拒绝赐予仙药。对于这种明眼人一听就能识破的谎言,欲令智昏的始皇帝却深信不疑,赶忙增派童男童女三千人,以及大量工匠、技师,还带上了各种谷物的种子,统统交给徐福,让他再度率船出海。为着尽早听到“福音”,始皇帝便在东海之滨静候了三个月,最后也不见徐福的踪影,才怅然返驾回銮。

紧接着,又开始了第三次出巡,首途辽西,沿渤海湾前行,抵达碣石山。他指派燕地的方士卢生,去寻访羡门、高誓这两个据说成仙得道、长生不老的仙人,还派遣韩终、侯公、石生等人,继续蹈海穿波,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自然最终都一无所获。后来,卢生终于传递来信息:寻找灵芝奇药和神仙、法术,之所以总是不能奏效,是由于途中有“异类”作祟,妄图伤害皇帝和求仙者。

为此,他们建议,需要改变以往的做法。皇帝应该秘密进出,行踪与驻地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以躲避恶鬼的袭击。这样,那些沉水不会濡湿、入火不会烫伤,驾着云气在天空里游行,寿命和天地一样长久的“真人”,才会悄然降临。于是,始皇帝下令在咸阳广建宫观楼阁,并以天桥、复道相连,以便皇帝秘密巡行其中,住所、行踪绝对保密,有不慎泄漏者立即处死。

第五次出巡,再次来到山东琅琊。始皇帝一直惦记着徐福入海求仙的事情,刚一到达,便传唤他前来复命。徐福担心会因为一无所获而遭致重谴,遂“死马当作活马医”,大胆地编造出更为离奇的事由:“蓬莱仙岛的神药是可以拿到的,只是航行中常常受到大鲨鱼的袭击,因此,普通船只无法到达。希望皇帝能够派些技术高强的弓箭手,和求仙者一同前往,发现了大鲨鱼,就用强弓劲弩把它射死。”  始皇帝求仙心切,当即吩咐有关人员带上捕杀鲨鱼的武器,他自己也准备了强弓劲弩,一路上监视着鲨鱼的动静。海船由琅琊北面起程,一直航行到荣成山,也没有见到鲨鱼的踪影,后来船到芝罘,大鲨鱼终于露面了,在万弩齐发之下,流血气绝。始皇帝很高兴,认为此后尽可以安心求仙采药了,无须再费周折,便又命令徐福率船出行。只是,他自己已经等不及了,不久就命断沙丘(在今河北平乡境内)。徐福则乐得自在逍遥,连同载着数干名童男童女的楼船,向着烟水茫茫飘然而去,不知所终了。

面对冀求长生、逃避死亡这一永远无法解决的课题,人类耗尽了精神、气力,历经无数艰难曲折,甚至付出了不知几许的生命代价,最后,所有的努力全部告吹。秦始皇死后一百余年,汉武帝紧步他的后尘,为实现长生不老,同样做了大量的“无效功”;唐代自太宗起,宪宗、穆宗、武宗、宣宗,五代君王“接力赛”一般,竞相寻求长生之术,均以失败告终;而最可悲的却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西征归来,曾踌躇满志地说:“直到如今,我还没有遇到一个不能击败的敌手。我现在,只希望征服死亡。”但是,这话出口不久,他便在清水县行营“一命呜呼”了。

P21-23

后记

说起这本书的前世今生,真可以写成一篇文章。三年前也是这个时节,我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出版社的老总臧永清先生三次造访,约我以哲学思维、文学手法写一部关于中国皇帝的历史散文。其诚可感,却之不恭,当下应承下来。由于索稿较急,事后只赶写出十三篇,这就是《龙墩上的悖论》。

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面世之后,反响不错。但我清醒地认知,并非皆因作者的写法高明,很大程度上沾了历史题材的光。因为较之现实题材,历史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更多的“空白”,具备一种文体的张力;尤其是历史人物的“原型属性”,本身就蕴含着诸多魅力,有着一般虚构人物所没有的知名度;而且,经过后人的踵事增华,头上往往罩着诡秘、神奇的光圈。从审美的角度看,历史题材具有一种“间离效果”与“陌生化”作用,比现实题材更有利于审美观照。朱光潜先生说过,“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

至于我手下的作品,毕竟属于急就章,就像李义山诗中说的,“书被催成墨未浓”,存在着诸多未能尽如人意之处。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是这部书没有写完,客气地说是“惜非全璧”,若是挖苦一点,则视为“断尾蜻蜒”。这样,永清先生便又出面了,怂恿我加紧动手,续写下去。这就没有任何可以犹疑的了。如果说,头一次应承是“谊不容辞”,属于“友谊出场”,因为那个“彩球”原是可接可不接的;那么,现在,则是“义不容辞”了,此举纯然关乎作者自己——总不能演了多半场就置“观众”于不顾,掉头而去吧?

在牢牢地被套紧、束手就范之后,我只好乖乖地坐下来进行补写。内容大体上增加四成;出于通盘考虑,在段落、文字、题目方面也作了某些调整。这样,就有了诸君手头这部“劳什子”。

关于本书的内容,仍是《龙墩上的悖论》序言中所陈述的:“人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研究历史活动,再现历史生活,自然应该着眼于‘春灯走马’般穿行其间的历史人物的性格、命运、人生困境、生存焦虑、生命意义的探寻。而封建帝王,作为历史活动中的特殊人群,由于他们的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予取予夺的政治威权,特别是血火交进、激烈争夺的严酷环境——那个‘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借用佛经上的话)的龙墩宝座,往往造成灵魂扭曲、性格变态、心理畸形,时刻面临着祸福无常、命途多舛的悲惨结局。这就更会引起人们的加倍关注。”若说是有所调整,那就是更加注重了可读性、趣味性i较前更为博杂、丰富一些。这在书名上也有所反映:“真龙天子”,沿袭了民间对皇帝的俗称;“百趣图”,意在状写其鱼龙曼衍,百态纷陈,令人目不暇接。

 在二十几篇作品中,作者通过具有历史逻辑性的文本,复活那些最耐人寻味的“旧时月色”,以唤醒人们的幽渺记忆。较之一般的历史著作,其间彰显了主体性,注重运用哲学思维和辩证方法,对人物的个性、命运、生存价值、情感世界以及人性弱点等进行深度剖析;也更加关注个体心灵世界,力求从更深层面上把握具体的人生形态,揭橥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自我存在。文学创作,说到底是一种生命的访问、灵魂的对接,因此,要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发掘,付诸深刻的心灵体验与生命体验,而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史实陈述。也就是既穿行于枝叶扶疏的往史丛林,又能随时抽身而出,自觉地张扬主体意识,深入到历史精神的深处,去默默地同一个个飞逝的灵魂作跨越时空的对话,由感而悟、由情而理地揭示历史更深刻的真实。

古代文论谈到艺术创造时,强调“画”“化”二字。 画,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则要求把客观的、物质的东西化作心灵的东西,并设法把这种“心象”化为诗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飞翔。同样,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品,也应该尽其可能地进行心理刻画和形象、细节的描绘。太史公的《史记》是这方面的典范。明代史学家谈迁在其《史论序》一文中,引述了东坡居士一段话:“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鼻口,或在耳目。传神者得其意思所在,则无不肖矣。”然后,他接上说:“余于史亦然。模优孟之衣冠,不如加颊上三毛也。”

比照前一部书,这回称作“全璧”,或曰“足本”,这只是相对而言。单就数量来说,中国历史上四五百个皇帝,这里写到的不足十分之一,充其量是“尝鼎一脔”。再从深度上看,书中涉及到数千年王朝兴废史中的诸多问题,像王朝继统、王位的禅让与攘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的汉化、封建士子的历史命运、人性(道德)与事功的悖反、个性与命运、道统与皇统,以及和亲、文字狱、宦祸、藩镇割据、外戚与后妃干政,等等;还有兴勃亡忽、鼠尾龙头、欲望杀身、“种了龙种,收获跳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君以此始,必以此终”等蕴涵奇诡的政治、文化现象,哪一个课题,不足以使专家学者穷数载之功,写成一部或几部专著呢?区区一束文稿,不过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无足道也。

王充闾

2009岁杪识于沈水之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龙百趣图(皇帝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充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444355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