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曹禺自述
内容
编辑推荐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本书即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只言片语,以或散文,或书信,甚或日记形式讲述人生的文字连缀而成。为便于您更好地在倾听中记忆历史、感悟人生,编者代他拟加了一些"微观叙事"的小题目。另外,丰富的图片也在无声地讲述、见证着传主的人生、历史……

内容推荐

关于曹禺:我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石,这是按着我父亲的字排下来的。我父亲叫万德尊,字宗石。还是在湖北省潜江县的时候,万家是个大家族,人口很多,但数我们这一房最穷了。祖父是位教私塾的老先生,家境贫寒。父亲考进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读书,每月有四两银子的津贴,他还得把一半银子寄回家中,接济家用。清朝末年,政府选派留学生到日本去,我父亲选了这条路……

目录

第一章 童年琐忆\1

第二章 在天津读书的日子\11

 一 戏剧生活的开端\13

 二 母校南开中学\19

 三 学生时代拾零 \\23

 四 读书与写作 \\28

第三章 《雷雨》前后\43

 一 水木清华\45

 二 动笔之前\49

 三 我写《雷雨》\\52

 四 《雷雨》与巴金 \\54

 五 我说《雷雨》\58

第四章 铁网中的《日出》\69

 一 我爱《日出》\71

 二 寻找真理\87

 三 《日出》的话题\97

第五章 《原野》和《蜕变》\103

 一 从段妈说起\105

 二 《原野》之路\110

 三 抗战中的《蜕变》\113

第六章 我写《北京人》\119

 一 往事与《北京人》\121

 二 沉重的喜剧\127

 三 写作点滴\137

第七章 《家》的改编\141

 一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143

 二 一部女人的戏\146

第八章 《明朗的天》和《王昭君》\151

 一 写《明朗的天》\153

 二 昭君自有千秋在\158

第九章 非常时期\165

 一 已经忘却的日子\167

 二 痛苦岁月\171

 三 于无声处听惊雷\176

 四 我和玉茹\179

第十章 思考与怀念\185

 一 晚年的思考\187

 二 怀念老舍先生\197

 三 郭老给予我们的教育 \202

 四 情意深深忆菊隐  \\206

 五 怀念田汉同志 \210

试读章节

我写《雷雨》有一段酝酿过程。我刚读完南开中学,便立志想写《雷雨》这一类的剧本,因为我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已经看到了一些像蘩漪和周朴园这样的人物。《雷雨》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影子,但又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点,再加以我的创造。我写剧本有时是从头到尾按顺序写的,如《日出》。但《雷雨》不是这样,我先写的是最吸引我的一些片段:如第三幕四凤对母亲发誓和以后周萍推窗进入四凤卧室的戏,又如第一幕中喝药以及第二幕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戏。后来如何穿插,又费了一番思考,才组织成这样一个剧本。其实动笔写的时间倒并不多,连反复修改,不过七八个月。

我写《雷雨》的时候,很年轻,那时不怕人说,不怕人批评,没有那么多顾虑,也没有想到一定要达到一个什么社会效果,甚至连主题也没有预先想到它。

有人说《雷雨》表现了作家宿命论的思想,这是不对的。宿命论,或者说是"天意",周朴园也许有这种思想,这是不奇怪的。一些大资本家,甚至大军阀到了晚年,荣华富贵享受尽了,杀人杀够了,就想皈依宗教,什么佛教,什么天主教,从宗教里去寻找寄托。生和死,对人来说是逃避不了的问题,人到晚上,更容易想到它。宗教最迷惑人的地方,也是它最紧要之处就是制造出一套东西。叫你相信人可以不死,叫你永远不死,这是最厉害的。它编出一些道理,让你相信能到极乐世界去,到天堂去,信到入迷的时候,觉得人死了也快活。生死问题,唯物论者,共产党人能够得到正确解决,越是到了晚年,越是拼命抓紧工作。周朴园,我只是写他吃素,没写他信佛,后来他成为天主教徒了。旧本《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写得不好,周朴园衰老了,后悔了,挺可怜的,进了天主教堂了。其他人物,有的疯了,有的痴了,这样,把周朴园也写得不坏了。这种写法是抄了外国的坏东西,外国剧本有这样一种写法。但是,周朴园产生"天意"这类思想却不奇怪。像"五四""运动时,打倒卖国贼,除了曹汝霖、章 宗祥,还有一个陆宗舆,此人后来搞了很多钱,跑到瑞士做神父去了。据说,大军阀张宗昌有段时间也是迷信过宗教的。在《雷雨》所写的那样一个特定环境中,某些人物有天意的想法是自然的。鲁妈相信天命就更自然了,当穷苦人受一生一世的苦,想不通,相信天命,从中得到安慰和解脱,是经常有的。不能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就是作家的思想,不能说祥林嫂的思想就是鲁迅的思想!P52-53

序言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片言只语。所以,凡带有私秘性的文字,像传主的书信,特别是日记,是传记作者最稀罕的,往往如获至宝。同时,对一个热衷于阅读传记。尤其是有文学考古癖的读者来说,最过瘾的感觉又莫过于能阅读到传主本人的自述文字。因为一经传记作者二度倒手,便顿觉隔靴搔痒,尤其是当一个不入流的传记作者为一个大师级的传主立传时。就更是如此。

自述又不等同于自传。我想,自述之不同于自传的地方,主要在于它没有自传的整齐章法,常常是零敲碎打随兴之所至的篇什,或许源于写作时间、精力、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限。因此,自述的散文化味道,似乎比自传来得更浓烈。自传读起来犹如没有支流的长河大川,一气呵成。自述则恰如涓涓细流,独立成篇,自说自话,汇成江海,却也是这边风景独好。

其实,不论自传,还是自述,都是一种个人化的历史叙事,即都是由传主自己来讲述各自的人生。因此,或浓或淡地胚胎出作为传主"我"这一个的主观色彩,不仅在所难免,而且是天经地义的。比较起来,自传似乎更带有"大历史"的味道,若喜欢"宏观叙事",读起来或觉畅快。而自述似乎更是"微观叙事"的好手。读起来感觉更直接,更亲切,更自然,仿佛作为局外人的你,已经成了传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了似的。

这让我想起英国史学家沃尔什在《历史学可能是客观的吗?》中所说:"当一个局外人观看历史学的时候。最打动他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发现对于同一个题目有着各种各样分歧的说法。不仅真的是每一代人都发现有必要重写前人已经写过的各种历史;而且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对同样的一组事件得出互不相同的,而且显然是互不相容的各种说法,其中每一种都自称是给出了如果不是全盘真相的话,至少也是目前所得到的尽可能之多的真相。"

换言之,自传/自述呈现的就是个人的绝对历史了吗?比起二传手,甚至已经被以讹传讹了的历史讲述,传主的自述/自传或更接近"同一个题目"下的历史"真相"?但无论如何,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历史,而还是传主所能留下的最好不过的记忆的见证。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一个"我"所讲述的历史版本,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文学读本。

这套丛书,是自述,而非自传,是将传主以或散文,或书信,甚或日记形式讲述人生的文字连缀而成。有的是传主原来的整篇文章,原貌复原;有的是将原文略作删节;也有的就是传主片段的书信、日记。因而,为便于读者更好地在倾听中记忆历史、感悟人生,编者代传主拟加了一些"微观叙事"的小题目。另外,丰富的图片也在无声地讲述、见证着传主的人生、历史。

2005年8月10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曹禺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1010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