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舍自述
内容
编辑推荐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本书即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只言片语,以或散文,或书信,甚或日记形式讲述人生的文字连缀而成。为便于您更好地在倾听中记忆历史、感悟人生,编者代他拟加了一些"微观叙事"的小题目。另外,丰富的图片也在无声地讲述、见证着传主的人生、历史……

内容推荐

关于老舍: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在我降生的时候,父亲正在皇城的什么角落值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自古为然。姑母是寡妇,母亲与二姐也是妇女,我虽是男的,可还不堪重任。

目录

第一章 风雨交加度童年\1

 一 出生 \3

 二 "面黄无须"的爹爹\6

 三 母亲,真高大\9

 四 入学\15

 五 青涩的回忆  \\20

第二章 奔波 \\23

 一 "五四"的旁观者 \25

 二 海外旅途(一)英国 \\29

 三 海处旅途(二)新加坡\49

第三章 成家立业 \\55

 一 在济南\57

 二 在青岛 \77

第四章 北美之旅\99

 一 旅美观感\101

 二 写与译\106

第五章 幸福大道\121

 一 从三藩市到天津\123

 二 歌德\130

 三 十年笔墨与生活\148

 四 自己的位置 \182

试读章节

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

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

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

在我降生的时候,父亲正在皇城的什么角落值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自古为然。姑母是寡妇,母亲与二姐也是妇女,我虽是男的,可还不堪重任。

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幸而大姐及时地来到。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大姐把我揣在怀里,一边为母亲的昏迷不醒而落泪,一边又为小弟弟的诞生而高兴。二姐独自立在外间屋,低声地哭起来。天很冷,若不是大姐把我揣起来,不管我的生命力有多么强,恐怕也有不小的危险。

在生我的第二天,虽然母亲是那么疲倦虚弱,嘴唇还是白的,她可还是不肯不操心。她知道:平常她对别人家的红白事向不缺礼,不管自己怎么发愁为难。现在,她得了"老"儿子,亲友怎能不来贺喜呢?大家来到,拿什么招待呢?父亲还没下班儿,正月的钱粮还没发放。向姑母求援吧,不好意思。跟二姐商议吧,一个小姑娘可有什么主意呢。看一眼身旁的瘦弱的、几乎要了她的命的"老"儿子,她无可如何地落了泪。

第二天早上,二哥福海搀着大舅妈来到。

他知道母亲要说什么。"您放心,全交给我啦!明天洗三,七姥姥八姨的总得来十口八口儿的,这儿二妹妹管装烟倒茶,我当厨子,两杯水酒,一碟炒蚕豆,然后是羊肉酸菜热汤儿面,有味儿没味儿,吃个热乎劲儿。好不好?有爱玩小牌儿的,四吊钱一锅。您一丁点心都别操,全有我呢!完了事,您听我一笔账,决不叫您为难!"

他的确有些本领,使我的洗三办得既经济,又不完全违背"老妈妈论"的原则。

正十二点,晴美的阳光与尖溜溜的小风把白姥姥和她的满腹吉祥话儿,送进我们的屋中。

白姥姥在炕上盘腿坐好,宽沿的大铜盆(二哥带来的)里倒上了槐枝艾叶熬成的苦水,冒着热气。参加典礼的老太太们、媳妇们,都先"添盆",把一些铜钱放入盆中,并说着吉祥话儿。几个花生,几个红、白鸡蛋,也随着"连生贵子"等祝词放入水中。这些钱与东西,在最后,都归"姥姥"拿走。虽然没有去数,我可是知道落水的铜钱并不很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不感谢白姥姥的降格相从,亲自出马,同时也足证明白姥姥惹的祸大概并不小。

边洗边说,白姥姥把说过不知多少遍的祝词又一句不减地说出来:"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一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大家听了,更加佩服白姥姥--她明知盆内的铜钱不多,而仍把吉祥话说得完完全全,不偷工减料,实在不易多得!虽然我后来既没作知县,也没作知州,我可也不能不感谢她把我的全身都洗得干干净净,可能比知县、知州更干净一些。

洗完,白姥姥又用姜片艾团灸了我的脑门和身上的各重要关节。因此,我一直到年过花甲都没闹过关节炎。她还用一块新青布,沾了些清茶,用力擦我的牙床。我就在这时节哭了起来;误投误撞,这一哭原是大吉之兆!在老妈妈们的词典中,这叫作"响盆"。有无始终坚持不哭、放弃吉利的孩子,我就不知道了。最后,白姥姥拾起一根大葱打了我三下,口中念念有词:"一打聪明,二打伶俐!"这到后来也应验了,我有时候的确和大葱一样聪明。

这棵葱应当由父亲扔到房上去。就在这紧要关头,我父亲回来了。屋中的活跃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进来,大家便一齐身向他道喜。他不知请了多少安,说了多少声:"道谢啦!"可是眼睛始终嘹着炕中间。我是经得起父亲的鉴定的,浑身一尘不染,满是槐枝与艾叶的苦味与香气,头发虽然不多不长,却也刚刚梳过。我的啼声也很雄壮。父亲很满意,于是把褡裢中两吊多钱也给了白姥姥。P3-5

序言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片言只语。所以,凡带有私秘性的文字,像传主的书信,特别是日记,是传记作者最稀罕的,往往如获至宝。同时,对一个热衷于阅读传记。尤其是有文学考古癖的读者来说,最过瘾的感觉又莫过于能阅读到传主本人的自述文字。因为一经传记作者二度倒手,便顿觉隔靴搔痒,尤其是当一个不入流的传记作者为一个大师级的传主立传时。就更是如此。

自述又不等同于自传。我想,自述之不同于自传的地方,主要在于它没有自传的整齐章法,常常是零敲碎打随兴之所至的篇什,或许源于写作时间、精力、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限。因此,自述的散文化味道,似乎比自传来得更浓烈。自传读起来犹如没有支流的长河大川,一气呵成。自述则恰如涓涓细流,独立成篇,自说自话,汇成江海,却也是这边风景独好。

其实,不论自传,还是自述,都是一种个人化的历史叙事,即都是由传主自己来讲述各自的人生。因此,或浓或淡地胚胎出作为传主"我"这一个的主观色彩,不仅在所难免,而且是天经地义的。比较起来,自传似乎更带有"大历史"的味道,若喜欢"宏观叙事",读起来或觉畅快。而自述似乎更是"微观叙事"的好手。读起来感觉更直接,更亲切,更自然,仿佛作为局外人的你,已经成了传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了似的。

这让我想起英国史学家沃尔什在《历史学可能是客观的吗?》中所说:"当一个局外人观看历史学的时候。最打动他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发现对于同一个题目有着各种各样分歧的说法。不仅真的是每一代人都发现有必要重写前人已经写过的各种历史;而且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对同样的一组事件得出互不相同的,而且显然是互不相容的各种说法,其中每一种都自称是给出了如果不是全盘真相的话,至少也是目前所得到的尽可能之多的真相。"

换言之,自传/自述呈现的就是个人的绝对历史了吗?比起二传手,甚至已经被以讹传讹了的历史讲述,传主的自述/自传或更接近"同一个题目"下的历史"真相"?但无论如何,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历史,而还是传主所能留下的最好不过的记忆的见证。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一个"我"所讲述的历史版本,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文学读本。

这套丛书,是自述,而非自传,是将传主以或散文,或书信,甚或日记形式讲述人生的文字连缀而成。有的是传主原来的整篇文章,原貌复原;有的是将原文略作删节;也有的就是传主片段的书信、日记。因而,为便于读者更好地在倾听中记忆历史、感悟人生,编者代传主拟加了一些"微观叙事"的小题目。另外,丰富的图片也在无声地讲述、见证着传主的人生、历史。

2005年8月10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舍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0990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