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墨海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墨海笔记》应该说是独辟蹊径。既擅长撰写散文游记,又精于泼墨提腕的刘长春先生,呈献给大家的这本《墨海笔记》,正是以自己很有气势的文字,和极具行家的眼光,曲折多姿地描述着古往今来不少杰出的书法家。从中发掘出许多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刘长春的《墨海笔记》,实际上就成了一场既是艺术,也是文学;既是古代,也是当代,既是感性,也是理性的对话。

还由于本书作者很有功力地写出了若干王朝很不相同的时代氛围,这样就能够让读者领略得更为饱满,理解得更为深沉。认认真真地阅读了这本书籍之后,确实是可以在增加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同时,丰富和提高自己审美的修养与境界的。

内容推荐

《墨海笔记》是刘长春继《天台山笔记》后的又一部力著,是这位浙东作家深入探讨中国历史文化,谋求精神与现实、人生与艺术融合的新的散文结集。作者以我国历史上的书法艺术为书写对象,从中发掘出许多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本书从王羲之、智永、张旭、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和徐渭等人顺流而下,一直讲到了近代的翁同和、康有为、章太炎和李叔同这些高手。作者对于他们所作出的种种的评价,包含着不少思想与艺术方面的真知灼见,是很值得我们吸取和参考的。

还由于本书作者很有功力地写出了若干王朝很不相同的时代氛围,这样就能够让读者领略得更为饱满,理解得更为深沉。认认真真地阅读了这本书籍之后,确实是可以在增加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同时,丰富和提高自己审美的修养与境界的。

目录

序一、追求自由与独创的写作

序二、知者论书,岂在其书

1、没有飘静的灵魂

2、二王风流

3、狂士之风

 张旭无忌

 米颠非颠

 徐渭不徐

4、靖康耻与潇洒字

5、同科三进士

6、民间的坚守

7、纸墨——精神漂泊者的天地

8、墨香中飘动的裙裾

9、那个时代那些人

10、放逐自我者的牧歌

11、寻找李白

12、站立着的人生

13、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14、通人之书

15、矮子解缙

16、一笔擎天

17、南海,南海

18、梅傲千古

19、归于淡

20、隔海望乡

21、书家毛泽东

22、品读卢乐群——跋《卢乐群书法集》

23、后记

24、附录:

 精神的突围

 刘长春认字

 黑的 消失的 存于记忆的海

 凸现墨海深处的生命情怀

 从天台墨海

 生命自由舞蹈的礼赞

 报刊萃语:

 逼近遥远

 重诉历史 汲取诗情

 戳在大地上的文字

 我读《墨海笔记》

 文化散文:在新世纪的起点上

 孤独的追寻

 醉读长春

试读章节

没有飘散的灵魂

我在翻阅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时候,曾经发现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在源远流长的各种书体演变过程中,涌现了数以千计的各个时代的书法大家、名家,在这支规模不小的队伍里,以南朝梁、陈和隋朝年间的智永禅师为开端,到民国时期的弘一法师为终结,代不乏人的禅僧书法家组成了他人无法代替而声势颇为壮观的一个阵容。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

他们来到了人世,又要离开人世。他们挣脱了尘俗的一切羁绊,同古寺深山共处,与白云月夜为伴,在青灯黄卷中度过了甘于沉默的一生,然后又以凝结着他们心灵悸动和以生命为代价的精妙绝伦的书法,走出深山古寺,融会于大干世界人间万象,揭开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意义。佛教是讲转世轮回的,这样看来,他们的生命已不知轮回了多少次。今天,当我们捧读着这些堪称文物的精神卷帙的时候,把握着的便是他们的一种生命流程,在这种感觉里,他们的灵魂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尘世。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我守候在自己的书斋里,情不自禁地于案头摊开那些神采依然,墨香依然,音容笑貌也依然的一件件墨迹,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触摸着那些没有飘散的灵魂的抒唱。

浙东会稽的兰渚山,我曾经去过多次。之所以要一次又一次地去,目的不外乎书法。兰渚山下的兰亭,是“书圣”王羲之创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地方,同时也是智永禅师出家结庐的所在。

我不想夸饰,而是实实在在地说,我极少看到过这么美丽的山。绍兴平原,一马平川,突然地耸立起一座又一座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全部被绿色覆盖。山并不高,比起“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只能算是“馒头山”、“纱帽山”、“马鞍山”了。可是温和静穆之中,清泉环阶,白云满石,虽没有争强的雄心,却具有恬淡的情愫。其实,温和、恬淡也是一种美。美无定则。山下有一片竹林,林下环绕着一湾清流,那里曾是当年王羲之“曲水流觞”,喝酒赋诗的地方。那片山,那片竹林,曾经吸引了多少人的注意,引出多少意趣,是人人皆知了。可是,我至今无法明白的是,智永为什么要“舍家为寺”做和尚,而且在这兰渚山下度过他神秘的一生?一般来说,历史上的这些所谓化外之人,除了取道“终南捷径”的逐禄虫,以及故作奇行以邀名的之外,多半可能是生活不下去的难民。时方艰难,惧祸的、避难的、为生存的、求解脱的……这才削去三千烦恼丝。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道:“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因此,佛家说出世,其实也没有离开人间世。在人问,又要出世,当然得联系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结构与社会心理结构。

于是,我看见了一个真正的乱世。

魏末“正始之乱”以后有了西晋的短期统一。可是好景不长,先有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匆匆演罢又登台,接着十六国之间征战不绝,政权交替演变。随后,便是持续三百多年的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在这样一个板荡血火的年代,大批文人名士屈死于统治阶级的屠刀之下,人的生命如鸟之悬窠可谓朝不保夕。作为智永在俗时的书法老师萧子云,却因突如其来的侯景之乱,抛弃了宁静的书斋生活,加入了数百万人的逃亡离乱队伍,最后竞活活饿死在荒山破庙之中。可是,他的两句诗:“真心好丘壑,偏悦幽栖人。”却是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人生哲学的一个反映。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佛教在南北朝重新兴盛起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人的这两句诗可谓几近于写实。智永生活的南朝那些王公大人无不醉心于“若晓而昧”的禅学之中。齐梁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又出现了神灭不灭的论争,著名的神灭论者范缜,尽管“辩摧众口,日服千人”,但是由于其认识上的局限性和理论上的欠周密,参与发难辩驳的文人与之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既有“神不灭论”,认为“人、物之神有更生义”。死后还可以复生;又有“神灭论”,认为“生必有死,形弊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

……

P1-P3

序言

追求自由与独创的写作——序刘长春《墨海笔记》

林非

有着好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字,实在是太绚丽和奇妙了,竟会在自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间,逐渐地形成了多少种美轮美奂的书写方法,犹如日月辉照般地浸染着世世代代的多少人们,被他们所临摹和挥洒,揣摩和欣赏,拓展和创造。这就是独步于整个世界的中国的书法艺术,神采奕奕地闪烁着自己特有的灿烂光芒,从而可以产生出一种巨大的陶冶人们的作用。

在整部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上,有多少执著和勤奋的文人墨客,磨砺着自己的灵魂,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坚持不懈地去推动着书法艺术的往前发展,使它走向了异常华美和峻拔的境界。各种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书法艺术,确乎是表现出了书法家的素养、意志、毅力和心灵的搏斗,是他们终生艰苦追求的艺术结晶,因此就在不同的程度上,体现出了自己人性的内涵和精神的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又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在阅读了一位作家发自肺腑的篇章,被这些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后,确实是会出自衷心地想要一睹他本人的风采,司马迁真是道出了人类所共有的一种艺术鉴赏的心理。

任何一篇作品都必然会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出其作者某些个性与人格的侧面来。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所说的“其文如其为人”,以及布封在《论风格》中所说的“风格即他本人”,确实是阐述得很有道理的。不过在许多作者异常复杂和多变的内心世界中间,往往是更愿意袒露出自己的优秀和卓越的一面,而习惯于不由自主地去遮掩和隐蔽某些幽暗与丑陋的东西,至于有些作伪与撒谎的文章,自然就更是等而下之的了。像卢梭《忏悔录》这样真诚的暴露、谴责和反思自己的作品,在整部人类的文化史上都是很少见到的。因此可以说,在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之间,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深刻联系,又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能有知识渊博而又思想深邃的作家,对于这些相当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切中肯綮的叙述与解析,充满兴致地去分辨和比较许许多多的作者,与他们自己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个性之间,究竟有哪些精神气质方面的联系和异同?这无疑是一桩极有意义的工作。

既擅长撰写散文游记,又精于泼墨提腕的刘长春先生,呈献给大家的这本《墨海笔记》,正是以自己很有气势的文字,和极具行家的眼光,曲折多姿地描述着古往今来不少杰出的书法家。长春先生从他们种种字体的艺术魅力,顺理成章地讲到了这些书法家生平的经历和命运的波折,给以自己书法作品所留下的痕迹。像这样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许多书法家种种的遭遇和故事,自然就会让读者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而且还由于长春先生很有功力地写出了若干王朝很不相同的时代氛围,这样就能够让读者领略得更为饱满,理解得更为深沉。认认真真地阅读了这本书籍之后,确实是可以在增加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同时,丰富和提高自己审美的修养与境界的。

我们祖国有多少杰出的书法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长春先生从王羲之、智永、张旭、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和徐渭等人顺流而下,一直讲到了近代的翁同和、康有为、章太炎和李叔同这些高手。长春先生对于他们所作出的种种的评价,包含着不少思想与艺术方面的真知灼见,是很值得我们吸取和参考的。除此以外当然也还有众多的书法家,同样值得去好好抒写的。而且即使以长春先生已经写到的来说,也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抑或是更为详尽地去加以描绘的。譬如像博采众长,精备诸体的“书圣”王羲之,且不说他在书法艺术上继往开来、千变万化和出类拔萃的卓越成就,只要想到他为人的风雅倜傥,才思横溢,却又有着刚劲和耿直的品格,真可以让人在无穷的回味中肃然起敬,从而充满憧憬地写出多少绝妙的文章来。长春先生在这个书法艺术的领域之内,写出了这些具有开创性的篇章,真可以启迪更多热爱此道的朋友们,也来一武身手,写出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佳构。当然更希望长春先生在这块已经十分熟稔的园地中间,乐此不疲地耕耘下去,使我们能够获得更为新颖和深邃的精神食粮。

长春先生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总是贯彻着一种坚持不懈地追求自由与独创的精神,对于这样的一种格调与旋律,我是非常赞同的。因为只有不屈不挠地播种着自由和独创的种子,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促使整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趋于十分宽广和辽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我衷心希望长春先生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懈地追求自由与独创的精神,并作为毕生写作所追求的神圣目标。这样的话他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必将会是未可限量的。

后记

如同宿命的召唤,这二十余篇称之为散文的小东西,被我收集起来,冠以《墨海笔记》的书名要交给出版社出版了。

此前,这些小东西先后曾在《东海》、《十月》文学期刊的两个专栏上连载,《当代》、《中华散文》、《散文·海外版》、《美文》、《散文选刊》、《新华文摘》、《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亦相继选登了其中的一些篇章。文章是陆陆续续发表的,随之我也陆陆续续地读到了有关它的各种评论文章,其中有相熟相知的文坛师友,也有素未谋面而心仪已久的前辈、同道。这些真诚的文字,如闻空谷足音,惊喜得让人流泪——对我这样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来说。我一次次地经受着感动的潮水的冲击,又一次次地从这些真知灼见的文字中获得了新的力量。

书名《墨海笔记》,其实也没有多少新意,只不过是驾着生命之小舟在书法的海洋里随波逐浪,上下颠簸一阵子以后的记录。遭遇过风浪,谛听过海啸,仰见过头上的星空,眺望过比大海还要宽广的人的胸怀。水波不兴,海天一色,让人愉悦;山高月小,浪拍云崖,让人激动;四海翻腾云水怒,又让人沉思。就这样,一路颠簸着,一路感触着,一路记下了关于书法、人生、历史的一些思考。往昔,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不知东方之既白,而感慨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则于笔飞墨舞的世界里,孤独地走进了历史的长卷,度过了近一千个难以忘怀的有月无月之夜,感叹于历史的漫长,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呼唤着艺术的灵魂、社会的良知与民族坚挺的人格。当王羲之以标新立异作为目标追求而遭人排斥的时候,当张旭壮志不遂喜怒哀乐形之于笔下的时候,当颜真卿以衰弱之身肩负重任走上招抚叛军的征途的时候,当苏东坡遭小人算计而豁达地面对灾难的时候,当黄山谷受株连于“文字狱”而一生颠沛流离的时候,当黄道周孤身欲挽狂澜于既倒而临危不惧的时候,当徐渭九死而一生,“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徐渭《自为墓志铭》),表明人生大义的时候……那些呼之欲出的人格特征,长留于世的笔墨神采,一次又一次地让我走进历史的场景之中。在波澜起伏的书法的海洋里,我呼吸着他们的呼吸,感受着他们的感受,浮沉着他们的浮沉。一个积淀着宁静的海洋,同时,也是被暴风雨掀起的海洋。置身墨海,感触笔迹,面对一块又一块留白,我看见了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真实的光彩,我听见了他们内心澎湃着的正义的呼声。同样,我也觉察了他们精神世界的痛苦与无奈。尽管他们的后代为他们重新建立了永久的纪念碑,尽管他们的身后被宣称为忠臣或典范,不可逆转的事实是他们生前都曾遭受过这样或那样的不幸。他们或死在贫困,或死在占领者的十字架上,或死在动乱和专断的权力之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制下,每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都最终难逃早已命定的厄运,黄宗羲所谓“君为天下之大害者也”的卓见,真是漫漫长夜中撕裂黑暗的一道闪电,让人惊醒!也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

近代史以中英鸦片战争为其开端,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山雨欲来风满楼,也给埋首于书斋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震荡与心灵震撼。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李叔同、于右任等堪称书坛巨擘的一批书家,走出了旧式文人的生活圈子,际会历史风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各自演绎一段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引导着我们穿过他们精神世界的内部,照亮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有他们自己——的力量、苦恼与命运,同时也给古老的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思想。

人是生而为自由的,而又无时不在束缚中。“自由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卢森堡的这句话,让人更多体会于政治以外的艺术表现中,线条组合的黑白交响问。然而,这些从属于生命的艺术作品,在经过时间的汰选而最终留存于天地之间的时候,一定会有记忆着生命的一些重要内容。比如,关于生与死、关于忠与奸、关于正义与邪恶、关于坚守与退却,关于自由的追求和无意识的麻木……白纸黑字,纸自为虚,字黑为实,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情同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孙过庭《书谱》)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有情有灵有魂的生命,也就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诠释不已解读常新的历史话题。

古人说:“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似乎成了一种固有的文化观念。“人者,其天地之德,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以气作文、文如其人,以气作字、字如其人。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没说对的,即字非其人,文非其人。人气与字气可以是相通的,但也可以是不相同的。比如赵佶之字,铁划银钩,开创新体,然而他却让我们一直蒙受于“靖康耻,犹未雪”这一屈辱的历史阴影中。应该说,这不算是惟一的一个例外,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的例外:比如蔡京、比如赵孟颊、比如王铎等等,让人惊讶于人与字的截然不同的对立。人格与字格的脱节,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人与字的对应与对立,是如此和谐而又鲜明地同时体现于一个具体的人——这也许就是真实——历史的真实与人的真实。

中国书法,浩如烟海,可圈可点的人物即使写上几百万字的文章,也许都难以穷尽。沿着书法史的线索,我只好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重点来写了。但我又不愿意将之写成消遣性或赏析型的文字,更多的是以人、以事、以史为主,努力谋求着精神与现实的融洽,人生与艺术的整合,涉及了包括美学、历史学、文学、书法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这种泛文体的写作与“无拘束的陈述”,或许即是今天人们称之为“大散文”的一个概念。

非常感谢文友王彪兄在主持《东海》时,为我专栏写的一段编者按:“……从某种意义说,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也是一部中国文人的思想史、心灵史,凸现着中国文人的人格精神和卓然不群的对自由的追求。”同样要感谢我至今无法确切地知道的郝雨先生,他在一篇评论长文中这样说道:“刘长春的《墨海笔记》应该说是独辟蹊径。作家以我国历史上的书法艺术为书写对象,从中发掘出许多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因而,刘长春的《墨海笔记》,实际上就成了一场既是艺术,也是文学;既是古代,也是当代,既是感性,也是理性的对话。”古诗曰:“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绝不伤感,因为我不乏知音,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散文逐渐失去鲜活的思想日益成为一种精致的“小摆设”,而局限于某一种圈子的有限的审美要求时,它只剩下一副美丽的躯壳而已,就像那些形状不同的供人抚摩的美丽的海贝一样。“酒酣耳热说文章”——疏也何妨,狂也何妨!如果读者诸君能够从我的这些显得并不轻松的文字中,体味到一种古典情怀,几缕文化乡愁,我也要感谢知音了。

末了,我还要感谢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关田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亦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厚爱与责编的辛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墨海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长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35304
开本 32开
页数 4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2-01-01
首版时间 2002-01-01
印刷时间 200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