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玛格丽特·克劳登编著、河西编译的《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精)》是著名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的访谈录。优秀的导演如何锤炼其专业技巧?优秀的演员该符合怎样的期待?从1970到2000年,玛格丽特·克劳登与彼得·布鲁克在剧场相伴三十载。围绕布鲁克的主要作品和艺术理念,他们屡屡交心,反复探索,每一场对话都见证了这位戏剧先锋的成长,以及他创作的“进化史”。

内容推荐

河西编译的《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精)》简介:从1970年到2000年,玛格丽特·克劳登与彼得·布鲁克在剧场相伴三十载。围绕布鲁克的主要作品和艺术理念,他们屡屡交心,反复探索,每一场对话都见证了这位戏剧先锋的成长,以及他创作的“进化史”。

优秀的导演如何锤炼其专业技巧?优秀的演员该符合怎样的期待?如何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在这些睿智的对话中,彼得·布鲁克不但向玛格丽特·克劳登吐露了他作为现代戏剧大师的“秘诀”,也向读者展现了最纯净的自己:一个传统的反叛者、倾尽一生的探索者、一位永不放弃反思和质疑的导演。

目录

《仲夏夜之梦》

创建国际戏剧研究中心

在伊朗的山巅 :《奥格哈斯特》

在中心的实验

在非洲的实验

《与非凡男子的相遇》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Ik》《乌布》《飞鸟大会》

《卡门的悲剧》

《摩诃婆罗多》

《暴风雨》

《这个男人》

《哈姆雷特的悲剧》

回顾

致谢

彼得·布鲁克简要年表

试读章节

《仲夏夜之梦》

1971年,彼得·布鲁克以《仲夏夜之梦》一剧闯入纽约,那是他的《马拉/萨德》在百老汇上演五年之后的事。《仲夏夜之梦》在伦敦恶评如潮,但不久之后在百老汇公演时得到一边倒的欢呼,批评的声音和观众对布鲁克激进戏剧的拥抱都达到了令人极其惊讶的程度。但很快,布鲁克版的《仲夏夜之梦》成了莎士比亚戏剧的里程碑。和莎士比亚黑暗时代的作品《李尔王》和《马拉/萨德》不同,《仲夏夜之梦》是快乐的庆典,它不仅是表演的骄傲,而且也让人重新发现了剧场本身的快乐,在这里,所有的人既可以在其中表演,也可以对它进行观赏。在这种与传统的决裂中,布鲁克在视觉上给人巨大冲击力的作品创造,演绎了莎士比亚戏剧新的可能性——事实上,它也激励了其他艺术家尝试更新更勇敢的实验。

一直以来,《仲夏夜之梦》让人联想到的都是翩翩起舞的精灵,绿色的森林和薄薄的翅膀,奥布朗(Oberon)、提泰妮娅(Titania)和迫克(]Puck)在空中飞来飞去,多愁善感地念着他们的魔咒。从戴维·加利克(David Garrick)到马克斯·赖恩哈特(Max Reinhardt),戏剧导演们已经习惯了依赖于这种令人生厌的浪漫主义传统,很少有人敢于打破常规。最终,彼得·布鲁克这样做了。他的《仲夏夜之梦》是~次深思熟虑的出发——当代的空间设计,弗洛伊德的效果,同时又忠实于莎士比亚的原文。这里没有长翅膀的精灵、虚假的月亮和银币,却给人一种质朴的视觉美感——是献给莎士比亚这位“诗人、疯子和爱人”的一份快乐的礼物。

布鲁克的《仲夏夜之梦》在一个非常明亮开放的白色舞台上演出,最上面是走道,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的时代,但是精灵们的穿着打扮没有任何时代特征,他们穿着灰色绸缎的休闲裤和衬衫,背景音乐播放的是理查德·皮斯利(Richard Peaslee)用非洲鼓、管钟、伊丽莎白时代的吉他弹奏出的无调性音乐,就像是敲击板和金属片合奏出的声音,和中国人在戏院里的动静有几分相似。在墙边,则是消防队员的梯子,在梯子上,演员们上上下下地奔跑、跳跃和表演。

这里的森林并不是一个“野生香草茂密生长”的地方;这里的森林有树,树上有金属线从上面的走道上垂落下来,就像一个任性、健壮的男精灵在两对雅典情人之间撒下的一张渔网,这对雅典情人穿着红蓝相间的扎染衣服,显得很摩登。

全团的演员都没有化妆,他们穿着白色的缎子斗篷——时髦浮华,精力充沛,得意扬扬——在鼓声中开始他们的表演;每一个演员出场时,他们都会向观众鞠躬,以表示演出正式开始了。在白光下,魔幻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奥布朗和迫克不再站在地上,而是在空中飞来飞去——就像突然出现一道闪电,他们的衣服一瞬间变成了黄色和紫色——他们将自己喜欢的水果汁放在一个银盘上,顶在一个魔术师的棍子上旋转。提泰妮娅,穿着引人注目的绿色绸缎,躺在~张猩红色的鸵鸟绒床上,在空中轻轻浮起,像是在打秋干。有一个身材健硕的傻瓜,像一个拳击手,长着一只小丑伯特·拉尔(Bert Lahr)似的鼻子,穿着条纹汗衫和工人的木底鞋,让迷人的皇后安心睡下。在这高潮段落中,性玩笑和反讽性动作被用来表现这对奇怪的夫妻。

最让人惊讶的一幕是:奥布朗和迫克在空中飞翔,在大约30英尺的高度互相投掷西方的花朵——光盘。还有一个场景是:迫克踩着高跷,奥布朗则用一根长绳悬荡在天花板上,他紫色绸缎的长袍在空中被风鼓荡开来,以庆祝他的妻子和一个傻瓜的结合,其余的大部分演员在整个婚礼过程中都端着纸盘子,在门德尔松(Mendelssohn)《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向空中抛撤婚礼上的五彩纸屑,留下淘气的迫克用扫帚和铲子把舞台清理干净。

《仲夏夜之梦》表现的是暧昧的爱情、性欲的不确定性、怪异的下意识图景以及爱的疯狂和迷乱。当然,“这些凡人是多么愚蠢”这一段落在整部戏剧中是必要的部分,而名为“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这一段落则强调了这一惊人作品的本质。

1971年,我在巴黎他那间漂亮的寓所里见到了彼得·布鲁克。穿着长袜的他随意地躺在~张低矮的橙色睡椅上,睡椅两边靠着墙,一边墙上有极好的阿富汗挂毯,另一边则是他四岁大的孩子所做的皱纹纸拼贴画。在我们的交谈中,他回忆起他和萨莉·雅各布斯(Sally Jacobs)——他的舞美和服装设计师——创作《仲夏夜之梦》这部作品的过程。P1-3

序言

彼得·布鲁克,他的作品俘获了全世界观众的心,因而,他也被公认为是当今西方戏剧界最重要的导演。他具有革命性的作品《马拉/萨德》(Marat/Sade)和《李尔王》(King Lear),他在空中演出的《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和反传统的《卡门的悲剧》(La Tragedie de Carmen),他的《这个男人》(The Man Who)和《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以及长达九小时的印度神话杰作《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使他成为一位能吸引不同类型观众的艺术家。在一个对剧场艺术的兴趣已转向银幕的时代,当代著名电影导演执导的最新作品似乎比戏剧更具活力,但是彼得.布鲁克的首选仍然是剧场——通过演员和观众的现场交流,来找寻表达的场所。为了将他的努力更进一步,1970年,他在巴黎成功地将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发展成了一个灵活的非专门性的团体,它是文化、气质和风格的融合——一个标榜自由和多元化的剧团,同时也将传统和普通人的感受合二为一。他的剧团在巴黎演出期间——甚至在那之前——布鲁克早已成了剧场艺术保持持久生命力的一个象征,他向世人表明,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只要他有勇气,目的纯洁,坚信艺术的价值,他就能达到怎样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布鲁克的人生和作品的写照。

今天,四十多年之后,布鲁克已在剧场里导演了八十多部作品,许多都在全球公演过,布鲁克并没有放慢他的脚步。他的个性仍然像是个传统叛逆者,但是他对艺术在所有的文化中的能力和价值依然深信不疑。或许没有其他的西方导演有这样的自信,像布鲁克这样向传统价值观发起挑战。布鲁克影响了—代又—代戏剧艺术家,使世界各地的戏剧爱好者为之激动。他的作品大胆地探索着戏剧新的内涵,有着更深入的洞察力和更宽广的视野。就在多元性进入西方时尚文化之前,布鲁克已远赴非洲和亚洲旅行,探究非西方文化传统,并和当地的观众有了最初的交流。布鲁克总是致力于一种更纯净的艺术来表现人性的神秘,他从不会被机遇和困境所左右。事实上,他更喜欢困难,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对于他正在做的事他有坚定的信仰,而且,他是—位天才,可以去完成他的目标。

布鲁克从他年轻时就开始对戏剧的新形式进行探索。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位成功的舞台剧导演。24岁时,他被派到寇文花园剧院(Covent Garden)担任导演,执导了令人震惊的《莎乐美》(Salome)和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鲍里斯.戈乐诺夫》(Boris Godtmov)。后来他又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戏剧流派,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到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和让.热内(Jean Genet),从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到莎士比亚(shakespeare)和萧伯纳(George Bemard Shaw),更别提百老汇音乐剧、电视剧和电影了。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新成立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导演时,布鲁克用一种粗砺质朴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莎翁名剧《李尔王》,这部戏被视作重新审视传统莎士比亚戏剧观念的一个范例。他也是第一个在伦敦和一批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员一起进行戏剧实验的导演,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本身对探索布莱希特(Brecht)和阿尔托(Artaud)的技巧很感兴趣。这之后,他执导了著名的《马拉/萨德》,这部探讨革命和疯狂的戏剧将表演和观众、舞台和空间、设计和材质的激进观念与革命政治立场合为一体,已经成为戏剧艺术上的里程碑之作。此后,他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也在评论界和公众之中获得了成功。

1968年,在巴黎着手和一个国际性的剧团(这个剧团因学生运动而被解散)合作一个实验性的项目流产后,布鲁克决定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团。这是一次冒险,也是要和过去告别,不仅在政治上,在艺术上也是如此。当时,激进组织已经开始出现:纽约的活动剧院和开放剧院正在让全世界的观众参与进来,而耶什·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现象和他才华横溢的非线性作品促使人们重新评价基础戏剧作品。变革正在发生——而彼得·布鲁克正是这一变革中的一员。

深受戏剧新动态的激励,布鲁克于1970年回到巴黎,组成了—个长期性的团体:国际戏剧研究中心。这个机构既研究戏剧,也付诸实践。此时,越南战争已经成了一个抗议的背景,年轻的反叛的艺术家在传统观念、含糊其辞的空谈和他们抗议的制度中长大。不同的戏剧组织表达了它们对堕落的政治和社会的厌恶。此时,两个不同的阵营在剧院里形成,一方面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为剧作家和传统戏剧作品在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非文学化的剧场也在应运而生,在这里,图像和没有语言的肢体动作成为舞台的主角,一些反文化团体在地下室、画室和沿街的店面里表演着这些实验戏剧。虽然许多实验团体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分崩离析,走到了尽头,布鲁克和他成立的团体却坚持了下来,并且越来越成功。他们成功的秘密何在?

从一开始,彼得·布鲁克就是个传统反叛者,也可以说具有革命者的气质。20世纪20年代当他在伦敦西区当导演时,就是个可怕的年轻人,从来不怕去尝试各种类型的戏剧。然而,他的革命热情并不完全来自政治理论或社会剧变,虽然他深受时代的影响。它来源于超平寻常的非凡气质,一种特殊的感受使他对一切可能性都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而同时代的事件则使他不愿再被单纯的商业需要所束缚。对革新的热情和他的应用能力共同组成了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就是布鲁克的个性。因此,去组成一个他自己掌控的剧团,而不要考虑太多的商业问题,对他来说是符合逻辑的。在这个领域,他已经非常成功,因此他能够以一个真正独特而独立的艺术家的形象脱颖而出。……用一双孩童般全新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但是他的理解又非常深入复杂。他说话的时候,完全被自己的言说和听众包围。他的关注点从来没有动摇。他那双明亮的蓝眼睛总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它有一种穿透力而且极为专注。他在对谈、辩论,以及不分昼夜地讲故事方面显示出特别的天赋,他可以和你谈上很长很长时间,在接下来的篇章里,读者将看到我们这些年来许多次谈话的内容。我并不总是赞成他的探索,可他仍然保持着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坚守着他的阵地,为自己做了很多辩解,因为他总是喜欢接受挑战。

从1970年到2000年,在我和布鲁克的交往过程中,他毫不拘束地谈论着他的主要作品,比如《仲夏夜之梦》,巴黎中心的建立,他在伊朗和非洲旅行的经历,他回到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执导《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Antonyand cleopatra),他里程碑式的戏剧《摩诃婆罗多》,还有《暴风雨》(The Tempest)、《这个男人》、《哈姆雷特的悲剧》以及他的电影作品《与非凡男子的相遇》(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Men)。我们的谈话很随意,夹杂着回忆和零零碎碎的不同话题:诸如性、政治、父亲和哲学之类。

在每一次对话中,布鲁克都对我讲述了他的艺术目标和理念,以及他对戏剧性的选择及其背后的理性缘由。在我们对话的过程中,我能够很容易地追寻他的艺术发展历程以及他对于不同作品所做的演绎从而达到的不同效果。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他向我解释这种探索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他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探求有着怎样的影响。他详细分析了自己的导演技巧,他期望从演员那里看到些什么,以及他在演员和观众之间锻造一种真正的联系所做的长期努力。这些故事和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对此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也对我谈及伊朗、非洲和印度之行在这个意义上对他的重要性。但对莎土比亚的热爱总是居于他作品中的核心位置,他总是说,莎士比亚是他效仿的对象。他说过,他组建巴黎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和剧团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让剧场成为表现喜剧和悲剧、严肃与轻佻、粗野和神圣的场所——类似于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所追求的目标。

我和著名的彼得·布鲁克有过多次会面,我知道他这些年来一直过着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他是一位可敬的朋友、一位良师、一位向导——个真正非比寻常的人,对我来说,他是一位完美的艺术家。

纽约

2002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让我感兴趣的只有:什么是戏剧体验的本质?我在做什么?我的戏是关于什么的?

——彼得·布鲁克

一位是20世纪少数几位真正的戏剧革命家之一,一位是美国先锋戏剧方面最重要的作家;倾30年之力,深入对谈,才有现在这本迷人的、让人激动的访谈录存世。

——《纽约时报》

彼得·布鲁克继续让我们震惊!他从来不会屈从于平庸,他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以及他坚持不懈的戏剧革新总是迫使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本迷人的访谈录,充满了真正诚实而又勇敢的声音。

——肯-伯恩斯(美国导演,艾美奖得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玛格丽特·克劳登
译者 河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66051
开本 32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2016198002
中图分类号 K835.615.78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5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