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该书从公共管理专业视角进行解读,结合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点、原则和概念等进行撰写。全书选取了6个目前农村和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中较为热点话题作为开发案例,包括“夕阳”何以焕“新颜”,枣巷云梯拔地起——基于枣子巷老旧小区成功加装电梯的经验研究;当“微治理”装上“智慧大脑”:智能社区何以点亮生活实验场?——基于技术治理视角下武侯区智能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等。该书在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团队带领学生亲自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与搜集的大量的权威第二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该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或读者对公共管理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了6个目前农村和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中较为热点话题作为开发案例,包括:《“尖刀”促扶贫,“柔治”共富裕——基于湖北宣恩易地扶贫搬迁的观察》《公共空间何以转化为公共意识——以成都市金牛区31号院改造为例》《“夕阳”何以换“新颜”,枣巷云梯拔地起——基于枣子巷老旧小区成功加装电梯的经验研究》 《当“微治理”装上“智慧大脑”:智能社区何以点亮生活实验场?——基于技术治理视角下武侯区智能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如何打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最后一公里?——基于四川省天全县“童伴计划”公益项目的观察》《“棘手”变“顺手”:新型数字技术如何破围乡村治理的“天花板效应”——基于成都陶坝村的经验证据》。本书从公共管理专业视角进行解读,结合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点、原则和概念等进行撰写。本书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对公共管理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本书所选案例均为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团队带领学生亲自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并搜集了大量的权威的第二手资料。 目录 目录[案例一] “夕阳”何以焕“新颜”,枣巷云梯拔地起 ——基于枣子巷老旧小区成功加装电梯的经验研究……………………… (1) [案例二] 当“微治理”装上“智慧大脑”:智能社区何以点亮生活实验场? ——技术治理视角下武侯区智能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 (31) [案例三] “棘手”变“顺手”:新型数字技术如何破除乡村治理的 “天花板效应” ——基于成都陶坝村的经验证据 ………………………………………… (61) [案例四] “尖刀”促扶贫,“柔治”共富裕——基于湖北省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的观察…………………………… (105) [案例五] 公共空间何以转化为公共意识——以成都市金牛区 31 号院改造为例 ………………………………… (130) [案例六] 如何打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最后一公里”?——基于四川省天全县 “童伴计划” 公益项目的观察 ……………… (158)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冯华,谢小芹,王远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4626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38 |
出版时间 | 2024-06-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大学教材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035-0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