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红墙里的领袖们)
内容
试读章节

黄炎培说,这画是1943年当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时,叔羊为他父亲“画以娱之”。在请黄题词时,黄忽然想起传说长征中共产党人在茅台酒池里洗脚。针对这个谣传,题出r这首七绝以讽喻。料不到,这幅画竟挂在中共领袖的客厅里!当黄炎培在此时此地看到这幅画时,一股暖流流遍了他周身,使他完全敞开了心扉,在3天中和毛泽东促膝长谈达十几个小时,造成了他自认为一生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

他在延安的5天当中,会晤了许多老朋友,历史学家范文澜还对他执弟子礼。当然,他们一行访问延安,主要是为国共团结谈判问题。但在黄炎培,却是一次对他的晚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留学”。而毛泽东和黄炎培这两位政治家和诗人推心置腹的促膝长谈,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

7月4日下午,毛泽东在百忙中专程邀请黄炎培和冷通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谈了整顿三风的运动,说从多年的革命实践中,觉悟到过去的种种错误,就错在中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毒害;他们还探讨了教育学说上的看法。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这一席谔谔诤言,掷地有声。

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的话,至今仍是不易的至理名言。

当时,黄炎培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得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短短的5天访问,对黄炎培来说,真是满载而归。7月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到机场送行,大家依依握别,12时50分飞离延安返回重庆。在延安短短的95个小时的访问,大大澄清了黄炎培的许多模糊思想,打开了眼界,使他从朦胧中看到光明灿烂的前景,鼓舞了他追求真理的勇气,成为他一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黄炎培访问延安后,在一个新的起跑点上前进了。他到处作报告,讲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还在很短的时间中,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并出版。这在那个年代,国民党造_r多少谣言,天天讲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把边区描绘成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用来欺骗老百姓。而黄炎培这样一位著名的老教育家,却以事实告诉大家,边区是那么自由、温暖和光明,共产党的领袖和鼎鼎大名的将领又是那么温文尔雅。这要多大的勇气!是多么难能可贵!而他的讲话和文章,在大后方造成多么大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了。

《延安归来》一书,初版两万册,几天内就被抢购一光,成为大后方轰动一时的畅销书。而且,这是第一本拒绝把原稿送交国民党审查机关审查而自行出版的书,点燃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拒检运动”,迫使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决议,宣布撤销对新闻和图书杂志的检查制度。

黄炎培从和毛泽东、中共中央领导人建立的深情厚谊中获得了力量。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在毛主席留渝的43天中,黄炎培和毛泽东有上10次的会晤和聚宴。这是黄炎培访问延安和毛泽东交往的续篇……

黄炎培是1949年2月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逃脱了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潜离上海经香港转赴解放区的。他于当年3月25日平安到达解放了的北平,展开了他生命史上新的一页。

黄炎培到达北平的当天下午,就和沈钧儒等民主人士一起赴西郊机场迎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人北平。两位政治家从重庆握别,虽然只有3年半时间,但中华大地已经发生r天翻地覆的变化了。他们在解放后的北平机场重相见,其欢乐是无可言喻的。当天晚t:,毛泽东征衣未解,就没宴与沈钧儒、黄炎培等20多位民主人士会面欢叙。第二天晚卜,毛泽东又在百忙中设宴单独邀请黄炎培畅叙别情,纵谈时局,直至午夜。一旦脱离黑暗的樊笼,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黄炎培心潮澎湃。当第3天叶剑英(当时的北平市市长)和徐冰同志在国民大戏院为他开欢迎会时,他情不自禁地奋臂高呼:人民革命万岁!巾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随后,毛泽东几次邀集黄炎培等民主建国会的领导人,商谈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民建会的前途和革命分工问题,希望黄炎培多在民族工商业中做工作,和为解放上海出力。黄炎培随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上海人民广播,要求上海人民站起来,迎接上海解放。

黄炎培既不是资本家,也从不经营工商业,而是一位一生清贫的教育家。但他毕生从事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培养了.上万的技术人才,所以,他和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对他殷切的期望,使他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民主建国会的全体成员,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民族工商业者中发挥模范、带头和桥梁作用,将是他晚年的一项光荣的历史使命!

当时,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关于中国革命的颠倒是非、捏造事实的“白皮书”。黄炎培立刻撰写了批驳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和《展望》周刊上发表,并以民主建国会的名义发表声明,予以驳斥。文章发表的当天,毛泽东就亲笔写信给黄炎培说:“声明写得极好,这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教育作用当是极大的。民建这一类文件(生动和积极的、有原则的、有前途的、有希望的)当使民建建立自己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是一个政党必不可少的。”黄炎培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立刻给毛泽东写了回信,表达了他的感激和兴奋,“希望主席时时指教”。

毛泽东接到黄炎培的复信后,隔天又第二次致书黄炎培,重加勖勉,信说:“8月24日大示敬悉,很高兴。民建此次声明,不但是对白皮书的,而且说清楚了民族资产阶级所以存在发展的道理,即建立了理论,因此建立了民建的主动性,极有利于今后的合作。民建的事采用民主方式亦是很好的,很必要的。此种方式,看似缓慢,实则迅速。大家思想弄通了,一致r,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1949年10月1日,黄炎培随同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参加隆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当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作为历史的见证人,黄炎培的心情是万分激动的。他把激情即席抒发为一首题为《天安门》的诗篇,诗共八节,热烈地歌颂了党和革命人民的丰功伟绩,并亲笔恭书呈献给毛泽东。

建国以后,黄炎培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本来,黄炎培是一生拒不做官的。早年,北洋政府曾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都坚拒不就,他儿子黄大能曾问他:“恁地年过七十而做起官来了?”黄炎培详告以周恩来总理动员他任职的经过。这一方面说明他坚定地遵从党的安排,同时,也说明他对历史使命有正确的认识。他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他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作风,做事认真、踏实,待人和气、虚心、厚道。我们读了几十年书,积下一些理想,所认识的道理,就是这些,所想象的世界就是这样,我们怎能不好好做呢?”

黄炎培是一位富有强烈献身精神的爱国者。当他一旦寻找到了真理,他就义无反顾地全力以赴,他自觉地接受毛泽东和政府交付给他的历史使命,尽忠职守,意气风发地努力工作。他是以自身的进步,去推动一个阶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和前进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这是史无前例的历史使命。所以,他每前进一步,都是在党的帮助之下,经过自我搏斗,在自我批判中前进的。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经常把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向党向毛泽东和盘托出。他的正确意见,是对党的诚挚诤言;不正确的观点,也能及时地得到党和毛泽东的帮助,经过认真的自我剖析,扎扎实实地前进一步。

如在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运动触动到_『他们,不免怀着极大的恐惧和疑虑。一时问,一部分有土地的工商界人士,到处告状,叫喊“斗争过火”了,“偏差很大”,要求“和平土改”,等等。黄炎培也收到不少此类的告状信件,由于不明真相,他怀着不安的心情向党中央毛泽东转达了这些信件。毛泽东并没有简单地对黄炎培加以批评和指责,而是诚恳地以各种方式用事实启发他的觉悟,帮助他前进。毛泽东多次亲笔写信给黄炎培,把各地的土改材料送给他参阅,还介绍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与他见面恳谈。当黄炎培初步了解了基层情况之后,主动要求下乡考察,毛泽东对他的愿望十分重视和支持,特地写信给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和陈丕显,关照他们说:“黄炎培先生收到许多地主向他告状的信,我将华东局去年12月所发关于纠正肃反工作中缺点的指示及1月4日关于纠正土改工作中缺点的指示送给他看,他比较懂得了一些。黄先生准备于本月内赴苏南各地巡视,我已嘱他和你们接洽,到时望将全区情况和他详谈。”临行前,毛泽东又邀黄炎培面谈,告诉他:“苏南已土改地区,可择好者、坏者各看一二考察之。”

毛泽东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切和帮助,黄炎培是衷心感激的。他经半个月的实地考察,心里明亮了,他立刻在上海工商联举行的大会上,兴致勃勃地宣传土地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新中国人口中80%的农民翻身了,组织起来了,真正扬眉吐气了,表明新中国的确站起来r!回到北京,他立刻写了《访察苏南土改报告》,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他在报告中首先肯……P2-6

后记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战略家、国务活动家、改革开放的总计师。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公认的20世纪东方伟人。他们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立下不朽业绩的同时,还以他们崇高的理想、品德、人格、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这些同他们的伟大思想、丰功伟绩一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和传家宝。

据此,我们选编了反映他们生活的《红墙里的领袖们》一书,内容侧蘑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家世、童年、读书、学习、道德作风、为人处事、个人情趣、衣食住行、情感世界、交往等等。意在如实地颂扬人民领袖,用他们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崇高品德去教育千千万万的革命后代,从而鼓舞年轻的一代奋发向上,在建设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目录

毛泽东答黄炎培的谔谔诤言

毛泽东与何香凝:“杰出的女性”

毛泽东与谢觉哉:“保存精力,长期奋斗”

毛泽东与郭沫若:挚友、诗友

毛泽东与李达:“往者不可咎,来者犹可追”

毛泽东:“同意赛福鼎同志入党”

毛泽东给齐白石送寿礼

毛泽东为爱国侨胞陈嘉庚题词

毛泽东与周谷城:“18年了”

毛泽东与柳亚子:诗坛佳话

毛泽东与李淑一:双重情谊

毛泽东与梁漱溟:窑洞里的坦诚交谈

毛泽东与章乃器:党与非党友谊往来的老朋友

毛泽东与李宗仁:“你是误上贼船了”

毛泽东与傅作义:“你看,这一块补得好不好?”

董其武:“是毛主席挽救了我”

毛泽东与张治中:“你将来也许还要回到延安”

毛泽东与卫立煌:“盼早日来京”

毛泽东与载涛:“知我者毛泽东也”

毛泽东与溥仪:“你是我的顶头上司哟”

毛泽东与萧三:“特来专诚拜谒”

毛泽东颐和园访丁玲

毛泽东与萧军:“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

毛泽东与吴启瑞:“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毛泽东与斯大林:伟大的历史性会晤

毛泽东与史沫特莱:“在中共领导人中是出类拔萃的”

毛泽东与西哈努克:“人类中的一个伟人”

周恩来与李四光:生死知音

周恩来与马寅初:“周总理无私”

周恩来与张治中:“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了!”

周恩来三哭张学良

周恩来与齐白石的忘年交

周恩来:“徐悲鸿的死,是一个永远无法补偿的巨大损失”

周恩来与梅兰芳:“我们是同行”

周恩来与盖叫天:“您让我露脸了”

周恩来与程砚秋:“我来做你的入党介绍人”

周恩来与老舍:“总理又给我出题了”

周恩来与袁雪芬:“年轻人,我们交个朋友吧!”

周恩来与赵丹:“我周恩来也是一家之言嘛”

周恩来与新凤霞:“你们要注意她的安全”

刘少奇与王一知:亲切的教导,热情的关怀

朱德与金汉鼎:身分国共,情比地天

朱德与卫立煌:真诚的合作

朱德与阎锡山:副司令长官与司令长官的一次会见

朱德与王葆真:“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

朱德与李师弼:“共产党人是不讲私人关系的”

朱德与傅德辉:一张借据的际遇

邓小平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希望你对祖国多作一些贡献”

邓小平与荣毅仁:“荣老板嘛!”

邓小平与乔冠华:“乔老爷,起来吃早饭了”

邓小平与聂卫平:“伟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陈云与马寅初:崇高的友情

陈云与章乃器:同志和诤友

陈云与侯宝林:“你是全国有名的教授了”

周恩来与胡志明:“他是我的老大哥”

周恩来与西哈努克:跨越国界的友谊

周恩来与斯诺:“像周总理这样的人真了不起”

周恩来与冈崎嘉平太:“周总理是我的人生之师”

周恩来与松崎君代:“对你,中国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

周恩来与卓别林:“我是您的忠实观众”

刘少奇与斯大林:“学生应该超过先生”

刘少奇与胡志明:“心心早相印,今日喜相逢”

刘少奇与赛扬:“伟大,中国共产党!”

朱德与史沫特莱:友谊逐日深

朱德与斯特朗:“他简朴得像个农民”

朱德与史迪威:“我曾期望与您联合作战”

邓小平与金日成:金子般珍贵的友谊

邓小平与华莱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邓小平与奥琳埃娜·法拉奇:“我一生问心无愧”

邓小平与陈树柏:“我就称你陈教授吧”

邓小平与爱泼斯坦:“您做的是卓有成效的工作!”

邓小平与李政道:“你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邓小平与科拉松·阿基诺:“我不能对你说不能抽”

邓小平与布热津斯基:“我也碰到了困难,在台湾省”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瞩目世界的会晤

邓小平与希思:“你建议我下次到哪里去看看呢?”

邓小平与卡特:“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

陈云与阿尔希波夫:“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内容推荐

《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红墙里的领袖们)》主要内容:

于俊道编著的《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红墙里的领袖们)》一书,内容侧蘑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家世、童年、读书、学习、道德作风、为人处事、个人情趣、衣食住行、情感世界、交往等等。意在如实地颂扬人民领袖,用他们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崇高品德去教育千千万万的革命后代,从而鼓舞年轻的一代奋发向上,在建设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编辑推荐

于俊道编著的《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红墙里的领袖们)》以“还原历史真实面目,讲述伟人传奇人生”为宗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认真客观的编写,严谨科学的体例,为您全面、真实地记录伟人一生的方方面面,呈现更为清晰的中国伟人形象。意在如实地颂扬人民领袖,用他们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崇高品德去教育千千万万的革命后代,从而鼓舞年轻的一代奋发向上,在建设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红墙里的领袖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俊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21436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2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