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内容
编辑推荐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余世存的最新文化随笔,记录了作者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思考与感悟。

本书分门别类,评述世相百态,浓缩了余世存二十多年阅读和思考的精华,堪称集余氏思想之大成。文字忧伤而乐观;温柔而坚定。作者笔下似乎有种魔力,让通俗易懂的文字处处散发着思想之美与人文情怀。他扎根历史,立足当下,目的是为了观照未来,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美好。热爱生活、关心未来的人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

内容推荐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一本有趣的人情世象笔记,也是试图对世道人心做出“总体性解释”的观察思考,其中既有时代社会最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命题,又有日常生活最细小的饮食男女话题,是汉语对精神的关注、抵达和成全,是精神对庸常的安顿、命名和超越。作者余世存主持当代汉语贡献奖十年之久,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作者的关怀和用心值得注意。读本书可知在社会百态的生存中坚实立足,知道我们的方向和位置,知道人生诸种可能中的精神成就。

目录

自序 精神与生活

第一部分 时代寓言

 一/世象

世象一

世象二

青年

官商

权力

资本

中国男人

数字化生存

 二/国是

发展

对话

革命

民众

全球化

现代性

外鉴

 三/学界

知识

学问

知识界

知识人

 四/史鉴

史鉴

民国

 五/鉴人

春秋

鉴人

友朋

 六/文化

文化

书香

经典

文学

汉语

新儒家

中西医

 七/寓言

寓言

第二部分 精神状况

 八/罪苦

罪苦

退化

躁狂

病变

流氓

坎陷

类人孩

异乡人

灰社会

文化乞丐

精神分裂

极权主义

非常生活

第三部分 时空演化

 九/自然

自然

乡村生活

 十/时空

时空

进化

传统

节日

人文时间

 十一/易道

易道

卦象

第四部分 个人选择

 十二/人格

人格

思维

自我

 十三/情爱

男女

情爱

婚姻

 十四/救赎

安身

成长

读书

诗歌

自由

个体自觉

信念

皈依

救赎

信仰

除魅

内省

 十五/众我

连接

答问

游思

众说一

众说二

众说三

试读章节

人格

有文人之笔,有史家之笔,有思想家之笔……它们是文明借其书写展开的文本,它们塑造了人格,人也因此传承了文明。如果一个笔才优美或壮阔的人破门而出,操市井围观语,甚至行文中也示其可观的骂人口才……我们可以断定,文化之文并没有化育出可圈点的人格。我们当代人也确实少有人格魅力。远读凑合,近看不忍卒读。

看到一张抗战时期的照片,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老人左手拿一个口袋,右手拄着一把伞。半个多世纪了,老人的眼睛仍透出坚毅的神气、英气。原来是他上街卖番薯,遇到送壮丁到前线募捐,老人倾囊助饷。当时的县长特为之留影。这样的人和画面能保留下来,为人看到,真好。

对真正自由的心灵而言,他不需要外来的布施,他在追求自我的完善。有画家说,那种总希望外人他人认识自己,并因此用种种机巧来引人注目者,在此意义上都是一种“俗”。给别人画的画是俗的,给自己画的画,给自己愉快的,自己追求的,才是雅的。这正是前人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圣贤一类的人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近似现代文明的公民人格,多年前发现这个道理后一度很是沮丧。但看我们不少成年人都把人家的教授、记者、律师如罗尔斯、齐泽克、华莱士等人当做“大佬”、“大师”崇奉,可知我们的成年人是如何尽人生之责和社会之责的,也可知那些敬业的公民依然是我们社会的圣贤或豪杰。

历史给予我们的安慰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在无望的日子里,仍有道义理解并救赎我们。“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比世故、机灵,仁者义者真正更新了我们关于当下生存的感觉,其言行是真正原创的,闻说这些人的名是一种义。诚如高尔泰先生给一位先生的挽辞所言:莫道英雄去不还,‘巳闻新雁起寒汀。

每一位中国文化的真正传人一定是这样的:他们是文化中国的人格象征,自然时刻在打量、审视政治中国和经济中国的戾气;他们是道统,自然在规正政统和摩登时代。他们不为流俗和时代的游戏所惑,他们的幸福圆满不是源于财富、名声、生存能力,而是他们的明德至善。

社会的荒诞会使健全的言行显示出尖锐性,本来最为正常的个体,反而成了特立独行者。最正常的个体因此跟社会构成了张力,有的人以理想检验了公益慈善的可能,有的人则以坎坷穷窘的人生测试了这个社会对文化、思想、阅读的态度。想起曾经流行的一句话: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发现周围朋友们的收获是愉快的。有一次跟胡赳赳聊天,这个弃医从文的诗人、媒体达人十年来为口腔溃疡所苦,最近几年读中医书居然不知不觉中大为好转;但赳赳跟我说的是,他感谢这一疾病的平衡,如没有这一疾病,在这个花花世界他可能变得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毛喻原的疾病哲学有一条是,有些病是朋友。

简易何以要变易、恒易,要繁复。因为其中有思维的乐趣,有灵性的展开,有跟种种事物的联系,有形而上之道。如果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结论就不会有哲学,如果人们只希望简单化就不会有头脑和心智的活力;真正的精神不寻找捷径,他走完全部道路。为什么只有真正的精神能够无缘大慈,因为世界在他心中。

每一职业事业做得专注真挚持久,就有学问,就有气象。不少武师回忆他们的师父练功日久,神态儒雅起来,待人接物都是风范,而言谈也多有人生哲理。前年太极师父的父亲来京,大家去看陈家沟的老农是什么样子,很是吃惊。将我跟师爷合影的相片给朋友看,朋友说,这是一个很健康风雅的老教授啊。

生命的本质多从死后开始,那些给我们心灵净洗和安慰的英雄未必如世俗所想象的特别和完美,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把时代社会的庸俗或黑暗撕破给我们看的常人而已。阿伦特甚至说,伟大生命“只在身后留下一个故事,从而只能在生命完结之后开始存在”。她为此说,英雄最好要死得年轻。这话真是见血。  有些话需要时间来帮我们理解,比如爱因斯坦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这样的话曾经不以为然,因为我们都佩服才智的光华灿烂,但后来终于理解了人格的意义。

他们在场时是曾怎样被人嘲弄、吐唾沫啊,缺点那么明显:无学理、才识浅、太偏执、没资源……但他们就是“这样的战士”,面对政治家、慈善家、成功人士、学界大佬、道德、国粹、民意、学理、公义、文明……组成的无物之阵,他们曾战斗其中。时过境迁,他们才是时代淘洗下来的人物,他们属于人类之子。如果真要讲什么穿越,他们是能穿越这个时代,归入人类之子的行列。

P226-229

序言

精神与生活

2007年。深圳。

我对前来听诗歌的朋友们说,我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精神”,只是我跟时代俗风之间相互都有敌意。

这话几乎是一句谶语。

时代要承受我的白眼,审判;我也承受时代的冷淡,边缘。

更早的时候,我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在你们中间行走,你们却看不见我。你们都背叛了我。

物质和精神的演进并不同步。在我们社会物质日益丰富的时候,精神却在极度地萎缩。意识到精神的花果飘零到个人这里,意识到文明的薪火传承到自己这里,则经历了“苦难的历程”。这个过程难为外人道。

除非不得已,没有人愿意听从这样的“天命”,因为时代社会如此“作享”。多年前写诗:“你紧闭的肉体就是我/全部的精神之谜,而精神/我们曾想象有无数可能。”这几乎同样是诗谶:几代人青春少年时曾对精神有过无穷的想象,步入社会后只是沉溺于肉体的放纵或养生健身。

“灵台无计逃神矢。”

在“四顾苍茫一无凭借”的日子里,我几乎放弃了个人的言说,追寻起人的目的。我知道,比起时代的大V、几十万乃至百万计千万计的粉丝偶像,跟那个在绍兴会馆反思的精神一样,精神从来不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权力和市场如无监督问责,都一样走向“劣币驱逐良币”,我们的网络或娱乐狂欢,更是跟精神相去甚远。但精神自有道义、气节、尊严。

从拒绝进入体制生活,到不出国门,到放弃以公知或贤达的形象呈堂证供,“宁将曳尾于涂中”。从发现时间空间、发现发明易经,到“温情与敬意”地看待历史,“同情之理解”时代社会。……在弃绝中、在服务中,我与时代既在实现“和解”,又在“提撕”。

人是目的。人的目的,在于不断地超越,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个人史家族史国族史人类史;如此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问道学。

天象会乱,秋天会有“秋老虎”,冬天会有小阳春,“残忍的”四月会有“倒春寒”;世道会乱,“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但我们人类仍会努力调时、定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精神维度论,这是我们三十年来和近二百年来的多个周期的冬天,是文明世界五百年来和两千年来多个周期的中年。尼采预言过中年文明的虚无,纳博科夫形象地命名了中年的“萝莉控”和“大叔控”,弗洛伊德、斯宾格勒、布莱希特、雅斯贝尔斯、萨特、马尔库塞们看见了人的存在和时代的精神状况……现代运动以来众多的哲人、作家看到这些危难并参与到救赎之中。

我们中国人也以自省和世界眼光参与到这一运动中,从五四先贤的“国民性”到孙隆基、金观涛们的“深层结构”,到柏杨的“丑陋”和“酱缸”……

这一本受惠于当代传播介质变化的微博体心思,算是参赞这一运动的最新作品。我要向读者朋友抱歉的是,我没能跟大家分享更系统的思考,过去的《十年书》尚不及本书的广大精微,新的言路还未成型。让我个人略感宽慰的是,这本书断断续续写来,历时三年,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花费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打磨几句话、一二百个汉字。因此,我是跟朋友们和社会一道,经历着考验、经历着成长。在此要提请大家铭记黄秀丽的功德,是她的辛苦努力,将一两千条散乱的微博文字编排成一个多少可观的体系。

虽然我也受着探究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智能本质、社会转型等谜的诱惑,但自由、民主乃至安全、信赖、公益和学习等现代社会的价值仍是需要我们为之服务、献祭的,也是需要我们时时“三复斯意”的。我相信,读过本书的人,能够重温青春少年的精神可能性,会理解冯至的诗:“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发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世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30310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412735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5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