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赤贫的精神(修订本)
内容
试读章节

仇怨与悲悯

农夫的尴尬

冬天,农夫发现一条冻僵的蛇,他非常可怜它,就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被温暖,苏醒过来以后恢复了它的本性,便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到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这是希腊人伊索著名的寓言《农夫与蛇》,一个百听不厌的恩将仇报的故事。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来理解,农夫显然把自己的怜悯看成了恶的一种,怜悯恶人是一种不能饶恕的罪行。然而,在蛇没有开口咬死农夫以前,农夫是无法知道这条可怜的东西是一只毒虫的。必须先咬一口而后才知有毒,但后知有毒则一切都来不及了,这是善良的农夫之所以死的原因。农夫死得冤枉。为了避免被咬和死得冤枉,最好的办法就是农夫一开始就高高抡起锄头,像锄掉一株杂草一样把蛇除掉,剁它为肉酱,20世纪斯大林和格瓦拉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为了预防而大开杀戒。但是,这样毒还是在,不过不是在蛇身上,而是在人身上。毒从何而来?毒从被咬、被剁而来。一个屡屡受到伤害的生物,身上一定积蓄着浓浓的毒液。在伊索的其他寓言中,农夫对于各种害虫已经是先下手为强了。那些聪明过人的人,都可以视为被毒蛇咬过后死而复活的农夫。他们与毒蛇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他们比毒蛇更善于美化自己丑化对家。为了保证自家的性命安全,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伤害别的生命,是会结下深深的仇怨的,当仇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就难以保证。斯大林寿终正寝,算是幸运。

然而,怜悯被当作一种不该饶恕的罪过,这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因为怜悯几乎可以说是人类最宝贵的良知了。孟子非常珍惜这种情感,把它视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他想象将一个孩子放在井口时的情形,凡是看见的人没有不动恻隐之心的。他把这种恻隐当成人格的基础,是人的初心,他相信没有一个以仇雠和伤害为本性的人。按照这种理解,一个没有怜悯和同情心的人,是对人性的极大背叛。那么这种背叛从何开始,恶人因何而有?

倘若人性皆善,恶人只能从善人中变质而来。一般认为,待一个善性的人以善良的态度,通常会使善与善相得益彰,不会导致伤害和仇恨的产生。但一个十分善良而且十分在意自己善良的人,一旦受到伤害,情况就有所不同。那些本性善良的人受到伤害时,会有羞怒纠集起来,郁积在心灵暗处,酿成毒液,会埋下深仇大恨的种子,燃烧起愤怒的熊熊烈焰。他们必然要成为新的伤害者,把他们心头的毒血喷射出来,制造新的仇怨。到了这个时候,好人就难做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成为一种社会公正,也成为人挽回自尊的必然要求。在恶与恶的合理对抗中,怜悯反成了真正的恶,作为人性证明和良心基础的恻隐之心,成为被谴责的罪行。想起来真是令人悲哀。

等价交易

为了避免成为那个冤屈的农夫,也为了避免成为那条蛇,人们倾向于一种对等的关系:以怜悯对待怜悯,以善良对待善良,以仇恨对待仇恨,以疾恶对待疾恶,公平交易,谁都不欠谁的,谁也甭想占谁的便宜。这种看起来相当聪明的方法,却不是那么容易实施。因为,这意味着谁都不愿意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情感给予出去,谁都不首先摊牌,得等待对方有所表示才有所表示,看对方如何待我,然后我才如何待他。如果对方赐我以滴水,我就报之以涌泉;倘若对方伤我以明枪暗箭,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总之,我保留自己权利的主动。对于好人,我即好人,甚至比他更好;对于恶人,我即恶人,甚至比他更坏。这是许多人自鸣得意的为人之道。

依据这种原则,一个人在街头看到一个可怜的老乞丐时,必须在施舍前调查清楚此人是不是一个骗子,是不是一个行为不良的人,是不是一个可以以同等的意思回报于你的人,才决定自己该不该施舍;一个眼看着孩子掉进冰河的人,必须先要弄清楚这个孩子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流氓、杀人犯,还是一个能够舍己救人的人,才决定自己要不要跳入水中。但是,这样可能吗?有这个必要吗?倘若人人都要等到天下人都变好,自己才成为好人,天下就没有好人存在。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人如果不放弃自己后发制人的主动,就可能沦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当农夫看到那条冻僵的蛇时,只觉得它可怜,但不知它是否有毒,因为他从来没有被蛇咬死过。他必须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不然就把自己置于临危不济、见死不救的不义境地,从而成为应该受到恶报的对象。

的确,冷漠和僵持都不是办法,得有人主动表态才行。总要有一方首先示善,对方才可以报之以善,总要有一方示恶,对方才可以报之以凶恶。首先表态的人是被动的,但他的表态至关重要。P2-5

书评(媒体评论)

孔见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人生逼问,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思想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知识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这些逼问历经数千年人类文明而仍无最终谜底示众,于是在一个竞相逐利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时代里,如果没有被人遗忘,就可能致人茫然或疯魔。但孔见是一个披挂着现代经验和现代知识的古老骑士,顽强地延续着人类对人生智慧极限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理解能力的挑战。

——韩少功

如果一个人真正敏感而且有正确的理由,感到要关切世界的邪恶,那么他自然要在这些东西最先显现并且最接近根源的地方,来寻求对它们的纠正,他将要发现,这个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存在。这个纠正的任务将耗尽他整整一生的时光。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

后记

田园将芜胡不归

我出生在一个叫作天涯海角的地方,荒凉的沙滩上,到处都是仙人掌和野生的蒺藜,还有残破的船,甚至溺水者冰凉的身体。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告知,我生活在一座岛屿上,四周包围着茫茫无边的大海,头顶则是吞没一切的天空。站在高耸的海岸上,我感到整个世界都要离我而去,一种被遗弃的觉受萦回在幼弱的心中,像一团挥之不去的云雾。我觉得,我出生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在苍茫的海天之外。说起来令人难以相信,大约在十岁甚至更早以前,我就纠结于我是从哪里来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像毒蛇一样纠缠着我的思想,让它陷入一种落寞的沉思当中,寻寻觅觅,时常听到一个声音在缥缈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就像母亲在呼唤迷失的孩子。坐在房间里,有时会觉得有人在敲门,拉开门外面却空空荡荡,只有无形的风胡乱地吹向四面八方。

我对生活的记忆是从一个梦开始的。在梦中,我从天空最深邃的高处突然失足,身体旋转着跌落下来,像一个自由落体,一只被击中的鸟,掉啊掉啊,越掉越快,所有的云都向我涌来,却挡不住我坠落的速度。就在快要落到地面的时候,我惊醒过来,大汗淋漓地喘着粗气。这时候,支撑着我睡床的地面才变得真实起来,它布满了厚厚的尘土,入就在尘土里生活。这个梦成了我睡眠的一部分,在重复了无数遍之后,它变得十分熟悉,以至于在坠落的过程当中,我就提示自己,不要害怕,没事,你不会死的!直到大约三十岁之后,这个梦才从我的睡眠里消失。我终于体验到无梦的睡眠是多么酣畅。

揪心的问题裹挟着惶恐不安的梦,使我变成一只焦虑的蚂蚁。我是一个不合群的孩子,一种不溶于水的液体,即便是与小伙伴们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背后都有一种深广的孤寂。我不太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去围观别人的热闹,也不太能够理解大人们在想些什么。然而,他们之间为了某件东西是你的是我的、是多是少而大动肝火,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总让我感到深深的伤痛与悲哀。在我看来,许多人活着似乎是为了相互折磨、彼此虐待。内心时常感叹,这一切是多么无意义啊。每当母亲与邻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论她在理不在理,我都站到对立面来责备她,以至于她老觉得我不是她亲生的。

由于总想着怎么从这些荒凉的事物之中逃离,对眼下的生活与人们的行状不甚留意,以至于直到今天,我都无法向别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认识的任何一个人,包括他们之间撕撕扯扯的事情。特别是复述人与人相互对骂的情形时,我总是找不到相应的词汇。我很佩服有的女作家,可以津津有味地描述家长里短,把一场鸡毛蒜皮的吵架写得硝烟滚滚、惊心动魄,如同一场战争,但我不喜欢。我很怀疑她和所写的人是一路的,这很不美好。不入世的态度,阻止我去成为一个好的叙事者。因此,在凭着想象力写过一阵子寓言性的小说之后,我就主动选择中止。

大学时代,我读的是历史,但它并不妨碍我对文学如饥似渴的痴迷。走进社会之后,我过于单纯的心智或许博得朋友的信任,却不利于应对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过于鲜明的道德感也让我难以融入世俗。文学的爱好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剧了内心的忧患。它把我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看到一片落叶也会浮想联翩,对很多的事情无能为力,却又无法释怀,空抱一腔滚热的情愿。我的夜晚变得比白天还喧闹,简陋的木板床翻腾着汹涌的波涛,有时半夜里爬起来,像比目鱼一样在月光下到处游荡。我知道自己已经陷入迷津之中,实在不愿长此下去,被自认为无意义的生活搅得昏天黑地。我必须看清这个世界和生命的真相,哪怕它是多么狰狞。

“未经检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古希腊哲人的箴言,被抄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决定从文学的习写转向哲学的思问,开始了精神寻乡的漫长旅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门敞开,西方思潮鱼贯而入。顺着潮流,我寻访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弗洛伊德、荣格、萨特、海德格尔,还有爱因斯坦、波尔等众多的思想家,他们的话语都曾开启过我的心智,却未能缓解我内心的焦虑与惶恐。我惊讶地发现,许多备受顶礼的现代主义大师,如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卡夫卡,其实都是些病人,而且有的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他们其实是人类精神的祭品,代表同胞去受难。其价值不在于化解什么问题,而只是将遭遇的问题尖锐化地摆到人面前,让人有同病相怜、抱头痛哭的慰藉感。即便是那些看起来没什么毛病的哲人,他们对人生给出的答案多数也是否定性的。一种无家可归的绝望情绪与难以驱逐的荒谬感,弥漫在二十世纪精神的天空。某个特殊的机缘,让我回归于东方古典智慧的领域,寻访那些宁静而深邃的智者,并从此有了浪子还乡的感觉。我无不惊讶地发现,鲁迅先生曾经于无所希望中久久彷徨、走不出去的“无地”,却早就有很多人在这里安身立命了。田园将芜胡不归?

伴随着个人精神探问的,是我的随笔性书写。对于作者而言,它是自我治愈的药石,是一个病人给自己开出的方剂。在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一个人精神逐渐康复并健壮起来的过程。其中,许多批判性的激越文字,与其说是指向黑压压的社会人群,不如说是指向作者本人,是在给自己做思想转化工作。在我的第一本书的后记中,有着这样的文字:“写作或是为了排泄情愫与思维的沉淀物,以获得身心的畅通;或是为了灵魂的飞翔与精神的建瓴。我是一个懒于表达的人。这些年来,我生活在一个秩序混乱、缺乏安定感的背景中,许多情绪和念头在身心内部冲动着找不到出路,变成一种邪气污染了我生命的源流,甚至危害我的健康。写作对于我,便如同一次又一次的打扫。我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像高山顶上的天池,承受天地的恩泽,并以清纯的品质映照万物的本质,让掬饮者周身通灵畅美。”二十年之后,在文字垃圾随处堆积的今天,这段话仍然是我的写作得以持续的理由。

本书是我的第二部随笔集,2004年收入“先锋批评文丛”出版,因此结缘于一些素不相识的朋友。内蒙古的李悦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北京的谢平先生来函与本人探讨书中涉及的问题。一个不知名的读者挂在网上的文字,也让我感到了欣慰。他说:“我很难系统形象地描述出这本书阐述的哲学,就像我无法口述一个病人的病状让医生开药。我如同一个病人似的在这里接受治疗,接受一本书的治疗。这是一本能让人联系起自己所看所感的书,或者说,这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作者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下,无不藏着对文学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让人焦灼的情绪平静下来。”在学习中医知识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深有造诣的医生,都曾经是危重的患者,久病成医是患者最大的造化。

《赤贫的精神》出版之后,曾被人换了封皮盗印发行。以《被委以重任的方言》纳入同一书系的敬文东先生,曾颇感不平地向本人提及此事,但所有的作者都表现出相当的宽宏大量,没有将此事诉诸法律。在确认市面上已经没有现货供应之后,李一梅女士所在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为此,我花费了许多时间做了认真的修订,在对文字进行必要的梳理之后,删去了几万字略显芜杂的内容。虽然十余年过去,作者的心态与思绪都发生了不可挽回的变化,但是,为了保持一个人精神行走的真实脚印,我对原先的表达不做任何实质性的改动。

此外,十余年前韩少功先生撰写的序言,为本书增添了难得的光彩,并给作者以莫大的鼓励,一直都没有表示过谢意,就借修订本出版的机会补上吧。任何事情都最好有一个圆满的句号。

孔见记于2015年6月20日

目录

序:精神低飞的姿态

上篇 被出卖的天空

 仇怨与悲悯

 写在迷宫的门上

 被推诿的天命

 不要让生命蒙受耻辱

 赤贫的精神

 归根

 对看法的看法

 成为一只乌鸦

 这个女人该不该受苦

 面对后的审判

 石头与神庙的关系

 打开死亡之门

 迷失在感觉意象中的人

 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

 平阴潜阳论

中篇 侥幸的微笑

 为了沉默的表达

 奉而献之×王

 侥幸的微笑

 晚夜的聆听

 真正给我

 绝响

 沐浴

 梦中的门

 零时

 家有松鼠

 五指山的猴子

 喝水的经验

 寻找

 南木有悟

 天下在此

 鱼

 知己不遇

 黑板上的老师

下篇 淤泥中的行走

 房子

 女子

 孩子

 经典的意义

 挖掘沉默中的金子

 空荡荡的自由

 歹毒的英雄

 一个罪徒的请求

 价值失落时情欲勃起

 枯萎了,橄榄树

 上帝的作坊

 写作中的人

 率性而行

 体面,或者潇洒

 欲望未遂

 你有什么用

 命运交关

 狼的民主

后记:田园将芜胡不归

序言

序:精神低飞的姿态

韩少功

孔见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有时甚至退避人后沉默寡言,对世事远远地打量与省察,活得像影子一样不露形迹。但他笔下文字奇象竞出,学涉东西,思接今古,一行行指向时空的宽阔和深远,让人不免有些惊奇。从他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他的学识蕴积,但他不愿有冬烘学究的生吞活剥;可以看出他的文学修炼,但他无意于浪漫文士的善感多愁;可以看出他的现实关切,但他似乎力图与世俗红尘保持一定距离,不会在那里一脚踏得很深;还可以看出他的精神苦斗,但他大多时候保持一种低飞和近航的姿态,谨防自己在信仰或逻辑的幻境里迷失,一再适时地从险域退出,最终停靠于安全而温暖的日常家园。于是他的文字有一种亲切和从容的风格,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就像朋友之间的随意聊天。即便有深意,有险句,也多藏于不动声色之处,成为一种用心而不刻意的自然分泌,一种深思熟虑以后的淡定与平常。

孔见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人生逼问,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思想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知识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这些逼问历经数千年人类文明而仍无最终谜底示众,于是在一个竞相逐利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时代里,如果没有被人遗忘,就可能致人茫然或疯魔。但孔见是一个披挂着现代经验和现代知识的古老骑士,顽强地延续着人类对人生智慧极限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理解能力的挑战。在一般的知识谱系里,这些悬问是虚学而非实学,属于上帝而不属于恺撒,在一个越来越务实的知识界那里日渐处于边缘位置,其正当性正在被经济、社会、历史等学科的诸多人士怀疑。但作者所遭遇的逼问人皆有之,在当下甚至人皆累之,正是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深刻运动的产物,本身就是实学不可忽略的部分。而离开了这一切心灵的牵挂,忽略了人类精神运行的坐标和轨迹,任何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都只适用于机器人,无法描述活生生的生命实践,没有理由值得人们特别信任。孔子从“洒扫应对”通向他的治国安邦,是以人为本的;柏拉图视人格为“内在政治制度(innerpoitcalsystem)”,从人格剖析开始他的社会设计,甚至是以心为本的——这些先贤在求知中内外并举,虚实相济,并不像某些后人想象的那样幼稚。

当然,世上没有抽象而普适的人,没有抽象而普适的心,就像形形色色的病以外并没有一种标准化的“病”。青年之我异于老年之我,富人之我异于穷人之我,连婴儿也有遗传差异,并无统一规格。如果剥离了具体人心形成过程中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寻求一种放之四海或放之万世而皆准的“我”,只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事故——无非是“我”这个词让人真以为有了这样一个东西,可以将其抽出来孤立地求解,可以将其供起来放心地依恃。事实上,各归其“我”的抚慰万能亦无能,虽然用心向善,却无助于揭示和排除任何人生疑难。有人已经这样做过。他们才智过人,心志远大,于是求解生命终极之being(所是,所在),求解一切知识的元知识、一切学科的元学科,如同要谋得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结果无不滑入迷宫般的nonbeing(虚,虚无)。这一类语言事故发生在本质主义的思路上,是虚学最容易落入的陷阱。他们如果没有成为西方式的神学家,囿于一种专断的虚无,就会成为中国式的玄学家,溺于一种圆通的虚无。而纵欲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等等并不能因此得到理性的克服,甚至恰恰成为这些神学和玄学的必然变体。原因很简单,除非自杀,虚无是无法操作的——当心灵独守虚无之际,一旦进入社会行为的操作,这份虚无就一无所用了,心灵就自动缺席和弃守了,让位于世俗的随波逐流乃至无所不为,是最可能的结局。

盛产神学的地方多见偏执和战争,盛产玄学的地方多见苟且和腐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提供的启示。

因此,人心之学如果是必要的话,如果能够更为成熟和坚实的话,应更善于在具体现实条件下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善于将经济、社会、历史等学科知识援入人生思辨,从而将终极关怀落实为现实方案,使天道真正实现于人间,所谓良医“因病立方”和圣人“因事立言”,是之谓也。出于特定的知识资源和个人喜好,孔见这些文章里还残留一些神学和玄学的传统表述方式,颇有商榷的余地,但也从不被我过于在意。他心事浩茫,所针对的现实处境和现实对象,还有在切入这些处境和对象时相关的精神标尺,也许更值得我们会心地解读。

2003年6月于八景峒

内容推荐

《赤贫的精神(修订本)》是作家孔见系列人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内容涉及人性的沉沦与迷惘、生命的安放与抚慰、自我的建立与灭度、情感的给予与接受等。孔见以富有想象力的思考、灵动而恣肆的语言,表述了对人精神性存在的关切与追问,对过度世俗化潮流的抵抗。在当代随笔创作中别开生面,自成一景,值得静心细读。

编辑推荐

一百年前,鲁迅发问:“向来如此,便对吗?”百余年后,《赤贫的精神》承其遗绪,对向来的、本然的、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实、历史、思想加以勘误,辅之挞伐,摘指其谬,还其真义。

周易、庄子、孟子、韩非子,奥勒留、尼采、胡塞尔、维特根斯坦、萨特、昆德拉,《赤贫的精神》旁征古今、博引中外,以微言故事、机趣禅意,开示人生、观照现实。

《赤贫的精神(修订本)》作者孔见富有想象力地表达了对文学与人生的解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赤贫的精神(修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6374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201523511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