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失忆症患者 |
| 内容 | 编辑推荐 ◆ 关于记忆的绝赞之作,行文激扬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作者像侦探一样探寻家族故事,同时将时代的大历史和普通家庭的小历史编织在一起,还原了数千万人如何为历史上规模优选的国家犯罪铺平道路、又如何走出“否认”代替“记忆”、“制造神话”代替“事实”的失忆症大流行。◆ 作者在书中不仅分析了纳粹政权的运行机制,而且阐述了个体和社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和社会机制成为国家犯罪的共犯。她的家庭背景——祖父曾是纳粹党员、外祖父曾是维希宪兵,为其探究 “随大流者”的个体责任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野。◆ 虽是出道之作,却已被翻译成德、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匈牙利、英等多种语言,并接连获奖:欧洲图书奖(2018),德国温弗里德和平奖(2019)、意大利北南国际文学与科学奖(2019),美国《柯克斯书评》年度佳作(2020),美国马克·林顿奖短名单(2021)等;《华盛顿邮报》《纽约客》《法国文化》《法国电视》《南德意志报》《世界报》等知名媒体一致力荐。◆ 中文版收入11张不同时期的家族照片,牵引读者沿着时间之轴,与作者一道开启这段动人心魄的家族往事。封面照片采用触感膜工艺,增添细腻质感。◆ 本书以崭新、清晰、炽热的叙述让我们看到记忆工作的必要性:只有努力回望曾被埋葬的历史,我们才能够知晓,在那样的时刻,人,究竟能有怎样的所作所为。 内容推荐 施瓦茨通过追踪家中三代人的故事,还原了一个昨日世界:德国数以千万计的“随大流者”漠视对犹太人的驱逐、参与对犹太人的掠夺;在战后否认个体责任、造成失忆症蔓延,直至他们的孩子都站出来质疑过去……当德国社会的记忆工作开始显现成效时,法国人民才从抵抗者的幻梦中醒来,那其他国家呢?对于过去的遗忘,是否仍在流行? 目录 第一章是不是纳粹 第二章德国“零年” 第三章勒布曼一家的幽魂 第四章卡尔·施瓦茨的否认 第五章祖母或纳粹隐秘的诱惑 第六章“随大流者”之子 第七章从失忆走向执念 第八章“温柔的法国” 第九章大屠杀?不知道 第十章协约 第十一章一个法德双国籍者的回忆 第十二章柏林墙已倒,柏林墙万岁 第十三章纳粹从未消亡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失忆症患者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法)热拉尔丁·施瓦茨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7200330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16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212000 |
| 出版时间 | 2023-11-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3-11-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5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