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思陌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创意,千变万化:文学,无法捉摸,叶锦添,一个难以归类的名字。华人美术奇才叶锦添,如何打造创意美学?

王受之、许舜英、李安、李少红、吴宇森、蔡康永等,重量级推荐!

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得主叶锦添,揭开美学设计的秘密!

内容推荐

叶锦添以一种自传性的方式,历数了他创业以来所做的各种工作,以及他的心路历程,一直到《赤壁》的设计。在这本他独创的“自传体”随笔创作中,叶锦添提出“告别文字、图像胜出”的图像时代宣言,他在跨国展览、设计的经验中指出,未来世界里,“图像”才是全球共通的语言,他并找出背后的时代理路。另一方面,他在回忆中细数成名前的心路历程。孤独、被忽略的童年,文化失根的香港,欧洲流浪,为了创作来到台湾,曾经三餐不继、住在木板隔问出租公寓里,但坚持高度、坚持视野,最后终于走出贫乏,跃上国际。

目录

推荐序

导读

前言

图像时代

东方主义

浪迹东西

远古—未来主义

神思陌路

卧虎藏龙国际观

新东方主义

形、神、格、意

后记

试读章节

chapter 1 图像时代

我游晃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享受不同文化与生活现象的乐趣,日本的东京、京都,法国的巴黎、里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与马德里,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人、事、物,他们都有共同与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时代中不断交流着。

渐渐地,我适应了这种世界的思维模式,朋友的圈子也愈来愈大,我发现整个世界是由很多不同的片段所组成,我静默地感受那世界中不同声音下的人生。

现代城市不断增多,我却对那些愈来愈相似的东西没有兴趣,反而留意那些仅存的差异性,甚至回头观察原始社会的遗絮。在每个地方都可以看到耐人寻味的原始痕迹,渐渐融入现代生活的细节里。

差不多全世界都有类似的现象。日本有绳纹人、美国有印第安人、澳洲有土著人、中国大陆有少数民族、中国台湾有原住民,他们有的仍然活在原始文化状态中,有些仍然落后与贫穷,也有一些刻意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态度与宗教信仰。

但这些仅存的固有文化,正被快速同化。我常被他们在那种低限的生活方式中产生的想象力与丰富的艺术创作,以及和宗教仪式有关的音乐所吸引。那使人想起人与神的交流。如非洲的鼓声,传达巫神的意识;印度北方的吟唱,佛经的念诵,其中包含了信仰与虔诚,他们的歌声所透视的对象,是自然界。

从影像中感应,从细节里观察

我不断地找寻非洲、印第安、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各民族声音的文化遗产,深入感受那种心灵的回音。现在看到的传统形象,大多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我重新在古老的摄影影像中探索,那些照片中传统装扮的人像,强烈地震撼着我。

我发现,无论我们在生活中的外在形象如何不同,都有一种很原始的相似性,那些摄影触动了我的内心。于是,我开始不断搜集各种原始文化的摄影图像,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资料愈是深入了解,我就愈发感受到那种神奇的交流感。从形式穿越历史的帷幕,当我看到这些集体的影像并列时,会有一种出奇的感动。每个人都有一张历史的脸,很神奇,那是一种穿透各个历史朝代的重复感,一种事物不断重复并推演着,但我们能否明白那个重复的意义?

出色的摄影家史蒂夫·麦柯里(Steve McCurry,曾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了著名的《阿富汗少女》),像一头猎狗正视着每个引发他兴趣的人物与景象,坦然面对那陌生的形象,使他们与后来的观者产生了平视状态。那对象并没有被摆布,而我却经常被他直率与细腻控制的光影感动。

从影像上升到象征的意义,这是否是现代人像摄影所错失的一些可能?

那种震撼令我联想到,西方油画总能再现现实,并竭尽所能精细描绘。油画中蕴含着神韵与内在情绪的人像,直接牵引着我。有时候,某些画作会有一种无比的真实感——凝神连接,一个被绘画的对象,真真切切地凝视着观者,有如在舞台艺术上所感受到的。在那段时间,观者与表演者的神思(being)是交叠的,那影像中的人物充分地显示他的存在感,带有个人性格、情绪与生活的体验。那种神态表现着他的个性与当时自我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我的思绪又从影像中卷入实物的感应,开始在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服装中找寻细节。人的行为全部包藏在服装文化里,气候、色彩、风俗习惯,那里埋藏着生活的历练与人情。

不论是原始文化的宗教礼仪,还是在西方油画写实主义下的华丽装饰,都承载着这种文化内涵,我觉得服装与人的关系,记录了某种神秘而深入的心理需要。有时候,它像一种探索着自己地域与身分的东西,区隔自己与别人的范围,有时又会以同一种样式去联系自己与别人。

捕捉平凡人

千百年来,人都在找寻认同(identity),一种真实的存在价值;并尝试找寻相互的关系与沟通模式。即使在今天,一个人要了解另一个人,也仍不容易;有时候,甚至连这种了解动机部没有。

从很早开始,我就喜欢拍摄某些出现在街头的陌生人。不管在世界任何角落,我总觉得平凡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人们来去匆匆,在你的面前出现又消失,各自有不同的神态与形象。看得出来,每个人都曾经历年轻或年老的岁月,不管男女都受到某种先天的限制,活在不同时段的状态里,时间、地域、人生都好像来自一瞬的光景。

P28-30

序言

东方设计的突破

我喜欢看电影,也因为自己是做设计的原因,很注意电影里面的服装。十多年前,看法国电影导演吕贝松拍的《第五元素》,感觉电影里服装非常突出,既符合角色性格,又古怪趣致,是法国设计大师让·保罗·高提艾设计的。反观我们自己的古装戏服,好像几百年来都一个样子,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因此总是有一个期待,希望有设计家能够突破古装的传统,在古装基础上给予新意的创造。

这个感觉,我曾经跟两个导演讲过,他们是武侠电影的宗师胡金荃和情色电影大师李翰祥。这两个大导演到洛杉矶找到我,参观完了我教书的设计学院之后,我们在咖啡厅聊天。谈到他们的电影,他们自然问我有什么自己的意见,我很坦率地说:“如果说还有点什么遗憾的,那就是古装戏服千篇一律。”李导演大笑起来,点头称是;胡导演则说要等待新人才出来啊。

这个我期待中的人横空出世,就是叶锦添。我自从看到他的设计,第一感觉是太精彩了,第二就是有出路了。东方服装的突破,恐怕一不能够简单的做加法,二不能够太泥古不化,三是不能够太沿袭西方戏剧服装的套路,这三点,叶锦添都做得很好。我看他因为设计《卧虎藏龙》的服装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时候,高兴之余,也想起李导演和胡导演,他们如果现在还健在,一定会会出现叶锦添这样的大设计师而高兴的。叶锦添的设计跨媒材、跨领域、跨国际,舞台、银幕上都可以看到他的设计,从设计影响力来说,他可以视为最成功的人物了。我有感他的设计精髓在于东方主义的演绎,是东方的,但不是复古的,高调形式,低调表现,丝丝入扣,细腻可人,能够做到这个地步,除他之外,我还未见二人。

时尚博闻图书出版叶锦添先生的著作《神思陌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我是去年在台北看到的,一口气看完,很精彩。叶锦添以一种自传性的方式,历数了他创业以来所做的各种工作,以及他的心路历程,一直到《赤壁》的设计。在这本他独创的“自.传.体”随笔创作中,叶锦添提出“告别文字、图像胜出”的图像时代宣言,他在跨国展览、设计的经验中指出,未来世界里,“图像”才是全球共通的语言,他并找出背后的时代理路。另一方面,他在回忆中细数成名前的心路历程。孤独、被忽略的童年,文化失根的香港,欧洲流浪,为了创作来到台湾,曾经三餐不继、住在木板隔间出租公寓里,但坚持高度、坚持视野,最后终于走出贫乏,跃上国际。

我知道他现在正在设计《红楼梦》和《风声》的服装。依然很期待,叶锦添的设计给我最大的鼓舞,就是东方设计有突破点,并且有无限发展的空间,这本书很值得看,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学习到很多设计的观念,对设计师来说,这本书也是一部重要的经典了。

王受之

2009年11月11日,于洛杉矶

后记

有一天,头顶飘起雪花,寒冷的风吹过,好一阵清静透明的空气,忽然在朦胧中惊醒,一阵微寒的知觉。

北京严寒的气候,凝聚了一切。很难有机会停下来感受这种滋味,平凡的事物发生在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里,不平凡也隐藏其中。这时候,我会想到一些往来穿梭的信息,时时刻刻会闯进生命中,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适当的选择?

今天追求的东西愈来愈简单。想知道的更少,空出来的空间就更多,留下要追寻的,不去占有,我的心就可以空空如也。有一种不偏不倚的东西在我内心凝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清晰地记录下时代的知觉和那种没有装饰的时间涵度。这里愈是清晰,愈是平静;愈是清晰,愈是残酷。因为浓稠的东西不容易流转,轻薄易碎的东西却如飞烟弥漫。世界没有对错,一切都会从机缘中巧妙地进行。

定论,是众多人的智慧与意见过滤后的结果,拥有强大无比的力量,透过时间慢慢沉淀。有创造就要有基础,基础是一切狂放不羁的创作后的遗迹,那里有人整理收拾一切,去芜存菁,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令人可以在不同时代回忆,实现它们的价值与尊严。

人会消失,但他们留下的美感却不会消失,这就是文化的底蕴。活着的人,与曾经活过的精神世界共融,留下的只是一种态度。

感受是空间,理论是石头。没有石头的排列,就感觉不到空间的形态,这是我写《神思陌路》的动机。

就有如运动员一样,从一个栏杆跳到另外一个栏杆,有时候跳得比较高、比较快、比较准确,有时候却带着遗憾离开。只要你愿意,前面还有无数的栏杆在等待跨越,它需要的只是全神贯注。

排除不知不觉凝结在意识内的魅惑,需要很漫长的过程,经过巨细无遗的辩证,并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和删减自己某些不实的观念。后来我们会发现,很多既有理想都不自觉地在自欺与被欺骗、被蒙蔽的情况下,一直抵消向着目标前进的力度。如果甘于实时的成就,就会丢失命运里的精彩。

我处在一个安定、万象丰盈的机缘中。思想的启蒙,伴随着历久不断的时代角力。

有人说,只有将一切都回归到普通人能够感受的视觉,才能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那个丰富的世界,只有这样艺术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说法或许能帮助创作者放下执着的信念,重新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丰富人们的视野。

艺术必须寻找到内在幽暗的神秘并坦然以对,打开潜在各种领域的闸门,深入集体记忆的忧伤困牢,轻轻抚摸,翻开尘封已久的禁忌,到达那恒久不变的内在模型。创作者必须学习无常的真理,穿梭于无问的迁流,划破一切界限,填补整体的遗缺,活在一个全然的变化中,找到彼此之间的距离,珍视姻缘,放开自我,永远保持平视的角度。

一切都遵照自然法则,虚实并置。

从一开始创作时,我就尝试放空自己,特别是在摄影的时候。我追求一种“等待”创作的状态。如果你是画家,手里握着笔,就等待白色的画布上出现你期望的图画;如果你是摄影师,就调节好光圈快门,等待镜头前面出现按下快门的信号。甚至当我制作服装的时候,也会忘却自己的想法,观察着对象,等待它出现第一条线条,或是第一块布料、颜色。

人心是安定的,变动的是事物。在我的创作里,我已经适应于一种等待的艺术。就有如一个空瓶子,或者是一件还没派上用场的工具,它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是它可以产生各种可能。我很乐于变成一个杯子,倒进酒,我们可以感觉到酒的香味;倒进水,就会呈现一种清澈;当它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它就拥有所有味道的想象。  我想,在这个阶段,一切如此轻盈。在创作的领域里,我已失去了不同媒材的分别,只有一颗心和一个容器,这容器可以放进所有的东西,但大多时候,它是空的。

书评(媒体评论)

我有感他的设计精髓在于东方主义的演绎,是东方的,但是不是复古的,高调形式,低调表现,丝丝入扣,细腻可人,能够做到这个地步,除他之外,我还未见第二人。

——王受之

我向往遇见一个说着独立于其他人语言系统的诗人,他能够在一部自我发现与自我辩证的地质学里,用他的眼睛游荡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足迹。

——许舜英

叶锦添的作品每每能从精工细琢之中令刚才感受到欣赏美的喜悦,从实感之中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馨。

——吴宇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思陌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锦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38710
开本 32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