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文化不断趋向交流融合的今天,东方美学及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以它深刻的思想智慧、特殊的理论形态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为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力量。越来越多的重量的学者和艺术家以向往的目光看待东方美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民族美学》的编辑、出版,一方面向国人提供一套专门性和系统化的东方美学与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性文本,另一方面向世界审美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本书为第六辑,是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戏曲等艺术形态的艺术美学思想的专题研究。
| 图书 | 民族美学(第6辑)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在全球文化不断趋向交流融合的今天,东方美学及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以它深刻的思想智慧、特殊的理论形态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为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力量。越来越多的重量的学者和艺术家以向往的目光看待东方美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民族美学》的编辑、出版,一方面向国人提供一套专门性和系统化的东方美学与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性文本,另一方面向世界审美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本书为第六辑,是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戏曲等艺术形态的艺术美学思想的专题研究。 目录 语言之关 论土家族民歌中的生态意识 长阳南曲“雅趣之美”探源及其在当代的心灵重塑意义 利川灯歌中的生活美学及其现实意义 鄂西南土家族乐舞文化田野考察报告——以利川灯歌和“肉连响”为例 众声喧哗:对《龙船调》历史溯源的再思考 从农耕言说到身份认同:少数民族艺术传播的空间转向——基于利川民歌传播现状的民族志考察 “长在山水间,飘在云朵上”的利川土家民歌 舞蹈之韵 混融与嬗变:从“肉连响”管窥土家族民间艺术互动变迁 传统与当代的互文——以通道侗族大戊梁歌会、传承人口述史考察为例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记忆的延伸与评析 身体在场与空间认同——以傩戏为中心的民族审美探源 论电影作品中恩施土家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张力 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热点透视(2017—2021) 鄂西土家族丧仪舞蹈的审美阐述 石柱县土家族舞蹈“玩牛”田野调查与研究 评榕江县乐里镇的斗牛文化 兼具竞技与艺术价值的赤水独竹漂 工艺之道 “工艺之道”——兼论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美学观 民族民间因素与现代艺术形塑——以“贵州美术现象”中的现代性问题为中心 传承人眼里“灯”的流变——以非遗《利川灯歌》为例 傩戏与能剧鬼神面具的民间情怀 侗族太阳纹的形成及其审美特征探析 变与不变: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走向与思考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民族美学(第6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彭修银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2743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96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45000 |
| 出版时间 | 2023-12-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3-12-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8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