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法感通幽 法学阅读方法与写作思维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法感通幽》既是一本关于总结裁判说理经验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交流拟稿办文心得的书,还是一本关于读书写作技能的书。该书“拟稿办文之要”部分基于近20余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经历重点总结和介绍如何起草司法解释非司法解释类规范性文件、裁判文书制作及说理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裁判说理之道”“法治践行之思”“刑法学问之术”三大部分则为阅读有关司法改革、刑法学、法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著作而写的书评性质的、读后感性质的、综述性质的读书笔记,累计近80篇,或着眼于裁判说理经验总结,或立足于阐释所知所历的“中国司法法院改革故事”,或有感于刑法学术同人专著的欣赏与感叹。 目录 【拟稿办文之要】 如何起草司法解释/非司法解释类审判业务规范性文件 【裁判说理之道】 为“说理的社会”而呐喊 读名著·话“说理” 裁判说理需要方法论指引 察知日本刑事裁判说理的点滴 裁判/说理依据又是什么 裁判文书说理如何运用“法律知识” 裁判的“故事文学化”说理 裁判争议化解的说理之道 “常识常情常理”如何融入裁判 “侧目”刑事裁判文书之“通说” 域外法官如何说理 认真对待“类比论辩规则” “公开课”上学“说理” “光圈定律”助推说理 因循守旧还是与时俱进 实质出罪的说理负担更重吗 说理让程序正义保障自由更有力 【法治践行之思】 “各行其是”还是“双向互动” “隐身在场”的立法者不轻易“现身出场” 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生命力有赖于立法支撑 理解是接受的基础 超大规模陌生人社会的司法重塑 破解“机械司法”之道 指导性案例可以成为“法源”吗 同案同判:系统论法学的“加持” “先例规则”如何生成 为“出场”而准备的“预演” 为大数据的“全与真”而努力 在个案细节处凝练法理 另一场域的“多研究问题” 在与时俱进的语境中追求学术创新 在追根溯源中求知解惑 【刑法学问之术】 正确对待形式/实质解释论的来源与语境 追求刑法解释的“顶天立地” 刑法教义学如何面向实践 “积极主义刑法观”的阶层论展开 “但书”适用亟须可操作性规则 追求刑法教义的精致化 “整体性二元论”:刑法教义学的样板 民法典时代的“刑民交叉” 在刑法“支流”处精研 学问贵在“微”“精” 刑法解释须在追问中深化 刑法学术往往在反思中提升 另一种学习:修辞术与表达法 另一种角度欣赏“刑法教义学” 另一种收获:序言如何写 以“案例修辞”激活“正当防卫” 代跋:跟“金老头”学读书方法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法感通幽 法学阅读方法与写作思维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刘树德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1620689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36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223000 |
| 出版时间 | 2021-10-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10-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926.1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