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文化画报》副主编崔自默先生对八大山人话语的解读,将高度的理性和高度的感悟中进行了天衣无缝的结合,在禅学中使读者尽情领略了八大山人的画图中的深刻的哲理、独特的魅力和强烈的个性,使读者的心灵在画面中感受到其中的美感。

目录

第一章俱道适往

1.  引论/1

2. “遗世逃名老”/4

 2.1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4

 2.2 “老人知意何堪涤”/10

 2.3 真“隐”/18

2.3.1 “其颠不可及也”/18

2.3.2饮者/20

2.3.3隐者/20

3. “无可无不可”/29

 3.1 惟学惟一/29

 3.2 “君子知命”/33

 3.3 “余心有寄” /37

4.  致大中和/42

 4.1 八大的“平常心”/45

 4.2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48

 4.3 画以载道/51

第二章道心惟微

1. 大美不言/55

 1.1神理设教/56

 1.2有理为美/60

 1.3诚者自成/65

2. “乐其日用之常”/68

 2.1真诚的“狂者”/68

 2.2八大的“我”/72

2.2.1 “用心若镜”的理想 /73

2.2.2 “触物观照”的必然/75

2.2.3 “无我”而“有我”/79

3. 禅言诗志/81

 3.1 “愿得诗无声”/81

 3.2 “知来缘想景当时”/85

4. 画语禅心/87

 4.1 “南北宗开无法说”/87

 4.2 “浑无斧凿痕”/89

 4.3 “学画耶得省”/92

5.艺术语言观/95

 5.1 至言至简/95

 5.2 语言竞争/98

5.2.1 符号化/98

5.2.2 “予岂好辩哉”/1()()

5.2.3 困惑与新图/101

 5.3 语言的启示/102

第三章疏而不失

1. 为道日损/103

 1.1 绝学适道/103

 1.2 一笔不易/105

 1.3 “守道以约”/107

2.技进乎道/110

 2.1 有“数”存焉/110

 2.2 再再熟练/112

 2.3 用志不分乃有神/116

3.八大的“意象”/120

 3.1 “意”“象”难窥/121

 3.2 无形有形中造形/122

 3.3 无意有意间写意/127

 3.4 无象有象内抽象/133

 3.5 意象之“真”/137

4.疏而不失/139

 4.1 “左右此何水”/139

 4.2 “无画处皆成妙境”/144

 4.3 “笔不周而意周”/150

 4.4少 许胜多许/154

第四章道非常道

1.八大的“文”/157

 1.1 八大的气局/158

 1.2 八大的意思/164

1.2.1 “郁郁乎文哉”/164

1.2.2 “情欲信,辞欲巧”/170

 1.3 “于活处看”/174

2.八大的符号/180

 2.1 笔墨符号/180

 2.2 能者得之/18l

 2.3 怪也不怪/183

3.八大书法的启示/186

 3.1 “书法画法前人前”/186

 3.2 “书法兼之画法”/200

4.八大的笔墨/201

 4.1 笔墨相悦/202

 4.2 八大的用笔/205

 4.3 八大的用墨/212

5.八大的“大”/217

 5.1 简净的八大/217

 5.2 崇高的八大/223

第五章一以贯之

1.诗意的判断/229

 1.1 同情心/229

 1.2“缘事而发”/232

2.关于艺术批评/235

 2.1 科学和艺术之“事”/235

 2.2 批评之“学”/240

2.2.1 标准的标准/242

2.2.2 概念的概念/248

3.阅读“读者”/249

 3.1 选择八大/250

 3.2 会见八大/255

4.八大的永恒/263

 4.1 美的“记忆”/263

 4.2 “作辟浑沌手”/265

 4.3 感谢八大/269

试读章节

第一章俱道适往“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1.引论 三百年前的八大山人,依靠自己心性的真善,揭示自然之大美,阐 发艺术之本质;他传统而现代、极古而极新,是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峰, 是纯粹艺术的先行者,当之无愧的中国画现代化的开山鼻祖;他以自己 卓越的实践才能,把中国画艺术推至一个空前的高度。

中国画艺术的伟大性,只有当站在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坐标系中来科 学地观测时,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可以设想,将八大山人的画作摆放进 卢浮宫,与西方古代优秀的雕塑以及各时期油画精品相比列,将是怎样 的效果。东方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付之阙如,这不能不说是世界观众的 一个遗憾。对于习惯了眺望和惊叹西洋美术的人,当他驻足并发现代表 东方最高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准的中国画时,那种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感 动,无疑是难以形容的。西方对中国画的理解,尚停留于形而下的古董 欣赏的阶段,至于对文化艺术传统中那深层智慧的领会、反思与启发, 还远远谈不上到位。

这是一个特异的审美空间,认识它需要的不只是眼睛,还有心灵的 观照;那精神的象征性、艺术的表现性、造形的抽象性等等外在形式的 后面,是一个非凡的完整的人。走近他,你便走近了一个优秀民族所拥 有的优秀文化;一旦你走近他,你才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艺术、什 么是自然、什么是人类旷古永恒的追求,你才知道什么是现实与理想、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艺术家、什么是你自己。

20世纪以来,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八大山人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一 片赞誉之声,“八大山人学”兴起。与此同时,他也为我等国人提供了反 思自己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机会。西人理解中国画难免简单化,以为八 大山人传达情感所追求的,是扭曲传统而自造语言;而我们自己,也未 必自知自觉,未必认识到其革新者的缘由和意义所在;所以全面而透彻 地研究和思考八大山人的艺术,不仅仅在于确立他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世 界美术史上的地位,而更在于深入挖掘和倡导中国的优秀文化,在于增 强民族自信力,在于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国文化之美。”…这是近代著名的翻译 家和艺术评论家傅雷的结论,而他对中国画的热爱与透彻了解,恰恰是 他“二十一二岁在巴黎卢浮宫钻研西洋画的时候开始的”,这颇有意味; 他的民族自信力,乃出于对中西双方文化的深谙与透析。同样,黄宾虹 也自信我国文化之特长,当敢于“开门迎客,主客均乐”,恐惧与忧 虑是大可不必的。

人类的灵智,一旦聚于一人之身,则其人所臻达的高度是空前绝后 的,其后数百年、数十代人也难以逾越。中国画历史中皇炎炎其巨灵者, 当首推八大山人,将他置诸世界艺术史,亦卓然而称伟大。历史上遭遇 家国之不幸如八大山人者多矣,然则何以八大只有一个?此足证艺道之 微茫。

设非其人,绝无其艺。八大独特的人生际遇、复杂的精神世界、强 烈的艺术个性,统统是造就其非凡艺术的直接契机。“古者富贵而名磨 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L3_,司马迁之言,移议八大其人,不亦宜乎?     提及八大山人,人们立刻想起他作品中那些形貌怪异的禽鱼,并与 他愤世嫉俗的社会心理联系在一起;但是,不宁与哀思、奇诡与冷峻, 不是八大的艺术趣味,他之所以能在艺术实践中超凡入圣,客观而言决 非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主观而言也不是一个轻易的偶然。他是执中 庸之道的仁人君子,他无心做怪,所以称圣。

 把握了人,就把握了一切。艺术的研究,最后都要落实到人身上。人 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复杂的,所以对人及其艺术的认知,无比之难。 艺术史上的现象!不是单纯的直线式的?而一定是主观诸因素s外部诸| 条件多股扭结而发生发展着的。     一个人,只要从事艺术,那就必须遵守“美”这一终极原则;倘若j 偏离美,那他不可能拥有一颗亲近美的心灵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副】 创造美的手笔,于是种种因素集合起来,阻碍他最终走进尽善尽美的高 明的艺术境界。“美是造形艺术的最高法则。”『4』循着这样的理路,庶可廓 清八大的人生旅历与艺术行踪。

美术史上只能出现一个八大,八大的艺术是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 产物;但八大有着跨越时空的力量,其画风远被数百年,影响至巨,所 以在讨论八大的特殊性与个别性的同时,其普遍性和一般性不可忽视, 这也是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八大的意义和因由所在。    

(P1-3)

序言

禅的本义就是深思,这深思属于每一个习静学禅的人。禅对艺术而言,近于诗、疏于画,那是因为诗的话语容量远远大于画的笔墨容量。“诗中有画”是大体不错的,而“画中有诗”却有勉为其难之忧了。在禅宗的高僧大德处,偶尔我们会听到如静安大师的名句“心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其中的以心观物的直觉经验在诗中隐然可见,真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种微妙境界,要非绘画所追逐。

当我们以禅意求索八大山人的绘画时,你便会觉得固然八大山人的画有着直觉经验中的自由联想,但八大的恭敬精审的作品告诉我们,高度的理性与高度的感悟天衣无缝的结合,加上极娴熟的笔墨技巧,才可能使八大山人的作品趋近于禅,而不同于神秘的直觉主义或纯粹的非理性主义。于是,我们在佛学上可以找到“无缘大悲”一词来形容八大的作品,那是极致的理性与极致的热情高度的统一。唯其如此,八大山人的作品才有了永恒的亲和力,它不会停留于封闭与内向的自我直觉观照,他赋予形象的是人类普遍心灵可以接受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具有着八大山人强烈的个性,有着不朽的独特魅力。

过几天便是甲申三百六十年祭,这一年关系着社稷和八大山人的命运,政治家关心它,艺术家也关心它。三百六十年来,人们不停地谈论着八大山人,或以其身世遭逢作胶柱鼓瑟之谈,或参禅叩玄,作笔墨门外之议,真正切中要害的鞭辟之文并不多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对美术史研究法重新考量的原因。

崔自默的博士论文,正是在此宏愿下产生的一篇佳作。当今之世,谬说蜂起,名利鹜逐,笔墨迷狂,浑似“扶乩”,更有急功近利、跳腾呼嚣如《庄子》书中恶金之欲为莫邪之剑者。崔君之文,不亦一朵不染之莲乎?

癸未大雪于抱冲园

后记

当初在选题时,我本想找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人物或作品来 研究,以便于别出心裁,来做一本很像论文的论文。当询问我的导师范曾先生时,他断然否决,说:不必用一流之才来写三流的 人物,历史上很多人不值得一写;要研究,就选择八大。我说,研 究八大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先生听罢不以为然,径直告诉我,正 因为很多人写过了,才更能见出你的学识功力,也才能更见出你 研究的独特价值。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资料准备了许多,困难出来了,就是文 章如何标题。同样的一些内容,因为标题不同,写作的构架和细 节也就会发生差异。于是,我又借机询问先生。记得是在晚饭后, 先生听了我的难处,略蹙浓眉,大概两三分钟后,先生大呼,有 了,就用四个字: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这四个字的提纲挈领之功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 显示出来。势如破竹,在三个半月的时间内,我完成了这篇26万 字的论文。  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为了弄清楚一个概念,甚至只是一个 字,也会翻阅大量的参考书,反复辗转,其甘苦自知。为了写一 个简单的问题,用这么多的笔墨,其实是与“为道日损”的大标 题相违背的,由此我惭愧自己的无能为力。  在行文当中,虽说确信偶尔也有些属于自己的见解,但我还 是继续引述了很多文献资料,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自己的无知。  崔自默  2004年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自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203220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8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