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方象瑛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1999年,清代诗文研究还是“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和明代诗文一样,亟待走出“冷落寂寞”的困境;至2011年,“明清诗文研究由冷趋热的发展过程非常明显”,清代诗文研究涉及之内容更为宽广、理解之视域更为开放、涉及之方法也更为多元。如今,明清诗文研究已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而清代诗文与明代诗文研究在方法、内容乃至旨趣诸方面均有所不同,独有自己的境界、格局和热闹、繁荣之处,取得的成绩也自不待言。无论是用科研项目、研究论著或从业人数等来评估,都足以验证这个结论,而所谓的作家、作品、地域性、家族性乃至总集、别集的研究等,皆有深浅不一的留痕之著,一些可誉为翘楚之作的学术成果则为研究者们不断提及。这其中,爬梳文献的工作尤其轰轰烈烈,新著频出,引人关注。吴承学教授说:“经过七十年的发展,近年来的明清诗文研究可谓跨越学科、众体兼备,几乎是全方位、无死角地覆盖了明清诗文的各个方面。”对于清代诗文的研究而言,大体也是如此。回首百廿年之学术演进,反观二十年来之研究状态,促使清代诗文学术进境进一步打开,应是当下反思的策略性指向,即不仅是如何理解研究现状的问题,也关涉研究主体知识、素养和理念优化和建构的问题。袁世硕先生曾就人文学者的知识构成如是表述:“文科各专业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由三种性质的因素组成的:一是理论性的,二是专业知识性的,三是工具手段性的。缺乏任何一种因素都是不行的,但是,在整个的知识结构中,理论因素是带有方向性、非常有活力的因素。因此,我认为从事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应当重视学习哲学,提高理论素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此来反思清代诗文的研究,是一个颇为理想的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案 第一章 方象瑛生平著述考论 第一节 家世与家学家风 一 淳安方氏世系简述 二 方氏家风及其对方象瑛的影响 第二节 生平经历 一 卒年考 二 少承家学,举业科考,“放游历五岳” 三 举博学鸿词,与修《明史》;典试四川,“悉心搜录” 四 乞归故里,“悠游度年岁” 第三节 佚著《松窗笔乘》考论 一 《松窗笔乘》佚文的辑录 二 《松窗笔乘》内容特点、文本生成考 三 博学鸿词科视阈下的《松窗笔乘》 小结 第二章 方象瑛的思想研究 第一节 文学思想 一 “诗以道性情” 二 “诗固因乎其遇,未可一概论” 三 “文如其人” 第二节 史学思想 一 敢于质疑,勇于翻案 二 秉承实录精神 小结 第三章 方象瑛的诗歌创作研究 第一节 《展台诗钞》与京师文坛生态 一 “喜值鸾书侧席求” 二 “雅游方信此中佳” 三 “贫偏与病俱” 第二节 《锦官集》与巴蜀文化 一 入蜀、离蜀的行迹路线略述 二 巴蜀文化于方象瑛诗文的体现 三 巴蜀文化于方象瑛诗文创作的意义 第三节 《萍留草》与钱塘文坛 一 侨居钱塘缘由与钱塘印象 二 思古堂雅集与斐园宴集 三 “只赖文章、朋友稍慰目前 小结 …… 第四章 方象瑛的古文研究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方象瑛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2916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10000 |
出版时间 | 2023-08-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3-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