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棋行天下(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李来群传奇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傅剑仁编著的《棋行天下(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李来群传奇人生)》讲述了中国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李来群,由河北邯郸一个普通家庭的少年,通过在街头学棋、下棋,之后拜师学艺,逐渐成长为全国冠军、世界冠军,并获得“棋圣”、“棋王”、特级国际大师等荣誉的发展历程。本书以一个象棋大师的成长故事为视角,全方位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国运兴、棋运兴”的主题,对现代人有着强大的激励意义,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内容推荐

傅剑仁编著的《棋行天下(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李来群传奇人生)》这本书,是一种全景式的描写,写的不是李来群一个人的棋行天下,而是与其同时代的象棋大师集体棋行天下,反映的是中国象棋全景式的发展历程,是诸多大师棋行天下的耀世风彩。

目录

前言

冠军风采

第一章把冠军杯捧过黄河第一人

 象棋比赛定律:亚军是输得最惨的败者,但它是登上冠军的必经台阶。

 象棋比赛定律:怵谁,必定碰上谁;发怵,是强者才有的资格。

 李氏定律:易碎的是眼泪和梦,但梦比眼泪珍贵。

 象棋比赛定律:改变历史,就是在不该跳马时跳马,不该飞车时飞车。

第二章热土滋养的欢乐童年

 李氏定律:养人容易,养士难!

 李氏定律:兴趣,是玩出来的;智慧,也是玩出来的。

 象棋比赛定律:无“法”与“左道”,被称为“野路子”。

 李氏定律:能进能出,叫“街”,能进不能出,叫“死胡同”。

 李氏定律:千里马遇上伯乐,才是千里马,反之亦是。

第三章沉浸于痴迷的棋坛游历

 李氏定律:人被棋牵着走,叫痴;棋被人牵着走,还叫痴。

 李氏,定律:象棋是人骑象的游戏,抑或是灵魂向往的图腾。

 李氏定律:高峰是“楚”,攀登者是“汉”,陈仓暗度者是王。

 象棋比赛定律:拜打败自己的人为师,师之技高也;拜自己打败过的人为师,徒之心高也。

 李民定律:蚂蚁伸出腿来,能把大象绊倒。生活就是这样。

 李氏定律:埋没一个人的天赋,怨不得天;拯救一个人的天赋,得感天谢地!

第四章进入职业队的另一种历练

 李氏定律:职业的命门,与职业无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李氏定律:脚下平坦走不远,不跌跤,腿就没劲儿登山。

 象棋比赛定律:棋道,就是拿起棋子,然后放下棋子。

第五章携冠军之势棋行天下

 象棋比赛定律:登上巅峰的可怕在于,自己已是巅峰,不跨越自己,何谈棋行天下!

 李氏定律:王者,人主天地;圣者,神主天地;唯有智者,才能在天地间化身。

 李氏定律:盲棋,就是在心里摆很多盘棋,用心当眼来下。

第六章传承炎黄智慧的大师风范

 象棋智慧的博大精深,不在于象棋本身,而在于一个民族的天地良心,在于这个民族的经世致用。

 中国象棋定律:其兴也国运,其衰也国运,大师们的光鲜在国运兴衰中轮回。

 当“三步虎”的阵形走出来时,棋手站立的位置,就不仅仅是棋坛,而是走向未来的历史。

第七章把一生托付给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李氏定律:女走“田”,男跳“马”, “马”在“田”里脱缰。

 李氏定律:婚姻是一盘“和”棋,不舍不取“和”不了。

第八章象棋大师在商海的另类写真

 李氏定律:商场是象骑人的游戏,只有象骑到人身上,才晓得什么叫斤两。

 李氏定律:被人骗,叫上当;骗不了人,就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上得不一样。

 李氏定律:敢于在小处舍“车”,在大处舍“卒”,是“搏傻”吗?

第九章大师与大师问的手谈和笔谈

 胡荣华手谈、笔谈

 柳大华手谈、笔谈

 吕钦手谈、笔谈

 徐天红手谈、笔谈

 赵国荣手谈、笔谈

 许银川手谈、笔谈

 刘殿中手谈、笔谈

 洪智手谈、笔谈

 陶汉明手谈、笔谈

 胡明手谈、笔谈

 尤颖钦手谈、笔谈

 郭莉萍手谈、笔谈

舍不下的象棋之路还得走(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把冠军杯捧过黄河第一人

1982年12月4日,历史的钟摆伴随着一个人的步伐,走进成都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个人叫李来群,23岁,中等身材,偏瘦,面目清秀,步履闲淡,身上透出些许儒雅和稚气,一双不大的眼睛,闪着与年龄不太相称的机警与智慧。

他向成都棋院走去,那里将举行全国象棋个人大赛。

四川成都,地处中国华西地区东部,古为蜀国,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在四川平原腹地建城。汉代因织锦业发达,设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地遍种芙蓉,故称“芙蓉城”。

从华北腹地邯郸来到四川成都的李来群,此时听不到北风凛冽的呼喊,看不到大地雪敷的僵硬,塞满眼睛的,是婆娑绿叶,小草红花,青山绿水,还有满街步履轻盈的曼妙女郎。一阵凉风吹来,没有寒意,却是清新。

凉风吹来的清新,使李来群保持了一份清醒。他来成都不是来赏花看景的,他是来参加全国象棋比赛,是憋足了劲来问鼎的。

是的,憋足了劲,在棋坛一路走来,一路攒劲。

李来群10岁开始下棋,蹲在墙角巷尾,走的是“野路子”。

16岁那年,“野路子”下出了名气,一路过关斩将,夺得邯郸市象棋冠军。

人生如棋,就如一盘永远也下不完的棋,对手是别人更是自己,战胜自己往往比战胜别人更重要。

当我们需要勤奋的时候,要先战胜自己的懒惰;需要勇气的时候,要先战胜自己的软弱;需要洒脱的时候,要先战胜自己的执迷……

关键时刻,这些矛盾往往会同时出现,相伴而行。而当它们同时出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开始彷徨困惑、痛苦不堪的时候。因而,战胜自己往往比战胜别人更加困难。

1977年,那年李来群18岁,在家门口举行的“北京、河北、广东、安徽四省市象棋邀请赛”上,他力克蒋志梁、蔡福如、刘星等高手,以11胜1负的成绩获得了冠军。同年,又在全国象棋个人赛中获得第七名。

1978年,他又在全国象棋个人赛中获得第四名。

这之后的李来群,跳马飞车架炮的一招一式都引起全国棋迷的关注,参加全国各类象棋比赛的胜率倍增,战绩突飞猛进。1982年4月,国家体委批准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实行等级制度,批准上海胡荣华、广东杨官磷成为象棋特级大师,批准25人为中国象棋大师,李来群赫然在列。其余24位大师是:北京臧如意、北京傅光明、北京谢思明(女)、上海徐天利、上海朱永康、上海单霞丽(女)、天津黄少龙、黑龙江王嘉良、辽宁孟立国、辽宁郭长顺、辽宁赵庆阁、河北刘殿中、江苏戴荣光、江苏言穆江、浙江陈孝堃、安徽蒋志梁、安徽高华(女)、四川林野(女)、湖北柳大华、湖北陈淑兰(女)、广东蔡福如、广东黄子君(女)、山东王秉国、甘肃钱洪发。

1982年5月,李来群披着象棋大师的战袍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象棋团体赛,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和火车头体协的20支男队(每队4人)和12支女队(每队2人)的一百多名棋手齐聚武汉,其中女子团体赛是首次举办。男子组采用1l轮的分台定人积分编排制,女子组则采用11轮的分台定人循环制。

最终,男子组,广东队获得冠军,成为全国团体第一个三连冠,在全部比赛中一局未输的李来群,帮助河北队获得第二名,上海队、黑龙江队、江苏队、辽宁队分获三至六名;女子组前六名依次为:广东队、上海队、安徽队、北京队、四川队、湖北队。

李来群的名字越来越让棋迷激动,尤其是北方的棋迷,能不激动吗?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历次全国象棋大赛中,男子冠军奖杯还未跨过黄河,始终在杨官磷、胡荣华、柳大华等象棋大师手中轮捧,似乎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象棋桂冠,只属于江南才子,而与北方的彪形大汉无缘。北方的老少爷们,多么期盼有人站出来,把冠军奖杯捧过黄河啊!南方的老少爷们,也在翘首期盼,期盼象棋界奇迹的发生。

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小将李来群身上。李来群似乎没有承担这一重任的意识,他只是爱好下棋,屡战屡胜的战绩,不断膨胀了他夺冠的梦想,而没有想过南北方老少爷们的期盼。

当他蓦然回首,从报刊,从电台,从棋迷的热捧中感受到人们期盼的强烈后,产生了一种冲动。

李来群产生的这一冲动,属于他的年轻,他尚不知道,把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包括下象棋下到全国冠军,需要历练,需要挫折,需要痛苦的折磨,需要千回百转的反复回炉,不经过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做到的。P1-4

序言

写我下象棋的书要出版了,我诚惶诚恐。

其实,从傅剑仁先生同意写那天起,我始终处于诚惶诚恐之中。晚上躺下后,睡不着,脑子里想的事像开闸放水那样,下棋几十年来,令人高兴的,令人懊恼的,令人后悔的,全涌出来了,我不得不爬起来,用笔记个提示,生怕睡一觉起来给忘了。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冷静下来了。我想,在这本书里,我最应该表达的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想到了两个字:感恩。

“感恩”这两个字,与朋友们常常问我的一个问题对得上。朋友们常问的是:你李来群既不是书香门第,又不是科班出身,下棋是蹲在街头巷尾,走的是“野路子”,怎么没用几年便拿到全国冠军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过去想得更多的是天分,但嘴巴上一直没敢说出来,怕说出来让人笑话。这次借傅先生采访我的机会,想了又想,想的结果是,我下象棋四次夺得全国冠军,还拿过很多杯赛冠军,没有体会到自己有什么天分,也没有体会到有什么特异功能,就是个喜欢,就是个痴迷。要说痴迷象棋的动力,就是为了躲避上山下乡,就是为了不在工厂抡大锤,一门心思想的是,当个象棋运动员,吃穿不愁,有保障。这个动力今天说来,不高尚,也不像个远大理想,但在我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这个动力是超乎常人的。成千上万喜欢下棋的父老乡亲,再痴迷,也不能拿下棋当饭吃呀!我要成了专业运动员,不就可以拿下棋当饭吃吗!有了这个动力,我下棋非常勤奋,决不放弃,为此挨父亲揍不在乎,挨老师批评不在乎。加上我性格里的争强好胜,不服输,今天下不过你,你等着,我明天来跟你下,再输了,你还等着,我再来,直到把你打败。这种性格,不是天分,只是人与人的不同而已。

还回到感恩上说。

首先感恩于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我是1959年9月生人,刚懂事就赶上“文化大革命”,虽然“左”的政治氛围浓厚,但压力传导不到我们这种小孩。记得那会儿经常有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大人们都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小孩就是疯玩。上学也是这样,老师们忙着批林批孔,小孩还是疯玩,而且不像现在,放学了还有家庭作业,孩子们除了玩还是玩,从早玩到晚。斗蛐蛐、养蝈蝈、捉麻雀、钓青蛙、养鸡、养鸭、养鹅、养羊,包括打架等,都是我玩耍的内容。如今想来,这玩耍太重要了,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很长见识,终身受益。到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我作为专业队员,生活条件就更好了,国家重视体育,与国外、境外的交流也很多。我做梦也想不到,我一个邯郸市民家庭出身的棋手,还能经常代表国家满世界飞,到国外去下棋、教棋。国运兴,万事兴,象棋当然也兴。所以说,我李来群有今天的成就,首先要感谢祖国,感恩时代。

其次感恩于帮助、培养我的领导、老师和朋友。在我刚会走几步棋时,就得到秦连元、张德顺、刘仰熙、王树江老师,还有王志奇大哥等很多人的关心、帮助。邯郸市体委为让我进入专业队,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挑头组织地区性的、全省的,还有全国的象棋邀请赛,让我能参与大赛锻炼,拿到好成绩,作为进入专业队的资本。我第一次参加邯郸市象棋比赛,获第十名,但在与河南的交流赛时,邯郸去四名棋手,我这个第十名的竞然参加了。到了省象棋队后,我拜刘殿中为师,他从下棋、做人等诸多方面给予我教育、引导。下棋取得点成绩,省里给我评劳模,涨工资,叫我当省政协委员,省政府给我记大功,开表彰会。省领导刘子厚、刘英、岳岐峰等,对我格外厚爱,断不了找我了解下棋的情况,与我谈心,给我鼓励。我提的问题,几乎都能很快解决。因为比赛,我还有幸结识了棋坛的顶尖高手,我们用手谈进行心灵的交流。尤其是棋坛泰斗贾题韬、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等前辈,比赛时虽是对手,但赛场下是好朋友,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下棋的技艺,应对各种布局的战法传授给我。记得在挑战胡荣华的“棋王”赛之前不久,胡老师整跟我谈了一夜,谈到天亮,把我走漏着的情况分析了个透。结果在“棋王”挑战赛上,我战胜胡老师,成为新“棋王”。棋坛的泰斗们就是这样,心底无私,看到后生晚辈的进步,非常高兴。我想,这就是棋品。

我还要特别感恩于我的父母、家人。我父母没上过学,但生活经历丰富,有他们坚守的人生道理。我母亲属于温良恭俭让型的,说话都不大声,也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但她对我的体贴、挂念,是无人能比的。我父亲扛苦力出身,坚守“家里不养闲人”的原则,我小时候因为下棋挨揍,也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可不是嘛,我一个普通人家孩子,读书不好好读,事又懒得做,一天到晚迷恋下象棋,放到谁家都得挨揍。所以,时至今日,我仍然非常感激父亲对我的严厉管教。我妻子很贤惠,通情达理,我下棋取得好成绩,包括下海经商赚了钱,她也不显得多么兴奋,反倒是我运气不好,经商赔了的时候,她很关心,很体贴。我常想,像我这种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就会走几步棋的人,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容纳。

《棋行天下》这本书,是一种全景式的描写,写的不是我李来群一个人棋行天下,而是与我同时代的象棋大师集体棋行天下。国运兴,棋运兴。我们赶上了好世道,国家兴旺,人民幸福,我们的棋行天下,是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同步的。

但愿这本书能给爱好象棋的人们,带来愉快的回忆。

李来群

2016年1月16日

后记

舍不下的象棋之路还得走(后记)

写李来群传奇人生的《棋行天下》,是兑现我近二十年前的承诺。

那时的李来群,人很精神,透出几分帅气,酒量不大,但喝酒举杯很豪爽。一次饭桌上约定,待我退休后,写他的传奇人生《棋行天下》。

后来这事就忘了,来群还记得,来找我。

一见面,来群便说:“大哥,你可说过写我的传奇人生,你可不能变卦啊!”

我笑笑,没接茬儿。

当时我手头忙,没多聊。

但在来群走后,我突然想起来,来群怎么这么邋遢,一副落魄的样子,他这是怎么了?

于是我打他的电话,叫他回来。

来群折回来了,我认真对他进行了一番审视:秋天了,穿的夹克,掉了一个扣,里面穿的蓝条衬衣,肚脐那儿的扣没扣,露出肚皮,扎在裤腰的衬衣,一个角翻在外面。头发很长了,没理,胡子也没刮。再看脚上,穿着布鞋,一只脚穿了袜子,一只脚光着。

我问:“来群,没事吧?”我想问的是,身体没病吧,生意上没麻烦吧。

“啥事也没有。”

“那你怎么这么落魄?”

来群笑笑:“我这些天没收拾,真的啥事也没有。这些天房子卖得还行,每天都能卖出去一两套,有进项。”

“真的没事?”我还是有些不信。

“真没事!我还会骗你吗?”

我停顿了一会儿,说:“你该提振了,没事也该提振!一个堂堂全国象棋冠军,邋里邋遢的样子,这怎么行!”

“是啊!我也想提振呢!”来群显得认真些了,他说,“大哥!你写‘棋行天下’,我就能提振起来。”

我答应了,放下另一部正在写的书稿,开始采访李来群。

采访来群,使我上了一堂中国象棋的初级课程,学到了与象棋有关的许多知识,也从来群的嘴里,认识了一批名扬天下的象棋大师。

但在下笔写的时候,就坐蜡了。

说出来几乎没有人会相信。

来群手里,没有任何他参与全国象棋大赛的资料,严格说,是没有只言片纸。他夺得过4届全国象棋冠军,还夺得过“棋圣”“棋王”及“五羊杯”“奔马杯”等诸多冠军,可在他手上,没有一个奖杯、奖牌、奖状。邯郸市建博物馆,设计为来群建一个展室,摆上他夺冠的奖杯、奖牌。来群一件也拿不出来。找他要照片,来群一张也拿不出来。

倒是有一点不得不令人佩服,来群的记性真好。采访中他说的比赛时间、比赛轮次、比赛结果,他的胜率、败率、和率,基本准确。我的一位助手柴甜甜,网上一搜,与来群说的基本吻合。

怪不得来群在棋坛能走得这么远,这么光彩照人!

但话得说回来,不管来群在棋坛走得多远,多么光彩照人,但要写起来,落在笔下,还是困难重重!

已经承诺了写,而且开始了采访,无回头路可走了,只好反复找来群聊,反复在网上查资料,反复找他的同事、队友核实情况,收集资料。在做这些准备工作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来群的认识。

首先是,来群的象棋天赋令我刮目相看。他出身于邯郸一个普通人家,祖上没有显赫的书香传代,他下象棋,纯粹是儿时充沛的精力发泄和娱乐使然,走的不是师傅带徒弟的路子,而是街头巷尾下着好玩的“野路子”。可他一路走来,势不可挡,没用几年,便登上全国冠军的宝座,且是第一个把冠军奖杯捧过黄河的人。

李来群凭什么?有人说他勤奋。勤奋的人多着呢!儿时下棋的小伙伴,比来群更勤奋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唯独他鹤立鸡群,在棋坛登顶?这就不能用勤奋来解释了,而只能用“天赋”来解释了。董仲舒提出“天赋人权”,他是为天下百姓说话,告诫皇帝要善待人民。倒是他提出的“天赋”概念,用到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包括象棋大师身上,似乎能说明些问题。要测智商,这家那家与寻常百姓相差无几,而要论智慧,差别可就大了。为什么智商不差智慧差大呢?这又得回到“天赋”上寻找答案了。或许,悠悠太空,冥冥幽界,真有一种力量,赋予人世间少数凡人的不凡智慧,让他们站在某一个领域的高地,引领大众。

其次是,来群的善良、随和令我很是钦佩。来群不怨天,不尤人,不记仇。对他好的人,他总想着用更好来报答;对他不好,甚至伤害过他的人,他总是一屁股坐在对方的板凳上,替人家开脱,讲人家的难处。在听他讲下海经商“上了一当又一当”的故事时,在场的人都替他着急,他总是替人家开脱,说人家怎么怎么不容易。来群无数次地参加全国象棋比赛,不能说哪一次比赛的设置都公正。比如说“大棋圣”赛,在我看来,一个“大”字,就是要盖过来群的特别设置。既然是“大棋圣”赛,来群获得的“棋圣”杯就不用交。“棋圣”和“大棋圣”是两个层级嘛!如果搞“棋圣”挑战赛,来群得把“棋圣”杯交上去。而“大棋圣”赛,为什么要叫来群交“棋圣”杯呢?为什么还要叫来群必须参赛呢?我在采访中说:“中国棋协还不讲理了,跟他们打官司,看法院会怎么判!”来群看我生气了,反而安慰我,说:“咳!一个象棋比赛,犯不着支气。人家叫交就交吧,要不把这个‘棋圣’杯交出去,说不准谁找我要,我又送人了呢!”

来群说的是实话,他获得的奖杯、奖牌,就是这样,谁提出要,就送给谁。获得的奖状、证书,他更是抓起来随手扔,没过几天就找不着了。由此可见,一个把自己获得的奖杯、奖牌都送给别人的人,把自己光辉的历史荣誉都放得下的人,生活中,棋坛上与人的不快、恩怨、纠结,还会抱着不放吗!在采访李来群的几个月时间里,从他嘴里说出来的人,每个人都是好人。尤其是对中国象棋界的泰斗、大师,他更是敬重有加。在谈到某个大师的行棋风格时,我偶尔问一句:“听说这人对你不咋样啊!”来群总是说对自己好,而且搬出时间、地点,证明这个人对他如何如何好。

采访结束后,我常想,来群的善良是真实的,随和是真实的,正是他的善良与随和,伴随着他棋行天下。

再就是,来群舍不下的象棋之路还得走。采访中,来群给我的明确感觉是,他舍不下象棋。虽然他走下棋坛,步入商海,身上已经沾染了商人气,但他骨子里透散出来的,还是象棋。就棋艺的比拼而言,他已不是新秀们的对手了,尤其在电脑拆棋的当今时代,他想赶也赶不上了。但他是在棋坛上站起来的,是象棋让他扬名立世的,象棋不仅进入他的生命,而且进入他的灵魂,要他舍弃象棋,无异于让他舍弃生命和灵魂!来群多次表示,正在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在他在建的一个小区的公园旁边,留几亩地建个棋院,作为全国象棋大师来河北交流棋艺的一个驿站;还想联合全国象棋大师,发起建立一个电视象棋频道。他感叹:爱好中国象棋的人数众多,这一大众喜欢的娱乐活动,不能在电子传媒多样化的时代边缘化了,尤其不能让象棋顶尖大师在象棋边缘化的游弋中,变成智者乞丐!

《棋行天下》的问世,首先要感谢诸多象棋大师的鼎力支持,刘殿中大师、阎文清大师、张江大师、韩国庆裁判等翻箱倒柜,找出了许多连来群都没想起来的珍贵资料。尤其要感谢刘国斌老师,他很有学识,很懂象棋,很有风度,特别是中国象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他全装在心里,谈起来如数家珍。此外还要特别感谢河北省作家协会青年作家田静,她多次与我一起采访李来群,整理出来的采访文稿,文字非常优美,思想性也很强,在该书中已有大量吸收。还要感谢柴甜甜,她帮我从网上查找核对了大量的资料信息。由于我不会下象棋,对象棋的专业术语、排局等不能完全弄懂,因此笔下的外行话在所难免。加之有些比赛时间久远,查阅的资料有限,错漏也在所难免。只好请读者发现后,在该书的再版中更正了。

写李来群传奇人生《棋行天下》,显然不是写他一个人。他在棋坛一路走来,反映的恰是中国象棋全景式的发展历程,是诸多大师棋行天下的耀世风采!

但愿,该书能给来群以提振1

2015年11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棋行天下(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李来群传奇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剑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127677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2016058220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