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的散文像诗,像寓言,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作家常满怀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激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爱憎、好恶,歌颂真善美,歌颂纯真的爱情,抒发自己对祖国、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同时对东方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落后、愚昧诸多弊端以及“西方文明”中的虚伪、贪婪、糜烂、冷酷和种种假恶丑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抨击和辛辣的嘲讽。
本书收录了纪伯伦的数十篇散文。
图书 | 纪伯伦散文(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纪伯伦的散文像诗,像寓言,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作家常满怀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激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爱憎、好恶,歌颂真善美,歌颂纯真的爱情,抒发自己对祖国、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同时对东方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落后、愚昧诸多弊端以及“西方文明”中的虚伪、贪婪、糜烂、冷酷和种种假恶丑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抨击和辛辣的嘲讽。 本书收录了纪伯伦的数十篇散文。 内容推荐 纪伯伦的散文是年轻人心灵的初恋,也是长者历经世事、蓦然回首的感悟,无论何时打开,宛如开启了一扇通往心灵的窗口,让你领略到先知隽永不朽的哲思…… 本书收录《诗人的声音》、《沙与沫》、《贤明的国王》、《当我的欢乐降生时》等作品,代表了纪伯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作品融合了东西方心灵的精髓,超越了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箴言。 目录 泪与笑 引子 灵魂 火写的字 情侣 往昔之城 诗人 我的生日 组歌 花之歌 人之歌 诗人的声音 暴风集 掘墓人 奴隶主义 致同胞 我们与你们 麻醉剂和解剖刀 雄心勃勃的紫罗兰 诗人 珍趣篇 皮壳与内核 我的心灵告诫我 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我有我的黎巴嫩 完美 独立与红毡帽 大地啊! 阿拉伯语的前途 新时代 狂人 题记 上帝 梦游者 聪明的狗 狐狸 贤明的国王 另一种语言 两个笼子 三只蚂蚁 福佑城 善神与恶神 狂人与夜的对白 星象学家 小草的抱怨 眼睛 两夫子 当我的忧愁降生时 当我的欢乐降生时 “完美的世界” 先驱 题记 上帝的小丑 圣徒 战争与弱小民族 诗人 风向标 阿拉杜斯之王 真知与半知 “白纸如是说 学者与诗人 价值 另外的海洋 忏悔 在我的孤独之外 最后的守望 先知 船的来临 论爱 论婚姻 论孩子 论施与 论工作 论哀与乐 论罪与罚 论自由 论理性与热情 论苦痛 论教授 论友谊 论谈话 论时光 论善恶 论逸乐 论美 论宗教 论死 言别 沙与沫 游子 游子 衣裳 兀鹰与云雀 情诗 闪电 珍珠 灵与肉 国王 和平与战争 雕像 交换 疯人 青蛙 法律与立法 昨天、今天和明天 隐居的先知 两首诗 一神与多神 权杖 道路 树影 发现上帝 两位猎人 另一个游子 爱情书信 致玛丽·哈斯凯尔 致梅伊·齐雅黛 试读章节 二十五年中,我像所有的人一样,爱过幸福。每天醒来,我同人们一道把幸福寻找,但在他们的路上,我从未把她找到。在人们宫殿周围的沙漠上,我未看见幸福的脚印;从人们寺院的窗户外,我也未听到里面传出幸福的回音。当我独自一人去找幸福时,我听到自己的心灵在对我耳语:“幸福是一位少女,生活在心的深处,那里是那样深啊,你只能望而却步。”我剖开自己的心,要把幸福追寻。我在那里看到了她的镜子、她的床、她的衣裙,但却没有发现幸福本身。 我爱过人们,非常热爱他们。这些人在我的心目中,可分三种:一种人诅咒人生坏,一种人祝福人生好,还有一种人则对人生深深地思考。我爱第一种人,因为他们日子过得太糟糕;我爱第二种人,因为他们宽容、厚道;我更爱第三种人,因为他们有头脑。 二十五年就这样过去.r,我的日日夜夜就这样连续不断地匆匆逝去。就像秋风卷落叶,纷纷落地,我的日R夜夜从我人生的树上落了下去。 今天,我停下来沉思、回忆,就像经过长途跋涉而精疲力竭的行人停在半路上歇息。我环顾四周,却看不到我在人生走过的路上有什么遗迹,可以让我在太阳的面前指着它说:“这是我的。”在我的岁月里,我一无所获,只有一堆纸,斑斑点点地染着黑色的墨,还有一些画幅,杂乱而新奇,上面是种种不同的线条、色彩,和谐地堆砌在一起。在这些零散的纸张和杂乱的画幅里,我埋下了我的感情,我的思想,我的美梦,犹如农夫把种子埋在地里。不过农民到田里去,把种子撒在地里,晚上回家时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丰收的日子,而我却是无所希望,也无所期待地把我心灵的种子抛撒了出去。 如今我已经到了人生的这个时期:透过悲叹的雾霭,我看到了往昔;透过往昔面纱的遮盖,我也隐约地看到了未来。透过我的玻璃窗,我向现实张望。我看到了人们的脸庞,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直升天上,听到了他们走动的脚步声,触摸到了他们的灵魂,感觉到了他们的激情和他们那一颗颗心的跳动。我放眼看去,于是我见到孩子们在嬉戏,你追我跑,相互往脸上扬着沙土,嘻嘻哈哈地欢笑;我见到青年人昂首挺胸,阔步向前,他们仿佛在朗读青春的诗篇,那诗篇则写在衬着阳光的云端;我见到姑娘们婀娜多姿,好像迎风摇曳的柳枝,她们微笑着,像娇媚的花朵,向小伙子们暗送秋波;我见到老人们走起路来慢慢腾腾,手拄拐杖,背驼如弓,他们两眼盯着地面,仿佛是要从泥土中寻觅自己丢失的珠宝一般。我站在窗前,仔细地察看着街头巷尾这一切形形色色的身影和千变万化的画面。随后,我向城外谛视,于是我发现野地里具有庄严肃穆的美。那里一片静寂,却胜似千言万语。在那里,山高谷深,青草茂密,绿树成荫;在那里,鸟语花香,河水淙淙流向远方。然后,我又谛视荒野之外,于是我看到了大海。我见到在大海的怀抱中,藏着无数奇珍异宝;在深深的海底,还有无数难解的秘密;我看到在海面上,翻腾着泡沫、波浪;我看到大海有时暴怒,有时平静;有时显得云蒸霞蔚,有时又像散落的翡翠。而后,我又谛视着大海之外,于是我见到了无边无际的太空,见到了闪闪发亮的星星。看到了太阳、卫星、行星和恒星;见到它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吸引,既相安无事,又相互抗争;它们有的是造化所生,有的是转化而成,但都靠着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相互联系在太空,并遵从一条法则,那法则包罗万象,无始无终。透过玻璃窗,我谛视着这一切,并不禁遐想、深思,于是我忘记了那二十五年,也不再想到那之前过去的年代和那之后将来的世纪。我觉得自身和周围或明或暗的一切都仿佛只是在永恒的空间里一个浑身战栗的孩子的一声叹息,那空间无边无际,高不可测,深不见底。不过我感到了确实是有这声叹息,这颗心灵,这个被我称之为“我”的自己。我感觉到了他的行动,我听见了他的喊声。现在他正振翅飞往天空;他的两手伸向四面八方。在今天这样一个表明他的存在的日子里,他浑身战栗,东摇西晃,用出自最圣洁的心灵的声音,大声说道: “你好啊,人生!你好啊,清醒!你好啊,睡梦!你好啊,白天!——是你用自己的光明驱散了大地的黑暗。你好啊,夜晚!——是你用自己的黑暗衬托出星光满天。你们好啊,一年四季!你好啊,春天!——是你使地球又变得年轻。你好啊,夏天!——是你在传颂太阳的光荣。你好啊,秋天!——是你奉献出辛勤的果实和劳动的收成。你好啊,冬天!——是你的愤怒重现了造化的坚定。你们好啊,岁月!——是你们把岁月掩盖的一切又展开。你们好啊,世代!——是你们把世代破坏的一切重新修复起来。你好啊,使我们日臻完美的光阴!你好啊!掌握人生的缰绳、带着阳光的面纱致使我们看不到你的真相的灵魂!心啊,我向你问候!因为你泡在泪水里,不能讥笑这问好。嘴唇啊,我向你问候!因为你在问好的同时,自己正在尝着苦的味道。”P16-18 序言 在黎巴嫩北部山区著名的“圣谷”附近,有一个叫做布舍里的山乡。这里崇山绵延,松林茂密,随处可见果园、岩石、泉眼、溪流、教堂、牧牛这些田园诗一般的风景,与一般人想象中以沙漠、戈壁为主的阿拉伯世界大相径庭。钟灵毓秀,在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里,阿拉伯文坛的一代天骄——纪伯伦,便于一八八三年一月六日来到人世。 纪伯伦出生在一个天主教(马龙派)家庭,童年曾在当地学校读书。十二岁时,他随母亲、哥哥和两个妹妹离乡,前往美国波士顿谋生。十五岁,他只身返回黎巴嫩,在贝鲁特希克玛学堂学习阿拉伯语文。其间,他苦读阿拉伯古典文学作品,打下了扎实的阿拉伯文学基础。四年后他重返波士顿。在此前后,他的哥哥和小妹相继在美国病逝,在哥哥去世的同一年,纪伯伦在这世界上最心爱的亲人,他的母亲卡米拉,也去了“蓝色天际以外的世界”。 接连失去亲人的纪伯伦,在异国他乡与长妹相依为命。他有幸结识了一位长他十岁的女校校长玛丽·哈斯凯尔,在她的鼓励和资助下,纪伯伦的艺术天赋得以发挥,并于一九。八年远赴巴黎学习绘画。在巴黎,他流连忘返于艺术的海洋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他的画作据说曾得到雕塑大师罗丹的好评。一九一。年,纪伯伦再次返回波士顿,随后定居纽约,潜心创作文学与艺术作品。一九二。年,他被旅美的阿拉伯作家推选为“笔会”会长,成为阿拉伯旅美派文学的领袖。 在纪伯伦的一生中,除母亲以外,还有两位女性在他心灵中长期占有重要位置:玛丽·哈斯凯尔和梅伊。齐雅黛。纪伯伦与两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一段最为动人的插曲。 一九。四年,三十一岁的玛丽在朋友家中结识了正在美国艺坛闯荡的纪伯伦,两人从此结下友谊。玛丽对纪伯伦的艺术才华大为赏识,主动提出资助他赴巴黎学艺。从此,两人开始通信。纪伯伦返美定居纽约后,继续和住在波士顿的玛丽鸿雁来往,两人还不断互访,晤面。从玛丽的日记可知,纪伯伦返美后不久曾向她求婚,但她既不想让婚姻生活束缚他的艺术天赋,更担心可能的婚姻失败会影响两人的纯洁友谊,便以自己年长十岁为由而予婉拒。此后两人的友谊反而得到升华,而成为终生的挚友。 如果说纪伯伦与玛丽的恋情更近乎友情,两人的关系虽然密切却也不免平淡,那么他与黎巴嫩女作家梅伊。齐雅黛的爱情故事,则更为奇特,凄婉。这段生死之恋的主人公,一位终身未娶,一位毕生未嫁,甚至始终缘悭一面!通信,便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惟一方式。纪伯伦致梅伊的书信均以阿拉伯文写成,得以保留的虽然只有三十多封,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但在纪伯伦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堪称世界书简文学的瑰宝。 纪伯伦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九。五年问世的长篇艺术抒情散文《音乐短章》。这部作品文采璀璨,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二十二岁的青年纪伯伦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随后,纪伯伦开始小说创作。一九○六年至一九一一年,他先后发表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两部短篇小说集及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这些小说,是阿拉伯现代小说的早期成果,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与揭露性。其中,《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萨勒玛的爱情悲剧,发掘了造成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原因,并把主人公的悲剧同祖国、民族、东方的命运联系起来。小说中多处出现主人公的大段倾诉,其见解深刻,语言优美,极富感染力。 从二十年代开始,纪伯伦逐渐由小说创作转向散文诗创作。纪伯伦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对阿拉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最大贡献,也体现在散文诗上。 《泪与笑》(1913)是纪伯伦早年写就的散文诗合集,由于这些诗充满了“哀叹、倾诉、哭泣”,当朋友鼓励他发表时,纪伯伦感到“愧怍不安”,认为作品是他“葡萄园中的未熟之果”。其实,这些作品虽然缺乏一些“力度”,但其中洋溢着诗情画意,也不乏智慧与哲理,许多篇什令人爱不释手。 散文诗集《暴风集》(1920)、《珍趣篇》(1923)在风格上和《泪与笑》迥异。这是两部极富社会批判性和民族自省意识的作品。作者大声疾呼,想让酣睡的同胞觉醒,打碎那做了千年的空梦。他要人们打碎一切偶像,做自己的“主”,做时代的“巨人”,而不要做“坟墓中的居民”。他讴歌革命,呼唤暴风雨,预言“谁不用自己的风暴吹折自己的枯枝,谁就会厌倦萎靡而死;谁不用自己的革命撕碎自己的败叶,谁就会默默而亡”。纪伯伦愤世嫉俗的宣泄,让我们联想起鲁迅对同处东方的华夏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一九一八年,纪伯伦还发表了一首长诗《行列歌》。全诗好似两个人的对唱:一个是来自城市、饱经沧桑、深谙世态炎凉的老者,他用低沉、哀伤的声音唱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忧患痛苦、邪恶和弊端;另一个则是来自森林与大自然的青年,他纯真、质朴、活泼、乐观,用欢快的声音召唤人们到森林中去返璞归真,寻求一个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诗歌体现了纪伯伦对自由、自然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在用阿拉伯文发表上述作品的同时,身处美国的纪伯伦,又用英语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如《狂人》(1918)、《先驱》(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子耶稣》(1928)、《大地神》(1931)、《游子》(1932)和《先知园》(1933)。这些作品与前期阿拉伯语作品的主题、风格有了很大不同。如果说前期作品突出的是东方性、民族性,那么后期的英文作品更多地着眼于普遍的人性及人性的升华,其立足点是全人类、全世界。现实的批判锋芒依旧,但针对的是人类的荒诞与卑琐;同时,更有嘹亮的新声在这些作品中回荡:那便是深邃的哲思,形而上的求索,对爱与美的呼唤。这一变化,不仅源于读者对象的改变,更源于纪伯伦思想与心智的成熟与转变。 《狂人》、《先驱》、《游子》主要由一些短小的寓言故事构成,多富有讽刺意味,针对人的虚伪、无知、狂妄和卑微。故事娓娓道来而又回味无穷。此外,这些集子中还收入一些意境深远的抒情短章,体现了作者这一阶段的哲学思想。 《沙与沫》荟萃了纪伯伦道出的隽语佳句,它是“纪伯伦思想的珍珠串成的一条闪光的银珠”。其中许多论及人生、爱情、友谊、文艺、世界的段落,其立意高远,境界超逸,读者在含英咀华之际,每每有醍醐灌顶之感。 《人子耶稣》被人称为“纪伯伦福音”。作者通过七十七个耶稣同时代人物之口,把一个被神化的耶稣,还原为一个富有人道精神的使命传达者。在纪伯伦眼里,耶稣是人子,人之兄弟;但是,“遗憾的是,他的信徒们却极力要把他尊为一位圣人,尊为神。” 《大地神》是纪伯伦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其形式类似一部诗剧,由三位神祗的喟叹与对话构成,其中的“丙神”代表了对人类的期望与热爱。在长诗的尾声,“丙神”为人类的爱情唱起了赞歌。 在纪伯伦的所有文学作品中,代表其最高成就、堪称其“文学金字塔”的作品,乃是长篇哲理散文诗《先知》。这是一部让纪伯伦呕心沥血的作品,他曾在致梅伊的信中写道:“至于《先知》,那是我已思考的书……这位先知,在我试图塑造他之前已把我塑造了,在我考虑构写他之前已把我构写了。,,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言,《先知》中的“先知”穆斯塔法(亚墨斯达法),可以理解为素有先知情结的纪伯伦本人。《先知》,便荟萃了作者借穆斯塔法之口向世人传达的大慧之言。 纪伯伦为《先知》安排了一个小说式的故事框架。穆斯塔法这位“被选和被爱的”东方智者,滞留奥法利斯城十二载,一直期盼回到自己出生的岛屿。一日,他登高远眺,看见故乡的船正穿破海雾徐徐驶来。离别的时刻来临,城中的男女都来送行。人们请求他作临别赠言,并告诉他们“关于生和死之间的一切”。他怀着深情,回答了人们一个又一个提问,问题涉及爱情、婚姻、孩子、施与、工作、欢乐与悲哀、理性与热情等众多话题,当他回答完所有的二十六个问题后,又发表了充满祝福和希望的告别辞。然后,他登上来船,航船向东方驶去。“溪流汇人大海,伟大的母亲再次将儿子揽人怀中。” 《先知》清新隽永的诗句中,凝结着纪伯伦对人生、社会深刻而睿智的思考。这些思考,是他站在历史的、可以俯瞰世界的高度进行的。他又通过“《圣经》式的”既庄重又温馨,既有启示性又有感染力的语言,加以诗人的奇妙想象和新奇比喻,将这思考的结晶晓谕世人。 《先知》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在短短数年内风靡世界,至今发行总量已逾七百万册,被誉为“东方赠送给西方的最好礼物”。黎巴嫩评论家努埃曼把它比作常青树,说它“深深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土壤里,只要人类存在,这棵大树就活着”。《先知》之后,纪伯伦又写了《先知园》,这是一部与《先知》风格近似的作品。在书中,穆斯塔法已回到了他诞生的岛屿.他在旧居花园中安静地思考人生,回答人们的问题。《先知园》还比《先知》多了一些抨击政治的内容。 纪伯伦曾有愿望,在《先知园》之后再写一部《先知之死》,作为完整的《先知》三部曲。然而,他的心愿终未能实现,因为他先于笔下的“先知”,去往了他母亲所在的“蓝色天际以外的世界”。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纪伯伦因积劳成疾病故,年仅四十八岁。 背井离乡二十余载的游子,一直盼望重返祖国。现在,他回来了。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纪伯伦的灵柩覆盖着黎巴嫩和美国国旗,乘船回到贝鲁特,又在各界人士的护送下,缓缓向家乡布舍里进发。最终,他安眠在可以俯瞰家乡的玛尔’谢尔基斯修道院的岩室里。在他棺椁的上方,悬垂着一块纪念碑,上面用阿拉伯文书写着:“这里长眠着我们的先知纪伯伦”。或许,“我们的先知”一词在这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国度里过于敏感,人们后来将“先知”这一单词的上下小点稍作改动,碑文就变成:“这里,纪伯伦长眠在我们中间。” 负有先知使命的纪伯伦,已经走向了永恒的世界。但他留下的那些诗文,还在被一代又一代的世人传诵着。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经由茅盾、冰心等文学大师的译介,纪伯伦的作品也开始走进了中文世界,并征服了无数的中国读者。经过几代阿拉伯文学翻译者、研究者的努力,纪伯伦在当今中国知识界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人物,无可置疑地成为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阿拉伯作家,并跻身最受欢迎的外国文豪之列。可以预料的是,具有独特魅力的纪伯伦文学,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赢得更多的知音。让我们伸出准备领受的双手,去承接这位文学大师慷慨的施与吧! 薛庆国 二○○九年十月于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纪伯伦散文(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黎巴嫩)纪伯伦 |
译者 | 冰心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7806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0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378.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