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玉器分类图典/读图时代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中华民族自古就崇玉、爱玉、玩玉、藏玉。丰富多彩的中国玉器,造型奇巧、工艺精湛、纹样华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中国玉器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融会了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美学、民俗等因素,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玉器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本书是从工艺文化角度介绍中国玉器知识的普及读物。全书分为十六章,在内容上涵盖了中国史前古玉器至现代玉器。相信这种内容丰富实用、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浏览,也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玉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读图时代——中国玉器分类图典》从工艺文化角度介绍中国玉器知识,涵盖了中国史前玉器至现代玉器。把有关中国玉器的内容做了分类编排,以词条的形式进行解说,从多角度、多层次解析中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每个词条都有精练的文字介绍,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玉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同时,词条还配有实物照片或线描图,图文并茂,便于广大读者参照比较。

目录

第一章 玉料

 和田玉

山料

山流水玉

籽玉

白玉

羊脂白玉

青白玉

青玉

黄玉

墨玉

碧玉

带糖玉

 翡翠

翡翠籽

赌料

半赌料

假门子

翡翠的地子

翡翠的“种”

老种翡翠

新老种翡翠

新种翡翠

老坑玻璃种

冰种

金丝种

油青种

藕粉

水头

翠性

宝石绿

鹦哥毛绿

红翡

鸡冠红

黄翡

金黄翡

福禄寿

春色翡翠

春带彩

松花

蟒带

翡翠饰品A货

翡翠饰品B货

翡翠饰品C货

假翡翠

 玛瑙

红玛瑙

蓝玛瑙

绿玛瑙

黑花玛瑙

缠丝玛瑙

紫玛瑙

白玛瑙

水胆玛瑙

 岫玉

 独山玉

 晶石

水晶

紫晶

茶晶、墨水晶

黄水晶

发晶、鬃晶

芙蓉石

 东陵石

 青金石

 松石

 孔雀石

 珊瑚

 琥珀

第二章 玉器的基本类型

 玉礼器

六瑞

平首圭

尖首圭

六器

苍璧

谷纹璧

蒲纹璧

系璧

牙璋

玉琥

玉璇玑

 玉兵器、玉工具

多孔玉刀

玉刀

玉戈

玉钺

玉戚

玉磬

玉如意

玉简册

 玉玺印

受命玉玺

传国玉玺

御府印

内府印章

 玉服饰

帽正

玉翎管

玉帽顶

朝珠

玉带板

玉带钩

玉带扣

玉提携

 佩玉

玉佩

玉组佩

动物形玉佩

花形玉佩

鸡心佩

玉腩

玉环、玉块

玉刚卯

司南佩

玉翁仲

 玉剑饰

玉剑首

玉剑格

玉剑琥

玉剑秘

玉剑璋

玉勒

玉手饰

玉笄(玉簪)

玉梳

玉镯

条子

绳纹玉镯

绞丝玉镯

雕花玉镯

龙凤玉镯

玉吊坠

素面玉吊坠

雕花玉吊坠

珠链

平串珠链

塔串珠链

双行、多行珠链

捻珠

十八子

翡翠珠链

玉耳环

贴耳式耳环

垂耳式耳环

玉戒指

嵌玉戒面石戒指

玉戒面石

马镫形玉戒指

玉扳指

玉胸花

 玉雕摆件

玉山子

玉雕座屏

玉人物摆件

玉兽摆件

玉花鸟摆件

玉鸟摆件

玉花卉瓶

 玉仿古彝器

玉簋

玉尊

玉觯

玉角

玉卣

玉匝

玉觚

玉瓶

玉香炉

玉花熏

玉熏筒

玉炉式熏

 玉器皿

玉杯

玉高足杯

玉卮

玉盘

玉耳杯

玉碗

玉樽

玉鼻烟壶

玉盒

 玉文房用具

玉砚

玉笔筒

玉臂搁

玉墨床

玉笔架

玉镇纸

玉笔洗

玉水盂

玉砚滴

 葬玉

面幕缀玉

玉衣

玉塞

玉含

玉握

第三章 玉器纹饰、题材

 良渚文化玉神徽

 兽面纹

 夔纹

 螭纹

 蟠螭纹

 龙纹

 虺纹蟠虺纹

 涡纹

 凤凰

 辟邪

 麒麟

 象纹

 虎纹

 鹿纹

 羊纹

 鹤鹿纹

 云纹

 云雷纹

 谷纹

 蒲纹

 乳钉纹

 绞丝纹

 鳞纹

 柿蒂纹

 三多纹

 十二生肖纹

 鱼纹

 连年有余

 八仙纹

 暗八仙纹

 龙凤纹

 五福庆寿

 高士图

 仙人乘槎

 会昌九老图

第四章 玉器工艺鉴定术语

 水凳

 电动琢玉机

 砣子

 抛光

 薄胎工艺

 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

 百宝嵌工艺

 阴刻

 阳刻

 斜刻

 透雕

 圆雕

 浮雕

 俏色玉器

 带皮做

 喇叭孔

 管钻痕

 切割痕

 拉锯痕

 兽首衔环

 掏玉链

 臣字眼

 出齿

 勾撤

 汉八刀

 双勾碾法

 游丝毛雕

 仿古玉器

 生坑

 熟坑

 蛀孔

 沁色

 满沁

 局部沁

 鸡骨白

 黄斑与土沁

 血沁

 水沁

 水银沁

 铜沁

 牛毛纹

 旧玉改制

第五章 新石器时代玉器鉴赏

 红山文化 玉器

 红山文化 玉龙

 红山文化 玉兽形块

 红山文化 玉发箍

 红山文化 玉太阳神

 红山文化 玉勾云形器

 红山文化 黄玉兽首虫身坠

 崧泽文化 玉器

 河姆渡文化 玉器

 良渚文化 玉器

 良渚文化 玉琮

 良渚文化 玉琮王

 良渚文化 高型玉琮

 良渚文化 矮宽型玉琮

 良渚文化 小型玉琮

 良渚文化 玉琮式镯

 良渚文化 玉冠状器

 良渚文化 玉钺

 良渚文化 玉璜

 良渚文化 玉璧

 良渚文化 玉柱形器

 良渚文化 玉串饰

 良渚文化 玉三叉形器

 凌家滩文化 玉器

 凌家滩文化 玉人

 凌家滩文化 玉人头像饰

 凌家滩文化 玉鹰

 大汶口文化 玉器

 大汶口文化 穿孔玉铲

 大汶口文化 玉人面

 大汶口文化 穿孔玉斧

 龙山文化 玉器

 龙山文化 玉钺

 龙山文化 玉璇玑

 山东龙山文化 兽面纹玉锛

 龙山文化 玉人头

 陕西龙山文化 玉人头

 石家河文化 玉器

 石家河文化 鹰攫人首玉佩

 石家河文化 玉人首

 齐家文化 玉器

 齐家文化 玉器的工艺特点

 齐家文化 玉琮

 三星堆文化 玉器

 三星堆文化 玉“纵目”神人面

 三星堆文化 玉戚

 大溪文化 玉器

 卑南文化 玉器

 卑南文化 单人形玉玦

 卑南文化 双人形玉玦

第六章 商代玉器鉴赏

 商代 玉璧

 商代 玉璇玑

 商代 玉琮

 商代 玉圭

 商代 玉戈

 商代 玉戚

 商晚期 妇好墓玉戚

 商晚期 妇好墓玉鞣

 商晚期 妇好墓两面玉人

 商晚期 妇好墓玉凤

 商晚期 玉簋

 商晚期 妇好墓玉跪坐人

 商晚期 拱手玉人

 商晚期 鸟首人身玉佩

 商晚期 活环套链式玉羽神人

第七章 西周玉器鉴赏

 西周晚期 应国墓出土玉组佩

 西周末期 七璜联珠组玉佩

 西周早期 白玉凸齿高冠玉鸟佩

 西周 人龙合纹佩

 西周 玉鹿佩

 西周 青玉镂雕乌纹嵌饰

 西周 龙纹玉璧

 西周 青黄玉镂雕虎纹璜

 西周 玉戚

 西周 玉虎佩

 西周 玉鹰

 西周 中期玉戈

 西周 中期白玉凤乌纹戈形器

 西周 中期玉柄形器

 西周 牛形玉调色器

 西周 獠牙式玉人头像

 西周 青玉龙凤人复合神人佩

 西周 高螺髻玉人

第八章 春秋战国玉器鉴赏

 春秋 双龙首玉环

 春秋 玉块

 春秋 玉璜

 春秋 玉虎形佩

 春秋 龙凤合体玉佩

 春秋 玉虎纹冲牙

 春秋 玉剑饰

 春秋 玉勒

 春秋 跪地式玉人

 春秋 黄君孟墓出土玉人头像

 春秋 吴国王室窖藏玉器

 战国 曾侯乙墓玉器

 战国 曾侯乙墓龙凤玉组佩

 战国 双龙纹玉佩

 战国 中山王墓玉器

 战国 玉重环谷纹璧

 战国 青玉龙虎纹出廓璧

 战国 桥式玉璜

 战国 玉双龙首璜

 战国 玉带钩

 战国 玉环

 战国 勾连云纹环

 战国 玉觽

 战国 玉龙形佩

 战国 猛虎食人玉佩

 战国  玉人

 战国 中山国玉人

第九章 汉代玉器鉴赏

 汉代 谷纹玉璧

 汉代 玉凤鸟蒲纹璧

 汉代 出廓璧

 汉代 青玉双龙衔环璧

 汉代 青玉透雕双凤耳系璧

 西代 龙凤纹玉璧

 汉代 双龙兽首玉璜

 西汉 犀牛纹玉璜

 汉代 玉冲牙

 汉代 碟形佩

 西汉 玉瑗形谍

 西汉 白玉镂雕夔龙纹出廓佩

 西汉 双龙连体佩

 东汉 “宜子孙”青玉璧

 汉代 龙戏朱雀纹玉佩

 汉代 玉舞女佩

 汉代 玉环

 汉代 龙形玉环

 汉代 夔龙形玉环

 西汉 镂空龙凤纹玉环

 西汉 镂空龙螭纹玉环

 西汉 勾连纹高足杯

 汉代 玉角形杯

 汉代 玉座屏

 汉代 白玉仙人奔马

 汉代 玉豹

 汉代 玉衣

 西汉 济北王玉覆面

 西汉 圆雕凭几坐玉人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玉器鉴赏

 曹魏 白玉高柄杯

 西晋 龙形玉环

 南北朝 白玉螭纹璧

 南北朝 青白玉螭纹碟形佩

 魏晋六朝 玉辟邪(乾隆御玩)

 魏晋六朝 玉辟邪

 魏晋六朝 黄玉瑞兽

 魏晋六朝 玉荷叶形洗

 南北朝 白玉耳杯

第十一章 隋唐五代玉器鉴赏

 隋代 李静训墓出土玉器

 唐代 玄宗皇帝封禅玉册

 唐代 玉带板

 唐代 玛瑙羚羊首杯

 唐代 玉飞天

 唐代 玉梳背

 唐代 钗头玉嵌件

 唐代 白玉云龙纹璧

 唐代 青玉立人

 唐代 白玉镂雕蹲龙饰片

 唐代 羊脂白玉镂雕对鹤衔绶带流云佩

 唐代 白玉八瓣花形玉碗

第十二章 宋代玉器鉴赏

 宋代 玉带板

 宋代 玉嵌饰

 宋代 白玉飞天

 宋代 白玉持荷花童子

 宋代 青玉螭虎柄把碗

 宋代 微刻文字玉器

 宋代 鸟形玉佩

 宋代 青白玉双鹤衔草纹佩

 宋代 玉孔雀纹佩

 宋代 玉鹿坠

 宋代 白玉鸳鸯柄圆盒

 宋代 玉兽耳云龙纹簋

 宋代 玉荷叶笔洗

第十三章 辽、金、元玉器鉴赏

 辽代玉器

 辽代 白玉鹘捕天鹅瓦子

 金代 玉器

 金代 春水玉

 金代 秋山玉

 金代 玉带

 金代 白玉花鸟佩

 金代 青玉龟巢荷叶佩

 金代 玉花形佩

 金代 青白玉双鹤衔灵芝纹佩

 金代 白玉俏色葡萄纹饰

 金代 “秋山”玉炉顶

 元代玉器

 元代 渎山大玉海

 元代 白玉凌霄花嵌饰

 元代 玉炉顶

 元代 玉带板

 元代 玉带钩

 元代 钱裕墓春水玉、白玉带钩

 元代 无锡钱裕墓玉桃式杯

 元代 青玉行龙和太乙卧莲图摆件

第十四章 明代玉器鉴赏

 明代 青白玉角端式熏炉

 明代 仿古■

 明代 玉角形觥

 明代 白玉鳌鱼花插

 明代 玉执壶

 明代 玉碗

 明代 玉镂雕杯

 明代 玉敞口螭耳杯

 明代 玉花形双耳杯

 明代 玉乳钉杯

 明代 ■式杯

 明代 玉桃形杯

 明代 碧玉双鳌鱼花插

 明代 玉花果纹盒

 明代 碧玉太狮少狮

 明代 玉带钩

 明代 玉带扣

 明代 白玉镂雕螭虎纹带扣

 明代初期 玉带板

 明代中期 玉带板

 明代 玉雕花饰件

 明代 玉牌子

 明代 小型山子

 明代 玉雕人物摆件

 明代 青玉叶形洗

 明代 白玉鸡形尊水注

 陆子刚玉器

 明代 青白玉子刚款夔凤纹卮

 明代 白玉陆子刚款龙首簪

 明代 陆子刚制玉合卺杯

 明代 陆子刚制玉臂搁

第十五章 清代玉器鉴赏

 清代 御书玉册

 清代 玉如意

 清代 九九如意

 清代 青玉嵌金丝福寿九如纹如意

 清代 青玉雕八宝纹如意

 清代 楠木柄三镶宝石三多纹如意

 清代 玉仿古彝器

 清代 碧玉乾隆年制天鸡尊

 清代 翡翠饕餮纹方鼎

 清代 玉花觚

 清代 玉瓶

 清代 青玉描金兽面纹贯耳盖瓶

 清代 玉壶

 清代 白玉三羊执壶

 清代 玉鼻烟壶

 清代 玉琮形花插

 清代 花朵形玉花插

 清代 碧玉鳌鱼花插

 清代 青玉秋蝉桐叶笔洗

 清代 大型玉山

 清代 大禹治水图玉山

 清代 会昌九老图玉山

 清代 秋山行旅图玉山

 清乾隆 白玉摆件“桐荫仕女图”

 清代 玉插屏

 清代 仿汉代“宜子孙”玉佩

 清乾隆 痕都斯坦式莨苕叶花纹青玉六方盖瓶

 清代 痕玉活环菊花洗

 清代 痕玉石榴瓶

 清代 水晶匝式水注

 清代 青玉透雕双螭耳杯

 清代 白玉云纹鹰熊合卺杯

 清代 玉牌

 清代 玉锁

 清代 玉鸟兽形坠

 清代 玉砚

 清代 玉笔筒

 清代 白玉莲荷形笔洗

 清代 白玉莲瓣纹笔洗

 清代 白玉“福禄”笔洗

 清代 玉人摆件

 清代 青白玉张华乘槎纹带扣

 清代 扁方

第十六章 现代玉器鉴赏

 现代 翡翠大花熏“含香聚瑞”

 现代 翡翠大花篮“群芳览胜”

 现代 翡翠大玉山“岱岳奇观”

 现代 翡翠大插牌“四海腾欢”

 现代 翡翠三秋瓶

 现代 翡翠山子“登山访友”

 现代 翡翠山子“会昌九老图”

 现代 翡翠俏色花卉链瓶“田园声色”

 现代 翡翠俏色“兰花盆景”

 现代 翡翠观音像插牌

 现代 翡翠宫扇

 现代 翡翠俏色摆件“鹿鹤同春”

 现代 高翠镶钻成套首饰

 现代 翡翠观音像

 现代 白玉凤嘴壶

 现代 白玉东方巨龙花熏

 现代 白玉宝塔炉

 现代 翡翠蝈蝈白菜

 现代 翡翠灵芝链瓶

 现代 翡翠佛教四大名山——九莲胜境

 现代 翡翠佛教四大名山——清凉世界

 现代 翡翠佛教四大名山——普贤境界

 现代 翡翠佛教四大名山——海天佛国

 现代 翡翠松鹤延年笔筒

 现代 翡翠三大士

 现代 碧玉山聚珍图

 现代 玛瑙龙盘

 现代 玛瑙虾盘

 现代 玛瑙四蟹盘

 现代 玛瑙橘中二叟

 现代 玛瑙无量寿佛

 现代 玛瑙和合福寿

 现代 南方玉龙舟

 现代 珊瑚六臂佛锁蛟龙

试读章节

翡翠

翡翠是清代以来沿用的商业名称。1846~1863年,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对翡翠定名为硬玉(Jadelte),主要矿物的化学成分是NaAl(Si2O6),是硬玉属辉石类矿物。

从岩石学的角度来看,翡翠是商业价值达到玉石级的硬玉岩或绿辉石岩,成分是含钠铝的硅酸盐矿物NaAl(Si2O6),常含Cr,Fe,Mn,Ti,Ni等杂质元素。单斜晶系。多晶质,呈粒状、纤维状致密集合体,具有粒状交织结构;也呈块状、砾石状产出。硬度6.5~7,有方向性差异。无解理,参差状断口,放大观察,单颗粒显辉石解理,块状体上的解理面闪光,又称“翠性”。有油脂光泽和玻璃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相对密度3.30~3-36克/厘米3,常为3.33克/厘米3。折射率1.65~1.66,点测为1.66。

翡翠有商业价值的颜色是白、绿、红、紫4种,纯净时无色,含少量Cr3+而呈绿色,Fe3+而呈红色或紫色,Fe2+而呈黄色,但不鲜艳。

翡翠不完全符合“玉”之“五德”。虽然翡翠具有较高的韧性、高硬度以及清越的敲击声,但在“润泽以温”和“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上有较大的差距。清代有人评价翡翠是“多浮光、火气未退”、“性主寒”等。尽管如此,因清皇室的提倡,加之翡翠稀少、颜色美丽而受世人的崇尚和喜爱。至现代,翡翠已成为价格昂贵的“玉石之王”了。

翡翠籽

翡翠籽大多数是鹅卵石状,块头有大有小,外表大都有一层皮。表皮分两种,一种是很粗厚的皮,手摸上去很搓手,是沙砾粘接状,呈黄土色,称为“土籽”或“新坑”。另一种是细薄皮,光滑如卵石,干石性,外皮颜色从深黄到褐黑色都有,皮下有红线,称为“水籽”或“老坑”。没有皮的大多是翡翠的变种,在质地和颜色上有很大的区别,如云南翡翠。“土籽”质地比较复杂,多呈微透明,但透明度不等。有的为玻璃地,有的微透明,称为“闷坑”。硬度也随着透明度的大小而增减。质地细腻程度也不相同,有的较粗,有的较细。质地粗的常有糟坑、杂石和脏色。主要颜色是白色,间有云雾状的深浅绿色、褐红色、橘黄色或藕粉色。出现好绿时颜色鲜、艳、嫩,但是底子有点闷。极个别时会出现玻璃地高绿。“水籽”的品质优于“土籽”,出现艳绿高翠、玻璃地的情况比较多。

赌料

赌料又叫蒙头料,是表面没做任何加工的翡翠籽。翡翠籽有外皮,看不见翡翠籽内部情况,要“隔皮相翠”,这就是翡翠籽料鉴定的特点。目前,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不破坏物体的表面就能观察内部情况的仪器,但是能有效测出翡翠“籽料”内部有绿无绿的仪器还没有出现;也没有科学的理论,能够准确无误地预测翡翠原石内部有绿无绿。目前“隔皮相翠”还停留在个人经验阶段。人们依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了一套凭外皮种种表相以及看“门子”的知识,进行猜测。由于掌握这种经验有程度上的不同,也有几率的原因,“隔皮相翠”的成功率不高。有人成功了,一夜暴富,有人失败了,家财赔尽。这就是翡翠“籽料”有“赌石”之称的缘由。

半赌料

半赌料是在翡翠籽的外皮上磨出一个宽5~7毫米,长20~30毫米的小平面,并且抛光,俗称“开门子”。“开门子”是让人通过“门子”看出这块翡翠籽石的好坏。“开门子”的技术性非常强,一般是开在地子好、绿色旺盛的部位,借此提高售价。但“门子”好,里面质地很差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假门子

为了将翡翠卖个好价钱,有人伪造“门子”。在翡翠原石上作假的方法很多,如,在外皮作假,作出“作松花”,让人产生错误判断。又如在透明度好但白色的籽料上钻几个小浅孔,在孔中灌入绿染料,然后用与外皮同颜色的泥沙将孔封死,再在绿孔附近开门子,以假相骗人。又如将劣质的翡翠原石切开一片,在切口上涂上绿色染料,再切一片薄片透明度好而颜色差的翡翠粘在切口上。最后在薄片上开门子;甚至还有人将高档翡翠原石中的高绿部分挖走,在内部充填低档翡翠,再粘上料皮。因此,对门子的观察还要和对外皮的观察联系起来,凡是贴皮子的翡翠原石,一般为假货和劣质品。

翡翠的地子

地子是评价翡翠材质的商业术语,又叫“底子”、“地张”。翡翠地子有两种,一种以透明度为依据,分为“玻璃地”、“冰地”、“灵地”、“干地”等。

一种以翡翠料上面积最大的颜色为依据,对一件翡翠首饰而言,颜色漂亮的部位叫“旺色”,除去“旺色”之外的部位叫“地子”。全部是绿色的翠戒面石没有地子,也可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地子。品质很差的翡翠首饰,一般是旺色很少,甚至没有,也就是地子很大,甚至全部是地子。地子有白地、油青地、藕粉地、淡绿地和花绿地等,还有灰地、灰黑地、紫灰地、油青灰等,代表档次很差的翡翠。“地子”常和“种”一起使用,翡翠的底子按优劣可分为:玻璃底、冰底、糯花底(藕粉底)、豆底、瓷白底、灰底、黑底等几大类。一般称翡翠为xx色xx种xx地翡翠,如“阳绿色老种玻璃地翡翠”、“紫罗兰色新种豆地翡翠”。

翡翠的“种”

“种”,又叫“种分”,是评价翡翠优劣的商业术语之一。翡翠的“种”,是品种的简称,人们依据翡翠的质地、透明度,并参考绿色,作为划分翡翠品种的标准。在清末民国时期,对一些经常出现或比较珍稀的翡翠品种进行了命名,如“绮罗玉”、“正坤玉”、“段家玉”、“三十二万种”等。不了解情况的人,很难知道其中含义。后来人们把质地和透明度相似的一类翡翠原料归为“老种”、“新种”、“老新种”三大类,在每一类中又有若干个典型的品种。

“种”的确立,就是对翡翠质量和价值作出了评估。懂翡翠的人非常重视翡翠的“种”,看得比颜色(翠)还重要,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之说。还有句话是“种好遮三丑”,意思是说“种好”的翡翠,可使颜色浅的翠色显得晶莹漂亮,可使不够均匀的绿色因有映照的作用而显得均匀,可使质地不够细的翡翠显得质地很好。P6-9

序言

中国玉器的产生和几千年不间断的发展,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因为玉器的制作并不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选用硬度很高的玉材制器,实在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奢侈。

然而,中国远古先民怀着崇高的情思,以非凡的毅力制作玉器,并创造了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石河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史前玉器,以致有学者提出在青铜文化之前我国曾有过一个玉器时代。这是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古文明发祥地区不曾有的文化现象。商周时代,玉器为奴隶主所垄断,成为代表王权、礼制的信物。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建立,人性复苏和神权动摇是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反映在玉器上就是诸子百家的以玉喻人、赋玉以五德,确立了以和田玉为真玉,并将和田白玉的物质属性升华到一种理性观念,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爱玉、玩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喜爱和田玉,把和田玉奉为国石,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古代世界诸多民族都喜爱钻石、宝石。

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历代玉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因为玉器的制作历来就不是一种纯艺术创作,玉工们必须无条件地遵循最高统治者的意愿,才能使玉器体现出那个特定时代的意志,所以不同时代的玉器的形制和纹饰,才能如此鲜明地体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思想和意愿,这也是宋玉为何不同于汉玉,清玉为何不同于明玉的重要原因。历代玉器的器形、纹饰有不同的风格式样,这不仅体现了玉器的时代工艺特征,而且又是不同历史时期精神、观念的物化形象,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美学、民俗等诸方面,这些又使中国历代玉器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本书是从工艺文化角度介绍中国玉器知识的普及读物。全书分为十六章,在内容上涵盖了中国史前古玉器至现代玉器。相信这种内容丰富实用、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浏览,也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玉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玉器分类图典/读图时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橘中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035936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6.82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