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中华民族自古就崇玉、爱玉、玩玉、藏玉。丰富多彩的中国玉器,造型奇巧、工艺精湛、纹样华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中国玉器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融会了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美学、民俗等因素,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玉器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本书是从工艺文化角度介绍中国玉器知识的普及读物。全书分为十六章,在内容上涵盖了中国史前古玉器至现代玉器。相信这种内容丰富实用、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浏览,也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玉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
《读图时代——中国玉器分类图典》从工艺文化角度介绍中国玉器知识,涵盖了中国史前玉器至现代玉器。把有关中国玉器的内容做了分类编排,以词条的形式进行解说,从多角度、多层次解析中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每个词条都有精练的文字介绍,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玉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同时,词条还配有实物照片或线描图,图文并茂,便于广大读者参照比较。
翡翠
翡翠是清代以来沿用的商业名称。1846~1863年,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对翡翠定名为硬玉(Jadelte),主要矿物的化学成分是NaAl(Si2O6),是硬玉属辉石类矿物。
从岩石学的角度来看,翡翠是商业价值达到玉石级的硬玉岩或绿辉石岩,成分是含钠铝的硅酸盐矿物NaAl(Si2O6),常含Cr,Fe,Mn,Ti,Ni等杂质元素。单斜晶系。多晶质,呈粒状、纤维状致密集合体,具有粒状交织结构;也呈块状、砾石状产出。硬度6.5~7,有方向性差异。无解理,参差状断口,放大观察,单颗粒显辉石解理,块状体上的解理面闪光,又称“翠性”。有油脂光泽和玻璃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相对密度3.30~3-36克/厘米3,常为3.33克/厘米3。折射率1.65~1.66,点测为1.66。
翡翠有商业价值的颜色是白、绿、红、紫4种,纯净时无色,含少量Cr3+而呈绿色,Fe3+而呈红色或紫色,Fe2+而呈黄色,但不鲜艳。
翡翠不完全符合“玉”之“五德”。虽然翡翠具有较高的韧性、高硬度以及清越的敲击声,但在“润泽以温”和“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上有较大的差距。清代有人评价翡翠是“多浮光、火气未退”、“性主寒”等。尽管如此,因清皇室的提倡,加之翡翠稀少、颜色美丽而受世人的崇尚和喜爱。至现代,翡翠已成为价格昂贵的“玉石之王”了。
翡翠籽
翡翠籽大多数是鹅卵石状,块头有大有小,外表大都有一层皮。表皮分两种,一种是很粗厚的皮,手摸上去很搓手,是沙砾粘接状,呈黄土色,称为“土籽”或“新坑”。另一种是细薄皮,光滑如卵石,干石性,外皮颜色从深黄到褐黑色都有,皮下有红线,称为“水籽”或“老坑”。没有皮的大多是翡翠的变种,在质地和颜色上有很大的区别,如云南翡翠。“土籽”质地比较复杂,多呈微透明,但透明度不等。有的为玻璃地,有的微透明,称为“闷坑”。硬度也随着透明度的大小而增减。质地细腻程度也不相同,有的较粗,有的较细。质地粗的常有糟坑、杂石和脏色。主要颜色是白色,间有云雾状的深浅绿色、褐红色、橘黄色或藕粉色。出现好绿时颜色鲜、艳、嫩,但是底子有点闷。极个别时会出现玻璃地高绿。“水籽”的品质优于“土籽”,出现艳绿高翠、玻璃地的情况比较多。
赌料
赌料又叫蒙头料,是表面没做任何加工的翡翠籽。翡翠籽有外皮,看不见翡翠籽内部情况,要“隔皮相翠”,这就是翡翠籽料鉴定的特点。目前,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不破坏物体的表面就能观察内部情况的仪器,但是能有效测出翡翠“籽料”内部有绿无绿的仪器还没有出现;也没有科学的理论,能够准确无误地预测翡翠原石内部有绿无绿。目前“隔皮相翠”还停留在个人经验阶段。人们依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了一套凭外皮种种表相以及看“门子”的知识,进行猜测。由于掌握这种经验有程度上的不同,也有几率的原因,“隔皮相翠”的成功率不高。有人成功了,一夜暴富,有人失败了,家财赔尽。这就是翡翠“籽料”有“赌石”之称的缘由。
半赌料
半赌料是在翡翠籽的外皮上磨出一个宽5~7毫米,长20~30毫米的小平面,并且抛光,俗称“开门子”。“开门子”是让人通过“门子”看出这块翡翠籽石的好坏。“开门子”的技术性非常强,一般是开在地子好、绿色旺盛的部位,借此提高售价。但“门子”好,里面质地很差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假门子
为了将翡翠卖个好价钱,有人伪造“门子”。在翡翠原石上作假的方法很多,如,在外皮作假,作出“作松花”,让人产生错误判断。又如在透明度好但白色的籽料上钻几个小浅孔,在孔中灌入绿染料,然后用与外皮同颜色的泥沙将孔封死,再在绿孔附近开门子,以假相骗人。又如将劣质的翡翠原石切开一片,在切口上涂上绿色染料,再切一片薄片透明度好而颜色差的翡翠粘在切口上。最后在薄片上开门子;甚至还有人将高档翡翠原石中的高绿部分挖走,在内部充填低档翡翠,再粘上料皮。因此,对门子的观察还要和对外皮的观察联系起来,凡是贴皮子的翡翠原石,一般为假货和劣质品。
翡翠的地子
地子是评价翡翠材质的商业术语,又叫“底子”、“地张”。翡翠地子有两种,一种以透明度为依据,分为“玻璃地”、“冰地”、“灵地”、“干地”等。
一种以翡翠料上面积最大的颜色为依据,对一件翡翠首饰而言,颜色漂亮的部位叫“旺色”,除去“旺色”之外的部位叫“地子”。全部是绿色的翠戒面石没有地子,也可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地子。品质很差的翡翠首饰,一般是旺色很少,甚至没有,也就是地子很大,甚至全部是地子。地子有白地、油青地、藕粉地、淡绿地和花绿地等,还有灰地、灰黑地、紫灰地、油青灰等,代表档次很差的翡翠。“地子”常和“种”一起使用,翡翠的底子按优劣可分为:玻璃底、冰底、糯花底(藕粉底)、豆底、瓷白底、灰底、黑底等几大类。一般称翡翠为xx色xx种xx地翡翠,如“阳绿色老种玻璃地翡翠”、“紫罗兰色新种豆地翡翠”。
翡翠的“种”
“种”,又叫“种分”,是评价翡翠优劣的商业术语之一。翡翠的“种”,是品种的简称,人们依据翡翠的质地、透明度,并参考绿色,作为划分翡翠品种的标准。在清末民国时期,对一些经常出现或比较珍稀的翡翠品种进行了命名,如“绮罗玉”、“正坤玉”、“段家玉”、“三十二万种”等。不了解情况的人,很难知道其中含义。后来人们把质地和透明度相似的一类翡翠原料归为“老种”、“新种”、“老新种”三大类,在每一类中又有若干个典型的品种。
“种”的确立,就是对翡翠质量和价值作出了评估。懂翡翠的人非常重视翡翠的“种”,看得比颜色(翠)还重要,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之说。还有句话是“种好遮三丑”,意思是说“种好”的翡翠,可使颜色浅的翠色显得晶莹漂亮,可使不够均匀的绿色因有映照的作用而显得均匀,可使质地不够细的翡翠显得质地很好。P6-9
中国玉器的产生和几千年不间断的发展,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因为玉器的制作并不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选用硬度很高的玉材制器,实在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奢侈。
然而,中国远古先民怀着崇高的情思,以非凡的毅力制作玉器,并创造了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石河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史前玉器,以致有学者提出在青铜文化之前我国曾有过一个玉器时代。这是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古文明发祥地区不曾有的文化现象。商周时代,玉器为奴隶主所垄断,成为代表王权、礼制的信物。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建立,人性复苏和神权动摇是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反映在玉器上就是诸子百家的以玉喻人、赋玉以五德,确立了以和田玉为真玉,并将和田白玉的物质属性升华到一种理性观念,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爱玉、玩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喜爱和田玉,把和田玉奉为国石,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古代世界诸多民族都喜爱钻石、宝石。
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历代玉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因为玉器的制作历来就不是一种纯艺术创作,玉工们必须无条件地遵循最高统治者的意愿,才能使玉器体现出那个特定时代的意志,所以不同时代的玉器的形制和纹饰,才能如此鲜明地体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思想和意愿,这也是宋玉为何不同于汉玉,清玉为何不同于明玉的重要原因。历代玉器的器形、纹饰有不同的风格式样,这不仅体现了玉器的时代工艺特征,而且又是不同历史时期精神、观念的物化形象,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美学、民俗等诸方面,这些又使中国历代玉器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本书是从工艺文化角度介绍中国玉器知识的普及读物。全书分为十六章,在内容上涵盖了中国史前古玉器至现代玉器。相信这种内容丰富实用、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浏览,也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玉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