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电影传播史 1949-1979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文联精品工程·中国电影史工程项目”之一的《中国电影传播史1949-1979》,是对1949-1979年间电影以城乡放映为中心的国内传播阶段的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在传播制度、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有具体的特征并承载着历史使命。本书填补了一项研究空白,对当下中国电影的传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意义。整部书稿行文较为流畅,文字较为干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对影视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电影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引言走向中国电影传播史 第一章 政策规划与行政命令相结合的电影传播制度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政令发布:党和国家对电影传播的集中管理” 机构设置 政令发布 第二节 消除私营与限禁传播: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消除私营 限禁传播 第三节 适度认同企业化和奖励措施之于电影传播的相关性 企业化 奖励措施 第二章 国营电影格局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电影网 第一节 以长春、北京和上海为主体的制片网 东北的制片机构 华北的制片机构 华东的制片机构 中南、西南、西北的制片机构 第二节 规模宏大、遍布全国的发行放映网 发行放映网的初步探索 发行放映网的快速发展 发行放映网的空前繁荣 第三节 与制片、发行和放映相适应的电影工业网 胶片生产与机械制造 机器修配与器材供应 第三章 承担宣传教育使命并逐渐普及深入的城乡放映 第一节 让群众看上电影:城市放映的 新局面与乡村放映的伟大奇迹 城市放映的新局面 乡村放映的伟大奇迹 第二节 帮群众看懂电影:映前宣传、映间解说与映后讨论 映前宣传 映问解说 映后讨论 第三节 使群众看好电影:放映质量的改进 与普及放映率的提高 放映质量的改进 普及放映率的提高 第四章 《人民日报》《大众电影》等报刊书籍与 新中国电影的政治诉求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新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 《人民日报》里的电影信息 《人民日报》有关电影的议程设置 《人民日报》与新巾困电影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大众电影》与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 《大众电影》的群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 《大众电影》里的政治宣传与大众娱乐 《火众电影》与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 第三节 电影出版物与新中国政治的互动共生 电影书籍 电影刊物 结语国家电影网与中国电影的国家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感情偿还与年代追忆(代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电影传播史 1949-1979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道新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605344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64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430000 |
| 出版时间 | 2021-07-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07-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90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