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加坡有什么好学的
内容
编辑推荐

新加坡,这个面积只有64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几乎没有任何天然资源,但它却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备受世界瞩目。人们禁不住要问:推动这个国家迅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成立时,新加坡还在为争取自治与英国殖民者进行艰苦的斗争。今天,新加坡这个建国历史只有40年的国家,已远远走到我们前面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相隔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南中国海。

本书为您解答!

内容推荐

今天,从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到公共秩序,新加坡已远远走到我们前面了。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相隔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南中国海。

创造历史远非预言历史那么简单。反观今日的现实,中国人要想轻装前进,还应在许多方面进行自我检讨,并虚心学习和借鉴新加坡这样的亚洲近邻的成功经验。

目录

引言 彼岸到底有多远

A 花园城市与罚款国度

 花园城市的前世今生

 教育、管理、惩罚三部曲

 罚出来的美丽国度

 打造世界上最“优雅”的厕所

B 总理的白衬衫

 总理的白衬衫

 受贿部长畏罪自杀

 “在新加坡贪污的成本太高”

 不一样的财产申报制

C 从祖先的文化中寻找支撑

 家庭为社会之本

 传统“八德”与现代和谐

 “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中国女童失踪案的反思

D “人才是我们惟一的资源”

 独特的人才治过方略

 独特的人才培养与任用机制

 及引与留住外来人才

 经济全球化下的人才争夺战

E 法、理、情之间

 最爱打官司的政治家

 “两鞭总统”克林顿

 “法、理、情”之间——禁放鞭炮的启示

F 开放,再开放

 一切都是为了吸引投资

 两只翅膀飞翔

 在检讨中自省

 入世后过渡期的中国

G 安得广厦千万间

 居者有其屋

 完美的市镇

 无微不至的物业管理

H 多元文化与艺术之都

 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

 多娶多彩的艺术之都

 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

 英培安和他的草根书窒

 林利国和她的亚太图书

I 在北纬一度的天空下

 在北纬一度的天空下

 杰夫一家即将移居马耳他

 跟着山叔游河

 新加坡,情人的城市

 真心所爱,必为所爱者伤

 每一只街猫,都有一颗孤独、倔强、自由的灵魂

 雨季来临

 遥远的马六甲

 新加坡速览

试读章节

近年来,随着他经营业务的转移,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撰写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回顾与前瞻》、《中国饮食文化的里程碑》、《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上面对的挑战》、《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与现实的冲击》等系列文章,在饮食文化研究界产生重要影响。

而周颖南与中国现代许多文艺大家如俞平伯、丰子恺、刘海粟、叶圣陶、巴金、冰心等的深厚友情,更是现代文坛流传甚广的一段段佳话。

在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2年冬天,周颖南冒险回到中国,从家乡转道上海,拜访了丰子恺、刘海粟两位大师。当他来到丰子恺家,眼前的情景让他不能相信:这样的一个文学大师,竟是家徒四壁,这是几次抄家的结果。周颖南挥泪而去。离广州之前,除了身上穿的衣服之外,他把带来的所有衣服全部打包邮寄给丰子恺。从此与丰先生书信往来不断,给处于逆境中的丰先生以精神上的关怀与鼓励。他把刘海粟先生一家请到了他下榻的华侨饭店,点了满桌子的鸡、鸭、鱼、虾,让刘海粟一家饱餐一顿。这些东西在那个什么都要凭票购买的年代里是很难买到的。刘海粟先生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后来,周颖南自费在海外出版了《海粟大师山水小景》、《海粟大师近作》等画册,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大师的艺术杰作。他还将与刘海粟先生的通信编辑成《大师华翰——刘海粟周颖南通信集》出版。

他与叶圣陶的交往更是一段文坛佳话。他们自1978年开始通信,到1984年的7年里,来往信件达二百五六十件。1987年,叶老不幸逝世,周颖南在电话里得知消息后,马上白新加坡飞来北京,参加了叶老的追悼会。后来,周颖南将他与叶老的通信整理成《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出版,作为他们这一段友谊的纪念。

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周颖南开始与俞平伯先生通信,后来并正式拜俞平伯为师。此后每年旧历元旦清晨七八时,周颖南都会准时自新加坡打来电话,向老师恭贺新年。自1978年至1989年,11年间,两人通信达302封。这些信件后来也由周颖南整理成《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出版。这些通信集的出版,不仅是他们友谊的纪念,更是非常宝贵的文化史料,对研究这些大师的生平与创作具有很高的价值。

除此之外,他还资助一些中国的艺术家出版了不少作品。对此,他很诚恳地说:“人生一世,既要学会挣钱,也要懂得支配钱。花钱出版一些高品位的文艺书籍,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那是很值得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是自觉地充当起中新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在新加坡的酒楼成了著名的“中国驿站”。每每有中国的作家、诗人、代表团到访新加坡,他只要知道消息,必定在他的餐馆设宴招待。他的酒楼是传播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载体。并非常重视与中国同行的交流,多次邀请中国各路名厨,到新加坡献技传艺,将中华传统美食的精彩一一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他酷爱收藏书画,一生的收藏不计其数。这其中有些是他高价收购来的,更多的是大师亲赠。先生告诉我,有拍卖公司看中了他的藏品,出底价几千万美元要拿去拍卖。他坚决不肯。他认为,这些人类艺术的瑰宝,只是暂时由他保存,在他有生之年,他要为自己的藏品寻找一个归宿——一定是对公众开放的艺术馆、博物馆之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找到这样的地方,他便把自己的宝贝们全部捐献,而不是让它们由个人藏于深宅,只供少数人欣赏。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不仅竭尽全力地在海外宣扬、传播中国文化,还为祖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1994年,为了开发河北涿鹿黄帝城旧址,他带头捐资100万元人民币,成为海外华人第一发起人。如今,在这块当年黄帝和蚩尤大战的土地上建起的“三祖堂”,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殿,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他还捐资“希望工程”,建起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颖南小学”,使一批又一批渴望读书的儿童实现了梦想:文化部推出旨在培养文艺人才的“朝霞工程”,他一人资助5名有着文艺天赋的儿童,让他们从小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由地发展他们的天赋。在他看来,金钱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他说:“人生岁月有限,荣华富贵犹如过眼烟云,人生最可贵的,还是多做有益于世的事。”P156-158

序言

引言 彼岸到底有多远

因为先生在新加坡的缘故,我成了新加坡的常客。在报章上每每见到有关新加坡的报道,心里先就有了温柔亲切的情感,遂急急切切地想探个究竟,似乎那里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有某些牵连。每次去新加坡之前,都是跟朋友们说:我要回新加坡了。细细想来,分明是要回家的语气和感觉。

过去7年,我前后在新加坡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对新加坡的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对新加坡的方方面面,算得上比较了解。因为我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去观察,在新加坡人习以为常的一切中,就看到了许多新加坡独有的东西,同时又不自觉地与中国的现状进行比较,于是就有了一些积郁在心的感慨与思考。终于禁不住提起笔,力图尽可能地写出那些触动过我的人和事——

有一次和一个50多岁的新加坡朋友聊天,他这样向我描述他的少年时代:自家院子的周围是一片片菜地,去学校的路上经常泥泞不堪,邻家的猪狗到处乱窜,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会踩上一脚猪屎。家里兄妹5人,他不得不15岁辍学,到建筑公司打工,帮衬家用。他描述的,似乎是今天中国某些乡村的场景。但这却是三四十年前的新加坡。到过新加坡的人,都会惊讶于这个国家的干净与美丽,恐怕很难将眼前这个繁华与现代的大都会与上述场景联系起来。

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个国家的历史,你会更加惊讶的。这个面积只有64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几乎没有任何天然资源,日常生活用水从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气从印度尼西亚进口,蔬菜水果同样来自别的国家。飞机刚一起飞,马上就进入邻国的领空。但它却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备受世界瞩目。它还拥有多项“第一”的桂冠:最佳商业城市(据《财富》杂志和安达信),全球竞争力第一(据世界经济论坛),商业环境第一(亚太60国),劳工素质第一(据商业风险情报),等等。这是一个建国历史只有40多年的国家,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不能不令人惊奇。

人们禁不住要问:推动这个国家迅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人家的先进经验方面,中国人是颇有些开放的胸襟的。不论是向欧美学,还是向日本学,只要发现人家好的东西,我们就勇敢地“拿来”。自从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讲了“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这段话之后,中国掀起了学习新加坡的热潮,每年都有几十批政府官员赴新加坡学习、取经,从那时到现在,也应该有几十万人次了。回来后,往往对人家先进的技术,干净的街道,方便的交通,舒适的住房大发感慨,但同时又认为新加坡的经验不能复制,两国国情不同。新加坡和中国相距太远。

其实想一想,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比新加坡离我们更近呢?新加坡是中国之外,唯一的华人占主体的国家。新加坡人与中国人同种族、同文化、同语言,具有同样的民族个性和精神气质。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在一些西方人眼里,新加坡是古老中国的一部分,单从肤色上,语言上,是区分不出中国人和新加坡人的。实际上,今天的新加坡人,大部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闯南洋”的中国人的后裔。当年,他们在家乡生活不下去了,就登上舢板“闯南洋”,希望在异乡寻出一条活路,然后衣锦还乡。

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成立时,新加坡还在为争取自治与英国殖民者进行艰苦的斗争。假如没有10年内乱,今天的中国会怎样?新加坡还会不会有今天?历史不可能假设。今天,从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到公共秩序,新加坡,这个建国历史只有40年的国家,已远远走到我们前面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相隔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南中国海。  中国距新加坡有多远?

1978年,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曾经在国宴上告诉过来访的邓小平:我们新加坡的华人是中国广东和福建等地南方人的后裔,祖先都是目不识丁、没有土地的农民;而达官显贵、文人学士,则全留守中原开枝散叶。没什么事情是新加坡人做得到而中国人做不到,或没法子做得更好的。并预言,只要中国不偏离重教育、重经济的现有轨道,中国大可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贸易强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造历史远非预言历史那么简单。反观今日的现实,中国人要想轻装前进,还应在许多方面进行自我检讨,并虚心学习和借鉴新加坡这样的亚洲近邻的成功经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加坡有什么好学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建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19754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33.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