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论常新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对西方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的这一思想观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地疏理、论述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出新,重构审美精神。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文化领域的理性分化,本来密切相联的科学、道德、艺术发展为相互绝缘、不相往来的独立领域,各自探讨自己的问题。科学属于“认知理性”,探讨“真实性问题”(真),道德属于“伦理理性”,探讨“正当性问题”(善),艺术属于“审美理性”,探讨“趣味性问题”(美)。真善美分家并愈演愈烈,使整个生活系统陷入分裂状态。在整个生活系统的理性分化过程中,科学技术与“合理性”相互结合而固化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它将手段与目的相互倒置、事实与价值严格分裂,并造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物化”或“单向度”状态。“现代性”的特别化,已使真善美理想与现实、人性与物性形成错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作者认为,根本出路是回归人类的生存活动之中,使真善美在生活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目录
导论/1
一、缘起:“现代性”的启蒙裂变/1
二、审美精神作为“应当如此”生活之象征/6
三、立论的三重障碍/19
四、方法论:“批判的解释学”/24
第一章 “艺术否定生活论”省思/27
一、艺术何以否定生活/27
二、“审美乌托邦”缘何衰微?/33
三、理论困境:艺术自律论与主体性美学/38
四、历史境遇: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53
第二章 当代审美泛化:“后现代”的美学特质/66
一、当代文化的“超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67
二、前卫艺术的“反美学”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79
三、泛审美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全面的现代性/99
四、后现代主义深植于“泛审美现代性”当中/126
第三章 回归“生活世界”:思维范式的翻转/140
一、加法和减法:两种否定生活的历史/141
二、回到马克思原点:“生活实践”的现代奠基/148
三、走向生活的“现代美学”基本路向: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157
四、结论:美学回归生活何以可能/169
第四章 建构“生活美学”本体论/175
一、“美是生活”:一种旧命题的新阐释/176
二、美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182
三、来源与呈现:美与生活的日常连续性/190
四、内在的超逾:美与生活的非日常张力/206
五、回到“本质直观”:美的活动之为“本真生活”原发状态/218
六、“外展的臆断”:美的日常生活“语用学”维度/226
七、结论:美与生活的“对话辩证法”/231
第五章 美的“生活真理”意蕴/234
一、“真理符合论”及其对美的拒斥/235
二、几种“美的真理观”: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245
三、美与真理的相互拓展及其多义性/258
四、美的真理:共识观与解释学的统一/267
五、结论:美是“生活真理”的直观显现/280
第六章 美的“伦理生活”之维/282
一、“伦理自由观”及其与美的亲合/283
二、几种“伦理审美观”:康德·维特根斯坦·福柯/292
三、审美伦理:走向一种具体自由观/301
四、从“审美共通感”到“情感共同体”/315
五、结论:美学是未来的“生活伦理”学/326
结语 “现代审美精神”的重构/329
修订版后记 全球与地方:“生活美学”二十年/342
附录 “实践美学”与“生活美学”对话录/354
参考文献/36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悦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295166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24-07-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34.3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