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瀛寰识略:全球史中的海洋史/陈博翼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部以海洋史为议题、具有全球史视角和关怀的实力之作;一本由中国历史学家书写、关于我们周边海洋与人的历史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与太平洋”“全球史与海洋史”三部分,是关于世界范围内各种“联系”的历史,既包括东南亚与中国、印度洋与太平洋两大块纵横经纬的交互内容,也涉及在海洋史、中外关系史、全球史框架下发见的时间、空间和人事,立足南洋观察,思考两洋体系。全书审视了环南海研究的理论和材料、早期西荷东亚扩张的竞争与冲突、中国与东南亚互动、印度洋史书写模式、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东亚海上贸易世界、太平洋时代概念、太平洋世界移民、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野、区域划分、学科设置、研究导向、观念变迁等诸多问题,以海洋史的议题贯穿始终,间或浮现全球史的视角和关怀,“立足东南亚,兼及印太,放眼全球”,与走向世界的时代同行。 目录 一 东南亚与中国 003 “亚洲的地中海”:前近代华人东南亚贸易组织研究评述 051 稀见环南海文献再发现:回顾、批评与前瞻 086 Aytiur(Aytim)地名释证:附论早期海澄与菲律宾贸易 122 从月港到安海:泛海寇秩序与西荷冲突背景下的港口转移 178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海寇(1621—1662)(翻译) 217 清代海疆执法与东南亚互动——从觉罗满保的密折说起 二 印度洋与太平洋 229 纵横:如何理解印度洋史 253 菲利浦·布亚及其印度洋世界体系研究述略 269 金抵纳与洋钱 272 “东 ”考——4世纪前的东亚海域世界 300 13—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世界(翻译) 332 世界目前的太平洋时代(合译) 374 现代太平洋世界的移民和文化关系研究导论 三 全球史与海洋史 391 在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中外关系史教学与科研的一点思考 402 普鲁士与耶稣会传教士中外交通史事探幽二则 418 评《海景:海洋史、海岸文化与跨洋交流》 429 哥伦比亚大学“路与带:中国、内亚与东南亚的网络”工作坊综述 441 厦门大学“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448 附录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法律制度书目举隅 456 后记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以海洋史为议题、具有全球史视角和关怀的实力之作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瀛寰识略:全球史中的海洋史/陈博翼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博翼编/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0797911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464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296000 |
| 出版时间 | 2024-08-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P7-09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