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电影:人民情怀与时代镜像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电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人民情怀与时代话语的表达进行探索与实践。本著将中国电影置于社会历史发展与电影高质量发展视阈之中,爬梳整理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对中国电影进行价值呈现、视点聚焦、经典演绎、大众传播、另类图景等多角度、全景式的研究,努力挖掘出中国电影叙事在人民美学呈现与人民观点表达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文化意义,切实强化电影史研究的话语表达与电影批评的现实力量,进而为中国电影研究和发展提供镜鉴与参考。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呈现/1 第一节 延安电影团:开创人民电影事业/1 第二节 红色电影:永不消逝的影像记忆/6 第三节 大众电影百花奖: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电影奖项/16 第四节 中国叙事: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电影的变与不变/33 第二章 聚焦人民情怀的电影景观/40 第一节 湖南红色电影的伟人之像、历史之景、湖湘之貌/40 第二节 用好红色资源,打造主旋律电影新镜像/47 第三节 为国争光:冰上运动的电影书写/51 第四节 歌曲的影视改编:流行文化影像传播的新路径/57 第五节 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的机遇与挑战/76 第三章 大众电影观念的迭代更新/89 第一节 从《小蝌蚪找妈妈》看动画片的“画面建构”与叙事的“民族风”/89第二节 《人生》改编:中国西部电影的奠基之作/96 第三节 《老男孩》“爆红”:短片“情感”呈现网络奇观/109 第四节 满足观众的远行梦:“囧途”系列喜剧的探索 /116 第五节 从被看到看:论新生代导演的女性观/128 第四章 推动大众电影梦成为现实/134 第一节 大众影像时代已经来临/134 第二节 大时代与小成本:大众电影梦的实现逻辑/143 第三节 碎片化时代异军突起的微电影浪潮/151 第四节 大学生微电影:电影强国的“后备军”/158 第五节 “非遗”短视频:农耕文化的数字化演绎 /167 第五章 共同体图景中的另类镜像/176 第一节 非遗电影共同体叙事的逻辑、策略与经验启示/176 第二节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染病题材电影的生态反思/191 第三节 共同体语境中的青少年成长:创伤叙事及其伦理困境/198 第四节 21世纪“三农”轻喜剧的拓展与超越/210 第五节 “中国风”:网络微纪录片出圈的优选动能/216 参考文献 /224 后记/230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电影:人民情怀与时代镜像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春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73328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4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249 |
| 出版时间 | 2024-07-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9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