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人口-空间"双更替的西安老城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模式 |
| 内容 | 内容推荐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最基础、最日常的活动单元载体,在城市人居关系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城市修补战略的重要环节,其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也更能反映中国城市更新的现实情况和重大需求。面对当下老城社区普遍存在的“人口—空间”双更替驱动下的转型诉求,公共空间的创新优化无疑成为推动旧城更新的关键。西安老城经较长时间跨度,随着国家政策、管理手段和建造技术的推进,一方面,社区人口的构成结构、生活条件和交往途径变得愈加灵活多样,生活群体从过往的熟人社会转向生人社会,呈现出内向封闭和流动疏离的两极化发展,社会关系组织愈加复杂化、异质化;另一方面,老城社区依托于传统街巷就地建设和零散地块开发集聚而成,形成了传统街坊、单位大院、返迁安置、商品开发等多类型社区,相应的社区公共空间也体现出日常、混杂和拼贴的特征。目前,在老城更新速度加快、空间资源竞争激烈的现实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人口”与“空间”的非关联性、非适应性问题日渐凸显,体现在社区公共空间关系网络脱域、使用时空失衡和系统层级断裂等方面,严重影响其公共属性和效能发挥。因此,本书以兼顾人居多元需求和空间场所营造为目标,对西安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主体行为样态和空间物质表征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活动测度、机器训练、偏好模拟等方法建构出“人口—空间”的适配性系统,提出多义性设计模式和优化策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上多义性公共空间的分析、预判和识别。首先,通过剖析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演进,探讨社会关系变迁和物质空间更新所引起社区公共空间转型的双向逻辑关联,指出社区公共空间对社会网络融合、公共意识建立以及运营体系培育的潜在影响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研究对象 1.2.1相关概念界定 1.2.2研究对象界定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1.3.2国内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目标 1.5研究创新点 1.6技术路线 第2章社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1从地域到关系的社区理论发展 2.1.1社区的概念及其理论 2.1.2我国社区在旧城更新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人口-空间"双更替的西安老城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模式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周志菲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228511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60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35000 |
| 出版时间 | 2023-09-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3-09-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设计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TU984.1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