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难忘的N个隐秘之地
内容
编辑推荐

腻烦了城市的繁华与喧闹了吗?想让你的心情出去流浪了吧?翻开本书吧,让我们跟着税晓洁一起漂。这是税晓洁探险行程的真实记录,丰富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将让你可能与这个真实的带有原始气息的远离了所谓的文明世界做最亲密的接触。你将会发现,原来城市之外那么一个世界的存在是多么的神奇,每天上下班的枯燥的生活方式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是可以那么精彩。

目录

序 我的朋友税晓洁一二事

自 序 我梦想的那种生活……

第一章 风雪长江源的迷乱与震撼

第二章 我的马尼干戈

第三章 雅鲁藏布的另一面

第四章 徒步汉江寻源

第五章 探访雅砻江之源

第六章 山岩父系部落:酒、马和女人

第七章 长江源头第一县和那个荒凉废城

第八章 记忆里的颜色:宝山古石城

第九章 失落的古盐都:黑井寻梦

第十章 得荣:山洞里的寺庙

第十一章 “神灯”和两面湖水以及那滴眼泪

第十二章 12月的荒原,我们骑车穿冰河而过

第十三章 在神农架找“野人”

第十四章 我和更桑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第十五章 鄂西北大山深处的高家花屋

第十六章 古栈道

附 长江·母亲河的呼唤

试读章节

二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这次一踏人唐古拉山,后脑深处就仿佛有根粗粗的钢针不停地搅动,疼得人几乎想把脑袋揪掉;前胸后背也像各压着一块巨石,闷得人能真切地感觉到每一次呼吸;啼部明显地感到吸进来的空气不足以使之扩张,每收缩一下也要使出浑身的力量;而身体又是软软的,没几分力气;脑袋好像空空的又仿佛塞满了东西,不知道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一切都灰蒙蒙的,眼前罩着一团雾……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半清醒状态,意念在支撑着意识在工作,而体力又难以维持这种工作,这就是典型的高原反应。

——尽管高原对于我们已不陌生,高原反应也不是第一次来临,这次的反应也并不比去年初上高原强烈,但当时的那种感觉仍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恐惧……传说中,每年在青藏高原,被高原反应夺去生命的内地人并不是一位数。我们亲耳听到的,仅在格尔木到拉萨的班车上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的人也不止一个。

老实说,当时我们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恐惧。虽然现在明白了,实际上,真正因为高原反应丧命的,大多是传说,几乎都可以归为个案。高原反应其实并不可怕,自己内心沉稳下来以后,这些都不值一提。上了高原,这种身体反应不过只是人体需要一个调节过程而已,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或长或短。那次在拉萨认识的刘建,就在不久前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几乎同时,还有一个71岁的日本老头,也上了8848米的顶峰。当然,也有惨痛的,曾经在北京送别我们“徒步长江”的阎庚华大哥,更早的时候就被无耻的电视直播害死在珠峰。想起这个,我就想骂人。(扯远了,打住。)在这里想说的是:对付高原反应,人的意志力很重要。在探险活动中,人的坚强的意志力,也甚至比强健的体魄更重要。

不过,当时在冰天雪地的唐古拉,我们真的有点被高原反应吓住啦。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看似浪漫十足的诗句,在那时的我们看来其实非常的客观、纪实。各拉丹冬雪峰的标高是海拔6621米,相对于我们生长和工作的海拔几十、几百米的地方,那是人们目力所不能及只有靠想像力才能达到的高度。——我们当时自恋到有“悲壮”情绪,甚至,弄了个“一息尚存,不落征帆”的誓言。记得出发时朋友们送我等上路,没赶上客车,热血沸腾地上了一列拉油的货车就西行。离十堰地界不久天就黑了,黑夜里咣里咣当的火车上我们的血依然是滚烫的,大家热烈地扯东扯西,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妙,美得让人直怀疑自个儿是不是自个儿。10天后到了青海西宁,脑袋里紧绷的弦稍一松,病倒了,我发烧烧到41.8℃,头重脚轻,每天都觉得活不过明天了。整整打了7天吊瓶,长这么大第一次让医生扎得胳膊到处是眼儿……一切都是自找的,只有挺着。挺一挺,也就都过来了。后来上到真正的高原,最初的高原反应过后,每天在4000米、5000米的冰天雪地跑来跑去,整天喝酥油茶,吃生肉,睡雪地,竟连一次感冒也没有过。“人活着就是这么回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跌倒了,爬起来,不就过来了……”后来在成都采访10年前的“长漂”勇士杨勇,那天他说这些时,我竟为这些听过多少人讲过多少遍的话猛地一震。

到达唐古拉兵站,扛过了高原反应以后,我们就开始寻找达尔吉大哥。

头还有些隐隐作痛,行走的步伐也不能太快,站在唐古拉山兵站门口用卫星定位仪定点,有战士过来说:“楼顶那旗杆顶,海拔刚好5000米,我们站的这地方嘛,也就4990多米吧。”一测,果然如此。

达尔吉大哥就住在唐古拉兵站附近的道班,他是1986年“长漂”时的主要向导。后来,又带领来自海内外的数支考察队去过各拉丹冬多次。

很顺利找到达尔吉大哥,他把“长漂”的杨勇、冯春等视为生死兄弟,我们这一接上头,按照他的逻辑,他信任的人的朋友自然也就是他的朋友,二话没说,就替我们安排行程。达尔吉大哥说,在这个季节,从老温泉100道班的岔道口进入百余公里外的江源“无人区”,是没路可走的。要想进去,要么雇牦牛,要么雇汽车。如果雇车,一定要雇两辆,一辆陷住,另一辆可以拖出来。

此时此地能找到的只有东风卡车,按照我们当时的经济情况,也只能租用这种车。我们在青藏线跑来跑去,找了很多司机,个个摇头:“即使你们一天给2000元,我们也不去,送死啊……”后来,还是达尔吉大哥在两顶牧区的帐篷里,反复劝说,吉日乡的两位藏族司机终于答应跟我们进源头。

车子总算搞定,可惜,天公不作美,一连好几天,漫天飞雪,天地间都是一片白茫茫,我们只好每天缩在屋里烤火,一筹莫展。P5-8

序言

我的朋友税晓洁一二事

(0nly You)·龙虎林

某夏,在一华宅的屋顶花园小筑中,初识税晓洁。

他干瘦如柴,骨架子似的身体上拖挂着肥大的汗衫和短裤,趿着拖鞋。一面贪婪地抽着别人递上的“三五”烟,一面以一个在塑料独凳上都坐得出舒服劲儿的姿势,和已不知是第N个见面的书商,嘀咕着他那本“坐在水上写出”的书的出版。如今,这本他命中稻草似的书早已卖出去了。恍若隔世,多年前的事情了……不久前的一次QQ聊天中,他一个劲儿地用他那平常老打错别字的拼音输入法正确无误地打道:五年了!五年了啊!想像他屈伸着裸臂,用似悲似喜的夸张表情望天呼号着这些话时,我能不感动吗?

阿税的那副尊容最令人印象深刻。这是我事后总结出来的,虽然我和他仅见过那么一次。那是一张无论如何都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的脸。对于他那种级别的瘦人来说,要将面部皮肉控制到这程度,难度之高,恐怕只会让人往“是不是天生的”去想。我习惯以“阿税”而不是以“什么什么山杀手”称呼他,很大原因在于此。从这一点来说,阿税是喜滋滋的。虽然他嚷嚷得多的是饥寒交迫,“秀”得多的是杀手似的冷与酷,但他的脸总是背叛他的心。当然,他自己从来不在意或根本没意识到这种不调和。不信的人可以试着访问访问他的个人主页,有一张酷像中亚沙漠地区贝都因人般的黑白头像,最能说明这一切。

想到这些,我便老是憋闷一个问题,他是不是真的没发现自己这种能带给人喜剧色彩般的功效?事实上可能他真没意识到这点。多数情况下,他只会对持这种怀疑态度的人说两个字:“傻X!”……然而正是这样,像我之类常在QQ或电话里变着法儿从他那里偷寻一两段快意的人就会后悔。后悔自个儿没阿税那般天真,没阿税那般本性不移。不管这种“不移”是基于什么样的道理。

要说道理就是瞎扯淡了。关于他,这类事太多。去漂世界上最难漂的江,在无人区和大峡谷中独自穿越,到老林子里去抓“野人”,徒步这河那江的和这码事一比也不算什么。当然阿税也说亲近自然,说环保,说母亲河或民族文化之类的大话、屁话。在他最真诚的类似自传体文字中他说这些是儿时的梦想(或是阴影)o反正就差没扯到弗洛伊德头上去了。但我实实在在听得多的是,阿税就照相写字还加东游西荡嘴壳子死硬这招,然后投稿出书挣钱瞎找乐。

当然,这样说肯定不负责任的,至少对不起答应为他写什么序。可能说的还有啥呢?不合群?厌恶城市文明?没爹妈老婆爱?郁闷任性撒野放狂?大概都有吧。但千万别当了真。我想这些恐怕也是阿税想要的效果。总之,穷极欲号时他说过这样一句狠话:“大不了咱就当作家去!”他骨子里就有那么一股子来自于贫贱的英雄气概。谁怕谁?大不了我……

(龙虎林,男,作家,原《西藏旅游》资深编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难忘的N个隐秘之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税晓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45007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4-05-01
首版时间 2004-05-01
印刷时间 200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