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异端思想的背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札记)/百家争鸣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施亮所著的《异端思想的背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札记)》所描述的思潮和人物,从魏晋玄学、禅宗、心学,到欧阳修、李贽、顾炎武,或多或少,都有些异端色彩。何谓异端?中国历史上有无异端?本书用唯美而荡气回肠的文字书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荣辱与沉浮。

内容推荐

《异端思想的背后》是一部用文学手法描述的中国思想史,书中所描述的思潮和人物,从魏晋玄学、禅宗、心学。到欧阳修、李贽、顾炎武,大都具有异端思想的色彩。

何谓异端?按照历史学家吴思的观点。只要是触犯了正统思想或者官家主义这头怪兽的神经,便是异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毋宁说献身真理.反对专制的英雄,就连那些倡导新文风、不肯拍马屁、弃官当和尚的人,也被称为异端。可惜的是,由于中国官家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根太粗,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的自由压缩到极小的限度之内,中国历史上的异端思想始终未成大器。因此,在异端思想的背后。写下的是“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竹林七贤”、顾炎武、欧阳修等大师的荣辱沉浮和痛苦的悲剧。

《异端思想的背后》的作者施亮既是作家。也是学者,用唯美而荡气回肠的文字,为我们书写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屈辱。

目录

异端与正统(序)/吴思

异端思想的背后——“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生命沉浮

历史空谷中的清绝流韵——“竹林七贤”的痛苦悲剧

禅学漫笔——佛教禅宗思想的嫁接与流变

花非花——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的尴尬

深沉的历史目光——顾炎武:中国思想史上的奇迹

一阕声长听不尽——生敢说真话的“大知识分子”欧阳修

荣辱与苦难的心灵超越——“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东坡

亘古男儿一放翁——忧国忧民的大诗人陆游

帝国之舟的纤夫——改革家张居正的命运

萧萧悲壮士——袁崇焕个人命运的荣辱沉浮

寻梦者的困惑——中国官场中的“异类”汤显祖

忏悔的诗人——痛苦与矛盾的吴梅村

李渔人生的“无声戏

后记

试读章节

异端思想的背后——“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生命沉浮

他深深领悟了人生的真谛,生活与寂灭,现实与理想,这是缠绕在人们身上的矛盾,是不可超越的,又是可超越的。也许,真正忘情物外的人生境界难以达到,但是那种对自由的追求却永远不能放弃。

明朝万历八年三月,云南省姚安知府李贽向巡按云南的御史刘维提出辞职的请求。此时,李贽在任期上还未满三年。刘维曾考查过他的政绩,真是有口皆碑,正待要奏报朝廷给他加恩晋级,闻言吃一惊,遂苦言相劝挽留。李贽慨言,他不愿做“非其任而居之”的“旷官”,亦不愿“贪荣”、“钓名”;为明心志,干脆远走大理,躲入鸡足山,潜心钻研起《藏经》。

巡按御史刘维始知李贽去意已决,遂与布政司和按察司的“两台”商议,奏明朝廷,允准李贽致仕。

李贽离任时,携带的行李寥寥无几,除几件随身衣物外,囊中仅有图书数卷,以及佛寺送的几本佛典而已。同事与弟子们将他送出城门,却见一大片黑压压的百姓市民遮道相送,攀扯车辕,跪卧于大道,使得车马不能行。有感恩泣诉的,有苦苦挽留的,也有赠土产的,也有献字匾的……李贽面对如此热烈的场面,内心感慨丛生。他对百姓并未做太多的事,只不过是宽厚待民,极力主张在这个“远方杂夷”的地区应当宽法缓征、与民生息而已,竟得到人们的感恩戴德!愧疚之余,他深感民众的善良!

李贽辞官,使许多士大夫们不解。他此时已52岁了,二十余年的宦游生涯也颇为艰难,从一个官职九品的河南辉县教谕,几经转迁,栉风沐雨终于升至四品的知府,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并且官运亨通,仕途一片光明,他却抛官不做,在常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其实,这些人怎么能知道,李贽从未对官场感兴趣过。他求职做官只是为糊口而已,因为在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倘若不入仕途,就只能过着底层的穷苦生活,像《儒林外史》中未中举的范进一样,在人们的白眼里生活。李贽还要担起家庭的重担,甚至负有照顾整个家族的义务。他非常讨厌科举,非常讨厌程朱理学,像朱熹的《四书集注》那类的书,怎么也背不下去。可是,为生存他又不得不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情,应考前他选了一条捷径,发挥他的惊人记忆力,竟一气背诵了五百篇八股文,考试时他寻章摘句,兼采众长,很快就交卷了!以后,他曾自嘲这样不得已的做法:“此直戏耳!……但作缮写誊录生,即高中矣!”中举后,他更将科考看得淡,不想再赴京城去考什么进士,以为只要能糊口也就够了。但做一个低层的小官吏,位卑俸微,只能清贫地勉强度日。他后来升为南京国子监博士,到职才数月,因父亲去世,丁忧守制。在家期间,逢倭寇入侵,他曾率领士民登城守卫。战争结束,粮食缺少,他只好携带家眷奔往北京。在北京任国子监博士,但不久,祖父又逝世,他只好将妻子黄氏与三个女儿安顿于河南辉县,为她们购买数亩田产,耕作自食。自己回乡奔丧。殊不料,那一年河南大灾荒,两个女儿相继饿死了。李贽是饱尝过贫苦滋味儿的,他曾讲过自己七日未食,到了未辨“稻粱”与“黍稷”的地步,可说是饥不择食了!所以,他与那些肥马轻裘的公子哥们不一样,对民间疾苦是有着深刻体验的。

嘉靖四十五年至隆庆四年,李贽在北京补礼部司务,他开始接触与研究王阳明的学说。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他结识了同僚礼部郎中徐用检,此人以禅理解道,颇有所得。当时,王阳明哲学大兴,讲学之风四起,李贽甚好奇。有一天,徐用检用手指在桌子上写“金刚经”三字,告诉他:“此不死学问也,若亦不讲乎?”李贽听他讲学,从此开始对佛学感兴趣。以后,他又结识了王阳明的另一信徒李逢阳,更加醉心王学。他原来就厌恶朱子的“格物穷理”,认为那是玄而又玄,故弄玄虚,而对王阳明的“平常心是道”的学说,感觉甚为合拍。尤其是其中的反权威精神,更觉得有知音之感。

隆庆四年至万历五年,李贽改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他的交往比过去更多。他认识了焦弦,还有学界鼎鼎大名的人物耿定向以及他的弟弟耿定理;他还有幸拜见了所谓“左派王学”的代表王畿,只见了两次,谈话并不多,但却使李贽与王学更为接近了。以后,他又拜了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为师,进一步接受了泰州学派的影响。这是晚明启蒙思潮中的一支进步思想力量,它继承王阳明哲学余绪,激烈地批判程朱理学,强调社会平等,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将王学中含有的反传统思想和个性解放因素发展起来,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李贽开始站在了时代思想的前沿,虽然他自己的理论学说还未成形,对新学的精髓还未完全消化,但他已经感受到了精神探索的快乐,他因此下定决心从俗务的羁绊中挣脱出来,潜心钻研学问,著书立说。

李贽的妻子黄氏,也深为赞成丈夫辞官。她知道李贽性情真率,不入官场浊流,又有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惹祸的根苗。她希望丈夫致仕归隐田园,回家乡可过安稳日子。况且四品官的俸禄养活一家人已很富裕,也不必再奔波劳苦了。不过,她并未真正理解丈夫。李贽根本无意归乡,也从未有什么归隐田园之意,在他看来,那种生活简直就是犹如朽尸泥塑一般,他的真正愿望是寻得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读书钻研学问,探讨人生奥秘,专心著书立说。这并不是避世,而是更深的人世。黄氏跟随李贽在黄安居住五年后,越来越明白了丈夫的心迹,不由得产生一种深深的忧虑,她从潜意识中感到:丈夫将从官场风波之地转入时代思想激流之中,那么,其凶险岂不是更加难测吗……

P1-3

序言

异端与正统

吴 思

这本书所描述的思潮和人物,从魏晋玄学、禅宗、心学,到欧阳修、李贽、顾炎武,或多或少,都有些异端色彩。

所谓异端,总是相对正统而言。秦汉以来,什么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正统?一般都认为是孔孟之道。但这本书提到一个故事:万历七年,皇帝下诏禁止士人聚徒讲学及私设书院——这种政策我们早就熟悉到麻木不仁的程度了,偏偏有一个叫何心隐的不服,以孔孟聚徒讲学为例,反对这个规定。经此提醒,我们才意识到,帝国政府竟然禁止儒生模仿孔孟。那么,孔孟之道真是正统吗?

我想在更加深广的背景上讨论这个问题。

我认为,自秦汉以来,在中国当家作主的社会集团,始终是官家集团。所谓官家,在古汉语里有三个涵义,一是指皇帝,二是指衙门,三是对官员个人的尊称。这三个主体在各自的地盘上立法定规:皇帝设立王法,衙门设立地方或部门法规,官员个人设立潜规则。无论官家内部如何争夺地盘,作为一个整体,官家集团主宰了法规和道义。这样的社会,主宰者不是封建贵族,不好叫封建主义,又不是地主和资本家,也不好叫地主主义或资本主义,我姑妄称之为官家主义。

官家与儒家的合作最为密切长久。儒家的主张,既尊重了统治集团的地位,又适当照顾了被统治集团的利益,实行起来不像法家那样动辄走偏,而且论证周详,各方容易认账。孔孟之道近似一套官民协议和君臣协议,尽管协议明显有利于官大的一方。

不过,官家并非无条件接受儒家主张。最醒目的证据,就是朱元璋删掉孟子主张臣民反抗权的段落。再往前追,汉儒各家对经典的解释不同,皇帝多次出面“称制临决”,统一认识,强调三纲六纪。如此一统的儒家,已经不是原教旨的儒家,而是修正主义儒家了。

总而言之,儒家教义是一个大套子,但这个套子是官家选择并修正的。官家主义是一个更大的套子,里边掺杂了儒、道、法各家的东西,还有一些流氓无赖和强盗的独门秘籍。儒家法家道家兵家佛家等等,或者匍匐在官家脚下,或者趋附于官家左右,构成官家大套子里边的大大小小的套子,至少获得了官家的支持或认可。这些次级套子里又有更次一级的套子。例如儒家里边有程朱理学,又有陆王心学。相对理学的小套子,心学也算异端。

前边说了,官家集团并非铁板一块。除了官家集团的整体利益,皇帝、衙门、官员,各自还有特殊利益,这些未必明说的东西,在特定的圈子和时段之内,也形成了一套传统,谁不懂事,不尊重这套传统,很可能要碰个头破血流。

如此说来,到底什么是异端呢?第一,只要触犯了官家主义这个三头六臂的家伙,便是官家眼里的异端。第二,大大小小各级各路套子的出格者,便是各种套中人眼里的异端。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历史上到处都有异端。重新解释经典的自不必说,就连那些倡导新文风的,不肯拍马屁的,弃官当和尚的,也有几分异端色彩。不过,从根本上说,真正的异端,反对并顶替官家主义的异端,在西学传人之前,真可谓踪影难觅。最卓越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贬低君主,赞美工商重新界说匹夫百姓的名分和责任,但这些调整的幅度,不过十之二三,远未到另起炉灶的水平,更谈不上破旧立新了。改编本书所引黄仁宇的话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我国历史上的异端,“只能长成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在西方现代主流观点看来,正当的套子只有一种,就是禁止以暴力欺诈的手段伤害他人。只要不损害他人的自由,一个人的自由就是不受限制的。这种自由体现为平等的公民权利,政府则是自由的保护者。这套说法,是否依然属于异端?

本书作者是我的老朋友。受朋友之托,为本书读者提供一种背景参照。是为序。

2009年6月21日

后记

将近十年的一段时期以来,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颇感兴趣,读了一部分书,也记了一些笔记。尤其是对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潮进行研究时,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曾经给我以深刻启迪。我认识到,从晚明启端的新思潮,由王阳明学说发展而来王艮主导的泰州学派,被称为“左派王学”,它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张扬人的个性解放,已带来一股清新的思想气息,及后又终于出现了对正统儒教公然进行批判的激进思想家李贽,这是晚明思想史的一个浪峰。虽然这个浪峰下去又很快退潮,但随着明王朝覆灭后的大崩溃、大灾难,一些民族精英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等人,隐居乡野,著书立说,矢志不与清统治者合作,他们孜孜以求进行思想探索,那些进步思想虽以阐述和解释儒家经典的形式出现,其中混杂着新的幼芽与旧的残渣,但他们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精神与政治上的革新要求,可称是又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浪峰,最终汇成了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这股启蒙思潮即使经过一百余年的沉寂与曲折,仍然对近代历史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起到某种酵母作用,所以梁启超将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相比美。根据这条思想史的线索,我写了李贽思想发展的由来和局限,他的异端思想背后的反异端主义;也写了张居正在晚明时期所进行的政治改革的严重缺陷,他看不到政治、经济、军事只是文化表层现象的实质,其政治改革潮流未能与早期启蒙思潮相交汇,最后必然归于失败;还写了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以身许国却反遭冤杀的大悲剧,以及文人士大夫汤显祖、李渔二人各自在那个大时代中的困惑、悲哀与寂寞……

或许,这只是那个大变动时代的一个个侧面。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发展到了明清之际,正如顾炎武所说,“已居不得不变之势”。可是,这种变的趋势却被强大的传统思想和旧社会体制所压制,“死的拖住了活的”,使新的生产力及早期启蒙思潮不能在正常的环境中生长,甚至在18世纪的历史回流中几乎夭折。那么,这不得不使我们思考,为什么在思想发展史的一次又一次“轮回”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主导思潮总是趋向于保守,甚至趋向于倒退呢?所以,我的关注目光又转向对两宋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探讨。

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文化经过多次的演进,至两宋时代才到了造极之势。这正是指儒家学说中所确立的程朱理学为核心的传统本位文化。确实,自两宋以后,中国旧传统文化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烂熟了。可这样的烂熟也已经趋向腐化了。读陈钟凡先生的《两宋思想述评》后,给我以极大启发,虽然其中的许多观点我未尽赞同。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胡适等一批学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态度虽不无偏激之处,但他们主导的思想方向是正确的。如果说,儒家思想的进步成分是“中国的人道主义”,那么,我更赞成章太炎所说,两宋时期其主要体现者应该是欧阳修和苏轼,而不是程氏二兄弟和朱熹。胡适先生在晚年对其秘书胡颂平的谈话中说,韩愈提倡古文,往往自己的文章有不通的句子。“在唐宋八大家里,只有欧阳修、苏东坡两人是写通了。”我理解这个评价,除了是指其二人的文体及语言完美性外,也是指文章整体思想性的完善。我在此书中写欧阳修和苏轼的两文中,也有意识地探索他们儒家民本思想的构成和发展,这大概是一个新的命题。梁启超有一种看法,儒家民本思想含有“民有”、“民享”之义,遗憾的是没有“民治”之义,因此,民主并非是民族传统的无源之水,其本土文化之源泉就是民本主义。其实,这也是欧阳修、苏轼这两位文豪能够超越功利荣辱以及暴政苦难的真正精神力量。而对于爱国志士陆游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南宋的皇帝大都沉溺于奢侈享乐生活中,对异族沦陷区百姓们的痛苦视若无睹,陆游忧国忧民和志在恢复的呼声只能受到统治者的压制,甚至在《宋史》中对这位爱国诗人也颇有微词,以程朱理学的传统史家观点来看待他,认为他“不得终其晚节”,这是含有极大错误偏见的。

后来,我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历史小说集,在“后记”中写道,那些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大都很孤独,又很痛苦。而这种痛苦大多是难以解脱的,是思想的痛苦”。这也可以说是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根本看法,无论是儒家思想,或是玄学禅学,似乎都在努力解脱这种痛苦,可是,谁也无法揪着自己的头发飞出地球去。中国传统文化是复杂的,是高深的,是精致的,却也是充满了累累伤痕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必须是有所继承,有所借鉴,但也要有所批判,有所扬弃。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在台湾的《民主潮》杂志上,胡适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文内有“过分颂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能替反动思想助威”的话,竟引起一位顽固守旧的立法委员的严词质询,可这位卫道士的传统文化根柢真的会比著名学者胡适还要高深么?恐怕未必。某些大吹大捧传统文化的人,其实并不见得深刻认识和真正继承了传统文化,这个现象有值得我们深思之处。

对于这部历史随笔集的出版,特别要感谢贺雄飞先生和吴思先生及诸位朋友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小书也不可能问世。此外还要感谢在我漫长文学道路上,那些扶掖我激励我促进我的真挚师友们,没有他们的关注,没有他们的情谊相暖,我这支行文维艰的笔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2009年4月6日于北京白云路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到底什么是异端呢?第一,只要触犯了官家主义这个三头六臂的家伙,便是官家眼里的异端。第二,大大小小各级各路套子的出格者,便是各种套中人眼里的异端。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历史上到处都有异端。重新解释经典的自不必说,就连那些倡导新文风的,不肯拍马屁的.弃官当和尚的,也有几分异端色彩。不过,从根本上说,真正的异端,反对并顶替官家主义的异端,在西学传入之前。真可谓踪影难觅。最卓越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贬低君主,赞美工商,重新界说匹夫百姓的名分和责任,但这些调整的幅度,不过十之二三,远未到另起炉灶的水平,更谈不上破旧立新了。改编本书所引黄仁宇的话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我国历史上的异端,“只能长成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历史学家吴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异端思想的背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札记)/百家争鸣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施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98688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