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研究进展》是一本资料书,是着眼于“工具”的角度来考虑书的内容结构的。也是为了便于参阅和使用,期望通过本书,理论工作者能够明了自身研究的一定的基础与价值;实践工作者能够知晓教育研究的一定的概况;使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定位清一些、韬略明一些。
图书 |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教育研究进展》是一本资料书,是着眼于“工具”的角度来考虑书的内容结构的。也是为了便于参阅和使用,期望通过本书,理论工作者能够明了自身研究的一定的基础与价值;实践工作者能够知晓教育研究的一定的概况;使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定位清一些、韬略明一些。 目录 前言……………………………………………………(1) 一、教育理论的原创与反思…………………………(1) 二、教育制度创新……………………………………(27) 三、教育政策价值及若干热点问题的研究…………(47) 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75) 五、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101) 六、教育创新的内容及其与教师的关系……………(128) 七、基础教育均衡发展………………………………(150) 八、教育投资体制改革………………………………(175) 九、民办教育的问题与对策…………………………(200) 十、农村教育…………………………………………(224) 十一、西部教育………………………………………(249) 十二、信息化与教育变革……………………………(276) 十三、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学…………………………(300) 十四、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变革………………………(322) 十五、综合实践活动实施……………………………(346) 十六、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371) 十七、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399) 十八、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途径…………………(424) 十九、校本研究、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453) 二十、课程论的若干研究……………………………(482) 后记……………………………………………………(513) 试读章节 投资制度创新应该从两方面着手:①要重视基础教育的投资。有论者认为,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经费投资严重不足。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7年统计,1995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9%,其中发达国家比例为5.1%,转型、发展中国家为5.2%,欠发达地区为4.1%,最不发达国家为2.5%,中国当年只占2.3%。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是到1999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到2001年仍未达到4%。即使是有限的教育经费,其分配也不甚合理:过多地倾向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力度不够。按预算内的教育经费来算,高等教育占20%左右,中等、初等教育占80%,而高等教育经费80%来自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中只有60%是政府拨付的。按平均教育经费来算(预算内),小学生35元,初中生602元,高中生1200元,大学生6600元,大学生均经费是小学生均经费的20倍。所有这些情况都要求对已有的教育投资制度进行创新,重视基础教育的投资[裘友信,2003(3)]。②要节流开源。另有论者提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资源的不足与教育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的不足表现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学额不足,不能满足广大青年求学的需求;表现在质上就是优质教育的严重不足,出现了从小学就开始为争夺优质教育的竞争,严重干扰了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国家要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外,还要节流开源。节流是提高办学效益,开源就是多种渠道集资。[顾明远:《试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管理制度的创新要求实现集权和分权结合。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学校自主决策和管理的权限极小。经过近10多年的改革,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仍然没有从制度上根本改变,特别是由制度产生的惯性在观念和行为上都还有深刻的影响,政府习惯于直接指挥学校,学校习惯于听从政府指令。这种行为习惯与制度影响的粘合,形成了制度转型中特有的胶着状态,常常引起学校与政府的角色错位。因此,管理制度创新的首要问题是学校与政府的角色定位,把政府作为行政机构、学校作为学术和教学机构的职能从制度上加以区分,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政府的职能要严格地限制在宏观管理层面,在能力建设方面则主要是制定国家能力标准、职业资格制度、能力考核和证书制度以及与能力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等。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让学校享有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办学自主权,为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发展各种能力创造制度环境。[谈松华,2003(5),2003(7)] 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进一步改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外,学校还应该建立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以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同时,学校应该发挥学生家长这一社会资源来帮助学校解决问题,以沟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顾明远:《试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6)] 序言 步入2l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学习化社会”、“城市化”、“后现代”等一连串字眼,已经成为新世纪词典中的重要词汇。它们所预示的,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些外在变化,更意味着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深刻的内在变革。处于社会变革宏大场景中的教育,与时俱进,与时同变。 每个年度对教育所展开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有新的课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每个年度都会对先前一些课题的已有研究有所推进。教育研究的历程,也正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进展中向前发展着;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也正是借助于这样年复一年的研究向前提升着。努力汇总中国教育研究每个年度的一些热点课题,努力展示中国教育研究每个年度的发展状况,努力辨察中国教育研究每个年度后续研究的态势,回溯过去,梳理现状,铺垫未来,这就是《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以下简称《进展》)的旨趣。 纂辑《进展》的想法由来已久。在1995年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教育学学科调查”中,我们承担了“教育基本理论”学科的调查任务,调查结果最后体现在《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当时,就曾设想将这样的学科调查经常化、系统化,每个年度进行一次,每次以年度进展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想法当时并未践行。在步入新世纪之前,这一想法在实施上有了时间上的依据,遂以2000年为开端,逐年积累相关的研究素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各年度的资料借鉴。 在取材上,《进展》并不局限于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还涉及教育实践中有关课题的研究。这是因为考虑到每个年度研究者关注的课题不一,有的年度理论性课题探讨多些,而有的年度实践性课题反映多些;并且,读者所关心的课题也各有侧重,有些读者偏重于理论性课题的把握,有些读者偏重于实践性课题的评析。何况理论性课题与实践性课题之间往往多有联系,互相印证。 既然各个课题的素材是来自过去一年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因而每个年度所汇总的课题不尽相同。有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几年中一直成为关注的研究对象;而有些几乎是“年度课题”,这一年度关注者较多,而下年度则问津者甚少。对前者,会在不同年度得以持续反映;而对后者,只能在出现较频繁的年度加以集锦,以后也许会成为“历史的陈迹”。另外,由于《进展》的立意是各个课题在横向上,介绍存在的不同观点及其所持的依据,辨析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差异;在纵向上,探寻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尽量理清脉络,悉心把握源流,因而,有些课题可能会涉及前些年度尤其是前一年度的研究成果,会引用一些密切相关的但又非该年度的研究论、著。 努力客观叙述,审慎评说,这是《进展》纂辑过程中秉承的一个准则。按照我们的理解,年度进展应该反映的是研究者们过去一年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做的或主要能做的是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梳理,让读者明了过去一年里教育研究主要做了些什么,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展。虽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掺杂一些我们的见解,如我们对课题的选择、对各个课题逻辑框架的安排和对一些研究的评说。但是,与叙述研究者们已有的成果相比而言,我们的评说是居于极次要的地位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内隐的而不是外显的。 努力博采众长,合理取材,这是《进展》纂辑过程中的另一个准则。研究者们在各个年度内关注的课题会有所不同;在同一个课题上,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会有不同的识见。我们力求做到不以人定题,不以人选题,从论、著的质量出发,从课题被关注的程度出发,努力客观地确定入选课题以及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著。因而,在《进展》中,您既可以看到一些知名研究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看到一些名尚未见“经传”的研究者富有睿智的见解。 努力梳繁理纷,连缀篇章,这也是《进展》纂辑过程中的又一个准则。每年我国出版的教育类著作成千,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上万,如何甄别材料,再将这些材料加以整合?纂辑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在经过集思广益、粗定课题“总目”初稿的前提下,我们采用了如下工作步骤:①查检索引和收集其他有关的论、著目录;②按图索骥,悉心查找相应的报刊和书籍;③分门别类摘要记录论、著的主要观点;④在进一步确定各个课题框架结构的同时,把摘要加以汇总分析,整合进框架结构之中。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纂辑者较全面地了解与掌握该课题的过程;⑤确定各个课题序列,形成“总目”;⑥各个课题纂辑的初稿,在统稿中都作了少则二三次、甚至更多次的修改与调整。 《进展》是一本资料书,是着眼于“工具”的角度来考虑书的篇章结构的。为了便于参阅和使用,每个课题前附有目录;每个课题后附有论、著索引;用夹注反映引用研究成果的出处。在夹注中,成果论点出自期刊的,注出作者与期刊月份;出自报纸的,注出作者与刊载日期;出自著作的,注出作者、页码与出版年份。我们期望通过《进展》,理论工作者能够明了自身研究的一定的基础与价值;实践工作者能够知晓教育研究的一定的概况;使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定位清一些、韬略明一些。 纂辑中的缺点、错误,敬请读者批评。 后记 《新进展》进入第四个年度了。 研究的课题有变化,纂辑的人员有变动,但纂辑的原则未变。在选题上力求集中一些,在内容上力求精要一些,在形式上力求明晰一些,依然是我们纂辑《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的基本要求。我们在纂辑的过程中,及时沟通,相互协作,共商纂辑“大计”。 本书的序次、课题及其纂辑者列表如下: 在纂辑的过程中,每一课题少则三稿,少数课题有五稿、六稿的。程亮、林存华和赵成亮同志分别进行了一轮统稿。程亮还做了组织工作。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同志们曾惠予大力支持;华东师大出版社金勇副编审曾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尽管我们先后阅读了全稿,但纂辑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阙失、讹误。至恳读者匡阙、正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瞿葆奎//郑金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411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1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24 |
出版时间 | 2005-03-01 |
首版时间 | 2005-03-01 |
印刷时间 | 200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52 |
丛书名 | |
印张 | 3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