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钱锺书生平十二讲
内容
编辑推荐

钱之俊所著的《钱锺书生平十二讲》共分为十二讲,分专题讲述了钱钟书生平的几件事,包括读书、日记、翻译、编辑工作、家庭教师经历、住房变迁等,最后一讲还涉及了钱父的人生遭际,部分内容鲜为人知,在细节之处丰富了读者对钱钟书的印象。本书引述史料丰富,叙述严谨通畅。

内容推荐

这本《钱锺书生平十二讲》是作者钱之俊关于钱锺书先生的文章的合集。《钱锺书生平十二讲》分为十二个主题,每篇文章的内容都紧紧围绕着主题写作,介绍了钱锺书的生平,包括“少年时期的读书与作文”、“为何不读研究生”、“为何要拆‘金玉良缘’”、“当家庭教师”、“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是‘御用翻译’吗”、“编辑工作”、“住房变迁与文人际运”等方面,以主题方式从侧面勾勒了钱锺书作为学人的一生,也折射了其所经历的时代变迁。夹议夹叙,议论谨慎,叙述详尽。

目录

序 范旭仑

第一讲 钱锺书少年时期的读书与作文/1

第二讲 钱锺书与(《桃坞学期报》/14

 附:天择与种变(译作)/25

第三讲 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 /29

 附:曹禺谈钱锺书 /52

第四讲 钱锺书为何要拆“金玉良缘”? /53

 附一:金玉缘谱/65

 附二:钱锺书与叶崇范小姐 /70

第五讲 钱锺书当家庭教师/75

第六讲 钱锺书与合众图书馆/82

 附:《顾廷龙年谱》里的钱锺书 /92

第七讲 钱锺书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 /97

第八讲 钱锺书是“御用翻译”吗? / 110

第九讲 钱锺书的日记/126

第十讲 钱锺书的编辑工作/141

 附一:1948年的《写在人生边上》/ 164

 附二:丁聪与《围城》及其他/168

第十一讲 钱锺书的住房变迁与文人际运/171

第十二讲 钱锺书父亲的遭际/197

 附一:钱基博的日记被谁“付之一炬”? /213

 附二:钱基博为人取名及其他/220

后记/227

试读章节

第一讲 钱锺书少年时期的读书与作文

小学时期的读书与作文

钱锺书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钱基博是现代著名的国学家,著述等身,对儿子的家教极其严格。但钱锺书在入东林小学之前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大伯父钱基成负责。钱基成因为长房无子,钱锺书一生下来就过继给了他。钱锺书4岁(虚岁)时始由伯父教识字,6岁入秦氏家族办的秦氏小学。不到半年,因病停学。他伯父舍不得他上学,加之本来就不太赞同新式学校教育,借此就停学在家。按当时新式教育的学制,像钱锺书这个年龄段,应该人初等小学学习了。但钱家人不仅钱基成不赞成新式教育,钱锺书祖父钱福炯也很反对进“洋学堂”,他们还是倾向于老式教育。不久,钱锺书又被送往亲戚家的私塾附学。因附学不便,一年后又在家由伯父教。

钱基厚《孙庵年谱》记民国五年:“长侄锺书及子锺韩始由伯兄授读……伯兄首以《尔雅》授之,叔兄为重订次序,盖父意欲令于幼时能正音读、辨字义也。”到考上东林小学时,钱锺书已“卒读《论语》、《孟子》、《毛诗》、《礼记》、《左传》诸书,暇则涉猎子史,好臧否古今人物,握管作二三百字论文矣”①。其实跟伯父后面读书很是轻松,这期间他还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雅的、俗的,囫囵吞枣,“照单全收”。小小年纪,书看多了,除了喜欢讲给弟弟妹妹们听,自己还喜欢琢磨: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假若来个“关公战秦琼”,那胜负又当如何……李洪岩先生认为,“在这些疑问与纳闷中,也倏忽闪动着钱锺书日后‘以解颐资解诂’的某些治学特色”①。

1920年,钱家人看到时代实在不同了,不得不让钱锺书、钱锺韩兄弟(堂兄弟)进新式公立小学上学。是年7月,他们考上其时已改称第二高等小学的东林小学。东林小学,原为东林学堂,其前身即历史上著名的“东林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诏,将各州、县的书院改设小学堂,东林书院遂改名为东林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年(1913)改名为无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但当地人习惯上仍称它为东林学堂或东林小学。学校秉承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传统,多年来培养出许多人才,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陈翰笙,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经济学家王寅生,革命家秦邦宪(博古)等都是当年东林的学生。钱锺书在东林小学读书时,学校已显得规模宏大。当时教职员只有十多人,校长专职,不上课,其他没有专职者,舍监、庶务、会计都由教师兼任,全校教职员都住校,一心扑在教育上。学生每周要上国文课十节,英文、算术各四节,其他如修身、史地等课一二节。②

钱锺书他们没有读初等小学,直接上的高等小学③。学习上,他们文史方面很不一般,但有些学科就跟不上,比如算术就得补考。尽管如此,钱家也没有放松对他们进行国学教育与训练。钱锤韩后来回忆说:“进入高小后,由于缺了四年基础教育,学习困难很大,学校里有一套功课,有一套作业(当然比现在少得多,浅得多),家里却从不过问,只是另行安排一些课外学习任务:继续读些古典文学,读些中国历史,写些议论文章。在这几年里学得很狼狈,成绩不佳,有时还不及格,只能靠自己的阅读能力来勉强应付功课。”①钱家的教育方式对今天兴起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在钱锺书上东林小学不久,伯父钱基成去世(1920年农历9月21日)。他对伯父感情很深,悲痛不已。当年,他写了《题伯父画像》一文,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钱锺书最早的一篇文字。文日:

呜呼!我亲爱之伯父死矣,不得而见之矣。可得而见者惟此画像耳。然吾瞻拜伯父之画像,不禁哀之甚,而又慰之深也。哀莫大于死别,夫何慰之有?慰者,幸音容之宛在。然而不能无哀,哀者,哀死者之不可复生也。嗟夫,我伯父乃终不可得而见矣!于不得见之中而可以稍慰夫欲见之心者,幸有斯像耳。岁时令节,魂兮归来。锺书衔哀展(瞻)拜,供奉香花,我伯父在天之灵,其实式凭之。②

全文不到200字,满眼的“之乎者也”,俨然一个小夫子的模样,正是钱基博所言“握管作二三百字论文矣”。文章虽稚嫩,情意却是真挚的。大伯父去世后,钱锺书虽然仍与伯母一起住,但教育开始由父亲来接手。

P1-3

序言

《管锥编增订》出版的时候,钱之俊先生刚出生,现在也才三十出头。之俊少年英爽,好学深思,和我文字往还数载,极锐发。他得知我作《钱默存先生年谱长编》,就将自己几万字的初稿举以相赠;尽管没有溢出的,还是教人不胜感刻。渐渐看到之俊先生斐然述作,大块文章常登大报,益喜其思理深密,文笔鬯利。

已刊行的治钱先生历史的著作,数李洪岩先生的《钱锺书生平与学术》顶好。之俊先生如何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呢?这一二十年来发掘和曝露的文献,作者差不多料简一过,另出手眼,聚类钩元(缕述编辑生涯独阙The Chinese Year Book之consulring editot),成兹一编,有机会成为比较文学所谓“媒介者”(intermediary),在“发播者”(transmitter)和“收受者”(receptor)之间大起搭桥牵线的作用。“为何不读研究生”也,“家庭教师”也,“住房变迁与文人际运”也,这些题目就足以开张耳目,也见得作者的善逞狡狯以见奇妙。

信信疑疑,善善恶恶,史家之职志也。《我们仨》数计“锺书的拜门学生:一姓周,一姓钱,一姓方”;此地只淡淡地说:“第二位学生似乎不姓钱,姓何,叫何灵琰。”不大声以色,而作作生芒——所谓“微而显,婉而辩”的“春秋之笔”。辩折“翻译工作”为“工具而已,奉命而已,仅此而已”,健论卓识,想钱先生亦当惊知己于千古。

后记

当这本小书正式付梓之时,内心既高兴,又不安。收在本书中的部分章节曾在《同舟共进》、《书屋》、《名作欣赏》、《出版史料》、《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上不完整地公开发表过(《新华文摘》、《党史天地》、《报刊荟萃》、《读报参考》、《作家文摘报》等也有转载),有些还引起过一些关注与争议,但时间跨度较大,质量上并不整齐,还有些想收而不便收的文章也没有收录,准备的大量图片资料几乎没用,留下了不少遗憾。但不管优劣,文章总是出于自己的手笔,现在汇总一册,算是对青年时期读“钱”的一次总结吧。

最早的一篇是2004年写的,那是读书时在公开刊物发表的第一篇涉“钱”文章(《钱基博为人取名及其他》,《书屋》2004年第12期),恍然间已近十年矣。2005年毕业到一所农村中学参加工作后,在两三年间有过沉寂,基本没有再写过什么东西。意志的消沉,自我的放纵,看不见希望的生活,几乎就这样沉沦。看到今天身边很多青年教师在抱怨生活,放弃理想,不再努力地工作与生活时,我能理解,但感到忧心。人生总是需要一些理想和追求的,即使身处僻野,即使在别人看来那些东西毫无价值,或渺无希望,也该奋起一搏,锲而不舍。我很欣赏这句话:你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我重新拾起那些尘封的书籍,把自己一点一滴的思考变成文字时,我乐在其中,也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有关钱锺书的文章就是这样重新写起来的。近些年来,愈来愈觉得生命的逼仄、紧迫,感到还有很多的事应该去做,但日子总是耗费在很多无意义的事上。生存的压力,世俗价值的认同,还有尖锐的现实,让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低下了曾经倔强的头颅,变得世故与消沉。朝气渐远,唯有沉沉暮气。

在我的博客中,有关钱锺书的文章都归类在“草根钱学”一栏。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把这些文章归在高头讲章的学术论文之列,我自忖不够层次。一切只为兴趣而作,兴起则始,兴尽而止。对于那些批评与商榷,我毫不在意。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有关“二钱”(钱基博与钱锺书)的文章,你们是有什么关系,还是因为同一个姓氏?令人纠结的问题。读书写作和家谱或姓氏有何干系呢?如果追根溯源,或许都是吴越钱氏一脉,可这毫无意义。钱氏父子是我敬仰的大师中的两位,高山仰止,后辈小子岂能望其项背?读“钱”写“钱”只是一些偶然。中学时读《围城》,初知其人。及至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才机缘巧合地“被”读了一些钱锺书的书及相关研究著作。2002年在中文系办的文学社内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涉钱文章(《钱锺书眼里的文化名人》)。从那个时期开始,才作了一些研究性阅读。那时莽撞胆大,还就有关问题直接去函请益中国社会科学院“钱学”专家李洪岩先生。没想到李先生不仅回信,还送我三本研究钱锺书的著作,并嘱我“先读一些西方哲学”,因为“只有先具有哲学的修养,才能透彻领悟”(2004年8月28日与笔者信)。惭愧的是,自己至今对西方哲学了无研究。这段经历,使我对李先生一直抱有感恩与敬意,是他给了我许多鼓励。虽然他早已不再研究“钱学”。有关“二钱”的文章也不是自己关注的全部。近些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也是自己没有放下的课题。目前已经整理出一本有关教育的集子,等待出版。傅宏星兄曾非常善意地建议我,跳出“钱学”的圈子,会发现一个更大的学术空间,可能有更大的收获。近年所撰钱文,只是想解开钱氏生平与思想上的一些疑点,以达还原钱锺书本来之目的,并没有给自己设下“圈圈”,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一切顺乎自然。

走出校园后,对于我们这些远离文化中心的人来说,做点研究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巢湖学院中文系主任方习文教授,写过一篇博文,叫《博友钱之俊》。其中,方先生对我身处僻处而能作文,感到惊讶:“我只是奇怪,他的钱锺书研究偏向‘史述’,而他处在一个偏远的乡下,那些原始丰富的史料是怎么收集怎么得到的?”这些年,断断续续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写一些东西,除了自己“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查阅资料,如果没有师友同学的无私帮助很多事也是完成不了的。

在这本小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一路走来的很多师友同学。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所傅宏星兄这几年对我的激励、提携和帮助我铭记于心。现居美国的范旭仑先生通过邮件往来亦多有指导,此次小书出版,先生更是“建言献策”,不吝赐序,深为感动。淮北师范大学纪健生先生、厦门大学出版社王依民先生、苏州市地方志编委会俞菁女士等都曾无私为我提供过资料。安徽师范大学何更生教授、夏家顺老师,淮北师范大学刘彩霞教授,巢湖学院方习文教授,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曾多次给予我关心和鼓励。编辑朋友中,王洪波先生、续小强先生、王朝军先生、梁思慧女士、陈菁霞女士等都曾不嫌烦琐,为我改稿,提供发表机会;王立威女士还曾将期刊网的账号长期供我使用,让我省去诸多麻烦。同学李正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为我提供了大量最新的论文。这本书没有黄曙辉先生也是不可能顺利出版的。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林凡凡女士的细心编校。中学时期的老校长潘恒俊老,一直对我鼓励有加,如今我们已成忘年之友。在此一并深深致谢。

还要特别感谢母校皖西学院诸师友:文化与传媒学院(原中文系)院长马启俊博士,副院长陈尚达教授,图书馆研究员舒和新老师等。马启俊老师是我学术研究上的启蒙老师,在校读书期间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文字学的论文,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陈尚达老师是位年轻而富有思想的教授,近年来和我亦师亦友,对我启发很大。正是在诸师长的鼓励和信任下,2012年5月,我回母校参加了第三期校友论坛,和学弟学妹们重温大学生活,交流读书体验,更加鞭策自己不断地去读书思考。这几年在媒体上几次见到舒和新老师,学校图书馆珍贵古籍善本若没有他可能还会继续淹没下去。他的人生遭际,让我知道,任何人只要肯努力、愿钻研,总有一天会发光的。皖西四年,也是和图书馆在一起的四年,读书、查阅资料、撰写文章,和舒老师一起整理古籍,毕业以后,每每梦及于此,不胜唏嘘。

最后,谢谢一直以来默默支持我的工作,为家庭和孩子辛苦付出的妻子董亚艺,谨以此书献给她。

钱之俊

2013年9月1日于安徽无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钱锺书生平十二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之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04212
开本 32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2013241164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