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设计学+人类学 人类学和设计学的汇聚之路 |
内容 | 编辑推荐 设计学理论研究的先锋之作,对跨学科融合研究的代表作 内容推荐 《设计学+人类学:人类学和设计学的汇聚之路》探讨了设计学和人类学两门学科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商业和组织机构领域的融合,聚焦跨学科领域的设计人类学,分析了促使其诞生的各种力量及条件,介绍了为其发展做出了很好贡献以及可能塑造其未来的人们。作者还谈及了新实践的发明与传播,设计中民族论研究的再语境化以及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论应用的创新。她思考了人类学和“以设计师为主的”实践的相遇会如何影响这两门学科的发展。本书为学生、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帮助他们了解设计人类学这一新兴领域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预测了在各种力量对设计学、人类学产生持续影响的语境下,未来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走向。 目录 引言 混乱,纯粹与危险1 本书内容3 目标人群5 本书结构6 第一章 使陌生的熟悉化,使熟悉的陌生化 一、概述10 二、设计人类学中的人类学根源11 1.追寻线索12 2.我们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遗产20 3.《当代人类学设计》21 第二章 设计的根源 一、概述44 二、人类学的意义与启示45 三、人工科学:理性与设计科学47 1.赫伯特·西蒙49 2.人类学的启示何在?50 3.认识人工制品和系统:内外环境的二分法51 4.专业设计的兴起53 四、人工政治学:设计和设计研究的论文集55 1.揭示政治学的含义:对人工的批判57 2.科学的真理:模糊自然与人工的界限60 五、当代设计批评61 1.社会转型:为其他90%的人设计63 2.人道主义设计是新帝国主义吗?64 3.布兰齐的困境:当代文化中的设计意识66 六、21世纪的设计:一门综合性学科71 1.设计教育宣言71 2.与其设计,而不是为其设计:参与式设计与协同创作73 3.设计领域的民族志74 第三章 实施设计人类学 一、概述84 二、学科演变:适应变化84 1.颠覆性变革需要多元学科合作85 2.设计人类学:“可能的民族志”88 3.事件与情境实践89 4.人类学实践中事件和情境的重要性91 5.框架结构92 三、一套新原则93 四、面向创造未来:文化生产与变革中的情境片段95 1.情境片段1:设计人类学未来会议96 2.情境片段2:BarnRaise活动99 第四章 绘制设计人类学地图 一、概述110 1.设计人类学:学科、学科领域,还是研究策略?111 二、设计人类学事件及其贡献者的社会网络分析116 1.数据描述117 2.社会网络分析118 3.谷歌网站搜索121 三、关于调查结果的讨论123 1.设计人类学的COINs和CoPs125 2.追踪创新的传播129 四、结语135 第五章 后记 一、结语……暂时的142 1.混乱和新兴秩序142 2.它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领域143 3.不要将它与设计民族志混淆143 4.平行轨迹144 5.技术的挑战145 本书人名检索148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设计学+人类学 人类学和设计学的汇聚之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克里斯汀·米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843418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6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60000 |
出版时间 | 2021-09-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9-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B21,Q98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