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戏台/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散文的笔法诠释了中国古代建筑——老戏台的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并配合珍贵的照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既是古建筑艺术鉴赏的普及读本,也是可供收藏的建筑文化遗存图典,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内容推荐

本系列丛书由20多位摄影师,耗时6年多,寻访、拍摄了近4000多幅珍贵的照片,聘请中国建筑史家以散文笔法诠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既是古建筑艺术鉴赏的普及读本,也是可供收藏的建筑文化遗存图典,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软精装16开224页,图文并茂,分:老戏台概说、宫廷老戏台、市井老戏台、寺庙观老戏台、祠堂老戏台、家庭老戏台、会馆老戏台、魂牵梦绕老戏台等。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可以想见,我们祖先为人类社会发展付出的聪明才智。随着人类文明史的推进,这些矗立了千百年的建筑雕塑艺术,有的被破坏,有的正在新形势中改变着功能。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亲历历史的“证言人”。  

本套丛书内容从建筑艺术和建筑史研究方面着手,用通俗的语言,溶知识性与趣味性于其间,4000多幅彩色图片,近80万字的内容。充分满足读者的视觉享受和阅读享受。此套书是目前唯一全面、系统、分类介绍古代建筑艺术的大型图文丛书。

目录

壹 老戏台概说

贰 宫廷老戏台

叁 市井老戏台

肆 寺庙道观老戏台

伍 祠堂老戏台

陆 家庭老戏台

柒 会馆老戏台

捌 魂牵梦绕老戏台

附录 戏台建筑 名词解释

中国老戏台之最

试读章节

记忆当中的家乡还足那种灰色砖瓦、石阶小路、窄巷人家的江南的一座小城。那时我六七岁吧却已算是个老戏迷了。

在离家不远的一条窄巷里,有一座简陋的老戏院。戏院虽小,却算得上那个宁静的小城比较繁华的地方,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好几场戏或杂耍、相声等。南方人、尤其是旧时的南方人生活非常悠闲很懂享受。有时爷爷下午带着我,嘴里衔着个烟斗,穿着灰色的长袍马褂手上带把黑色的纸扇,先去澡堂子和一帮老明友泡澡,泡个红光满面。洗罢出来,就休息一两个钟头,或是修胡子、刮脸,或请当地有名的“三把刀”之一的修脚师捏捏脚、修修指甲,或是痛痛快快地杀它一两盘棋,然后几个老头儿便一起悠闲自得地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慢慢悠悠踱到戏院,等待一场精彩地道的京戏或地方戏。

那个老戏院的戏台子是比较简陋的。木制的地板,还有大红绸子做的幕布,边框和天花顶上有着旧时的雕镂花纹,但已经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显得有些斑驳了。

每次到达戏院的时候戏都还没正式开演,爷爷总是摇头晃脑,跷个二郎腿,闭目养神,挥着折扇哼上两句,我就安安稳稳地坐在他旁边等待开演。没事可做,我就喜欢盯着那大红幕布出神,心里想着这幕布后面今儿又将上演什么样的好戏。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关于小时候在乡问看戏情景的回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候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地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社戏》)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他有关看戏的情景都淡了,惟独那模糊在远处月夜中的戏台,却如剪影般留在了主人公的记忆中。

悠悠华夏五千年,且不谈古老的长江黄河孕育的千古文明一“像梦一样的美丽”的东方丝国,讲求神韵的书法艺术,东方特有的家族等级制度,精气、阴阳、五行等观念合而为一形成的神奇的华夏中医体系……单就中国戏曲和它的载体古戏台这一项,便足以让人研究一辈子。

鲁迅先生的《社戏》中的这段文字,说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临河戏台。它根据江南水乡河港交错、水面宽阔的地形特点,跨河或临河而建,看戏的人则摇着乌篷船,停泊在戏台下,边看戏边吃糕饼、水果、瓜子。台有固定的,也有随搭随建的。至今江南水乡仍保留有这种临河戏台。

鲁迅看戏的赵庄离他外祖母家平桥村五里远,是一个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请不起戏班,每年总付给赵庄一些饯,算是合请的。至于为什么要演戏,鲁迅先牛说:“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社”,原指土地神、土地庙,后来用做一种行政区域的称呼,方圆6里25家聚集为一社,也称“里”。社戏就是里社中所演的“年规戏”,名义上是敬冲的,实际上就是乡民的大众娱乐。

像这样在公共戏台演戏的情形在中国城乡是随处可见的人文景观。乡村神庙祠堂、桥堍稻场都可以是作乐的场所。届时,戏台上鼓乐喧天、笙管齐奏,戏台下济济一堂,人头攒动。这种热闹的场景,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其《剑南诗稿》中曾有生动的描绘:“空巷观竞渡,倒社观戏场”,“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先生醉后骑黄犊,北陌东阡看戏场”。

《社戏》中所描写的临河戏台只是乡村中具有江南水乡地方特色的一种。在中国广大的乡间,最多的是祭神祀祖的神庙戏台。在中国戏台中,神庙戏台是来源最古、出现最早的戏台。

人类,本是世间万物中的一个种类而已。经过风雨雷电等险恶环境的磨砺,受到野兽怪物的惊吓,从那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一直战战兢兢地走到现代文明。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极易遭受天灾人祸的打击,面对各种各样的疾苦、灾难、时疫和死亡,一路走过来,人们更是小心呵护每一步得之不易的文明成果。于是,他们开办祭典,营造严谨、深沉、威严肃穆的祭祀场面,在天人感应、神灵崇拜的氛围中献演歌舞、奉上供品、顶礼膜拜,以求“娱神”,感谢神灵的保佑,也祈望神灵的庇护。

神庙里每年都举行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二月初二“春社”与秋成之后的“秋社”祀土地神,这就是所谓的“春祈秋报”四月初八与十月初一祀牛王庙,保佑牛马安康;还有正月元宵“天官赐福”;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过生日、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四月初八佛诞日;六月初六是农家祈福日,要祈谷神,谓之六六福;七月十五中元节,要设盂兰盆会、建孤魂道场,焚钱山,祭军阵亡殁;十月十五下元节,为道教水官解厄诞日,是日要举行祭祀赛神活动;十月二十四祭灶神。这一组祭祀神祗的日程表,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人民大众艰辛的生活图景。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娱神”,人们举行各种各样重大的祭祀活动,大大小小的神庙戏台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个寄托着人们对神的无限敬畏和载着民生希望的神圣之地。神庙戏台原来的目的是为了“酬神”。每当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时,各地人们纷纷赶来敬香,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游乐活动,供人们参加,这就是中国乡间每到逢年过节的时日非常流行的“庙会”。庙会总是声势浩大,场面热闹。庙会时,在大大小小的庙会戏台上也上演会戏。可见,神庙戏台是“酬神”的地方,也是人们“自娱”的地方。

老百姓总是不容易的。得罪了“神”,要倒霉,天灾人祸,想躲也躲不开。得罪了皇帝也不行。皇帝是“天子”,“天子”的级别该是和“神”差不多的。“天子”高兴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好日子过。宫廷老戏台就是供“天子”享乐听戏的地方。

P1-7

序言

           千年不泯说古风

将牌坊、戏楼、祠堂、书院、门楼、会馆、宅第、楼阁等遗存以“古风”命名是有意思的。冠以“老”字,更见珍贵,在文化价值上给以定位。这是一批看得见的传统,用手都可以摸到,可以被考古家琢磨来琢磨去,然后用到自己文章里,新观点会一个接一个地出来。它们像古字画一样珍贵,比墨香更诱人的是立体的光彩,年代越久,光彩越夺目。吸引得旅游者往往从另一个半球跑来观瞻,惊叹于构思的奇特和手艺的精美。

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财产,而且是一份不断升值的财产。在有些国家,差不多要用玻璃罩上了。我们凝视着这批遗存时,不由自主地会想起祖先讲过的许多道理,细细品味他们的天文观、伦理观、道德观、艺术观等等,对传统便有了肃然起敬的感觉。在中国古代,文化理想和审美隋调竞能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我们的祖先是如此地精致,房梁上的砖头都能雕出神话故事,对细节的考究令人咋舌。老宅邸中连猫的出入都有专门的通道,科学中不失美观。下水道可以设计成龙吐水的方式,实用之外能让你静静地欣赏。后工业社会让我们身体舒适,在视觉享受上却顾不上精雕细琢,让我们视力所及不是直线便是曲线。把一个塑料碗放在青铜酒器的面前,你得忍受工业社会的肤浅。

祖先连同他们的时代一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代进步不等于艺术进步。艺术,只有状态和样式的差别,而无进步和落后之分。任何时代都有别的时代无法替代的艺术高峰。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也使得东方艺术高度成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奇迹。

可惜,我们祖先的建筑多为木结构体系,远不如石质结构容易保存,不像两方还留下了罗马时代的殿宇。所以,仅存的遗产怎么爱护都不为过。我们出版这套书便是为这批珍贵的遗物立此存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有机会都去看一看。至少,能放在案头几前卧游欣赏。

癸未正月 于京华师心居

后记

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散落在祖国城乡各地的无价珍宝。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减少、湮没,我们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诀别感”、“紧迫感”(冯骥才先生在《旧城遗韵》一书中语)。当年梁思成先生曾为挽救古城垣而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而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出版上做一点“抢救”工作。

平心而论,几十年来,我们的建筑史家,出版家,在编辑出版有关宫殿、寺庙、园林,以及民居建筑等书籍方面做了不少令人敬佩的工作,不过,对一些“民间”的“公共建筑”,还无暇顾及。例如,散落于广大城乡而极富文化内涵的牌坊、传承戏剧艺术的驿站一古戏台、集中呈现历代各地建筑艺术精华的古老门楼、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古阁名楼、体现封建社会森严宗法制度的祠堂、新兴商贾士绅精心建造的宏大会馆,等等,据知至今未能深入发掘集中编辑出版过图书。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把上述这些古建筑现存的形态留在书里,展示给世人,我们策划、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身处喧嚣都市,但打开这书,会感受到一股千年未泯的纯朴古风,所以我们定这套书名为《古风》。

今天,关心古代建筑珍贵遗产的人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界、史学界,众多文学、美术、摄影、民俗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影视界、文艺界、旅游业人士,也都日益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这套丛书,我们决定不要过深地陷入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而是更多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艺术赏析角度切入,注重它的通俗性、可读性。同时,我们也力图脱离老面孔建筑画册的窠臼,创新体例,走图文互动的路子,请建筑史专家、建筑文化研究人士以散文笔法来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民间建筑文化。同时书中附有建筑图例、名词解释、“全国之最”一览表等,使本书的信启、量、附加值有所提升。

为了出版好这套书,我们请东南大学建筑史方面的专家查找大量资料拟出了庞大的图片提纲。我们组织了20多位富有敬业精神的摄影师进行为时近两年的寻访拍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汇集图片近万张,我们在丛书中精选编用了3000多张。我们还请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建工学院的8位建筑史家、建筑美学教授承担文字撰写,并由对保护古建筑遗存富有使命感的冯骥才先生担任主编。我们调集力量设立专门工作室进行了浩繁的后期工作,从200O年策划起,迄于今日,可谓砥砺4年,终于成书。这期间,经历了景点众多、史载不详、地区偏远、拍摄艰苦、图文编辑工作量浩大等种种困难。例如,我们寻访到许多戏台、祠堂、会馆,虽然非常古老,装修亦精美,但因后世曾屡屡改怍它用,现己衰朽颓圮无人过问,访问当地村民,都不得要领,考察费尽周折;再如有些不开放的古建筑,光线黑暗,禁绝电源,灯具禁用,结果只能靠手电简照明拍摄……不一而足。

在此书的寻访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全国各地尚未开发、研究、保护的民间古建筑数量之多,令我们既震撼、惊喜又充满忧患,我们所拍的少数古建筑,墙上已经用白灰水写上了大大的“拆”字……于是,我们将《古风》的出版视作“与时间赛跑”。也许,这就是一些古风遗存的最后留影了。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要衷心感谢曾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无私帮助的众多友人,如杨永生先生、王明贤先生、郑光复先生、胡石先生、晏炳森先生等,也感谢为此书的编写、拍摄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建筑史家们和摄影家们,谢谢大家的合作。

《古风》编委会

2003年3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戏台/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兆兴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2029214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3-12-01
首版时间 2003-12-01
印刷时间 200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