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1980/60后学人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1980》,一部穿梭时光的文学之旅,一次心灵的觉醒和探索。一段历史的回响,回荡着80年代的朝气与探索。一份记忆的邀约,引领我们重温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梦想。一章思想的独白,记录着知识浪潮中的困惑与顿悟。翻开《我的1980》,您将遇见:校园里的先生们,几代同堂,智慧的光芒照亮求知的渴望。初为人师的体验,乡村的鲁迅,讲述着教与学的温馨故事。学人随笔的风采,启蒙的记忆,展现着思想与情感的深度对话。《我的1980》,不仅是作者的私人记忆,它是我们共同的寻路记,是一代人的青春印记,是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回声。
内容推荐
重温1980年代。在蒙学、求学、游学和学人的故事中,感受历史的脉动与社会的变迁。这不仅是一段段个人成长的轨迹,更是时代记忆的珍贵镌刻。 本书是李怡教授的散文随笔集,是“60后学人随笔”丛书的一本,是一部反映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变迁与个人成长的散文集。本书分为“1980年代的师大校园”“蒙学记”“教学记”“学人记”等主题,讲述人生故事。书中不仅透视了历史的演变,也记录了个人思想与情感的历程,为那个时代和生命的成长留下了值得玩味的记忆。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读者能够感受到80年代中国社会的脉动,以及那一代人对知识、文化和理想的追求。这部作品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历史记忆,也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共同记忆。
目录
目录

序一我们共同的寻路记 /阿来
序二走出象牙塔的历史抒情 /丁帆

1980年代师大校园里的先生们
几代先生同堂的1980
昂首穿行在校园的老师们
导师王富仁
双子座蓝棣之
学生活动中的老师
那时的班主任和校长
生气勃勃的研究生老师群
我们都是“研究生”
师大的真性情

蒙 学 记
文学如水
我在露天看电影
读图的记忆
声音的启蒙
我的科幻我的梦

初为人师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我的第一批弟子
乡村的鲁迅

学人随笔
王得后:“立人”的脉络
张恩和:永远属于师大校园
王富仁:启蒙的记忆
钱理群:“活中国”的姿态
刘纳: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
吴福辉:学者的趣味和气质
陈平原:学术逻辑中的情感关怀
杨义:“大文学”史观的重启和实践
冯铁:遥远的怀念

为我们自己的人生作传——代后记
书评(媒体评论)
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光
——读李怡随笔集《我的1980》
书评作者:罗伟章,作家,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


说到李怡,总给我年高德勋的印象。德勋不论,年龄上,他其实只比我稍长,且红头花色,显得非常年轻,让我先入为主地产生那种印象,全是因为他作为学者,成就斐然。
这部“学人随笔”集《我的1980》,让我窥探到了他的心路,识别出了李怡何以成为李怡。该书分4个单元:回忆先生、蒙学记事、初为人师、学人随笔。4个单元贯穿着一个隐晦而敞亮的主题:立人。
要立人,先得从“人”的意义上去立论。因此,首当其冲的,是关乎个体生命,是个体生命的觉醒和成长:一扇一扇地,把门窗打开,瞭望旷野;然后,跨过门槛,走向旷野;再后,融入大地,成为旷野。至此,个体生命就与宏大叙事实现水与水的奔赴,“立人”便不仅成为可能,还成为必然。
李怡身上有一种痴迷,从孩提时代对小人书的迷恋,到高校时代对大问题的执着,都注定了他将在优秀和平庸之间,立下界碑。痴迷之外,是自觉。我们常讲,人生面临诸多选择,而实际上,知道选择可说微乎其微,多数人是被推着走,叫“顺其自然”,尽管谁也说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然”。能选择已然可贵,能超越实用主义,自觉选择,则是志向宣言,是受到理想之光的眷顾。李怡在书中,清晰地描述了他被照亮并做出决定的那一刻。
自觉之外,是坚守。坚守这个词我向来慎用,许多时候,它并非一个好词,你坚守的可能没有价值,即使有,你可能没能从中获得自我生命的大欢喜、大自在。到时候,就算取得了一些成绩,或许只是技能性的,与生命本体无关,更与“立人”无关。
但李怡的坚守另当别论,在他那里,选择和坚守,都是为了展开自我,塑造自我,完成自我,将学术和生命打通,铸就创造品格。达成这一目标的利器,是且行且喜、久久为功的精神探索。坚守之外,是清醒。李怡是骄傲的,他有骄傲的本钱,念本科时就有论文在名刊发表,且策划了众多文学活动。但他把骄傲克制着,压抑着,消解着,他知道,未知的领域是如此广大,遗憾和缺失又是如此繁多。
这层层递进,说的都是“立人”。书中多次谈及鲁迅,鲁迅的“立人”之功,被李怡的导师发掘,也被李怡深深认同和接纳,并成为他的学术信仰。而信仰的生发地,依然要回到生命本身。基于这样的本体论认识,使李怡在源头,也在潮头。
学人分为两种,一是照着讲,一是接着讲。两种学人都值得尊敬。没有照着讲,我们将被笼罩;没有接着讲,我们将被禁锢。李怡的自觉与清醒,使他成为一个既能照着讲又能接着讲的人。他的很多学术观念,都有深厚的根基,又有阔壮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喷涌着生长的能量。
我很庆幸的是,书中的一篇,刚在《四川文学》发表,写他初为人师的经历。但这部书最让我沉醉和动容的部分,也是本书的主要部分,是他状写的1980年代北师大的先生们,那种宏深包含,那种平民本色,那种师生同体,那种宽博情怀,那种立人心志……无不让人景仰。
他笔下的先生,在学术成就和精神人格之间,先确立后者。事实上,也只有对后者的确立,才能保证前者的有效性。学术不是抽象演绎,学术肩负着启蒙的使命。“启蒙”之议一度被严厉批评,认为是“自我典范”的单向指证,暗含着知识分子的话语霸权。
这样说当然有一定道理,中国近代以来的启蒙实践,都有知识权利凌驾个人权利的倾向,说话人与听话人不沟通、不平等,因而不能互为主体——说话人是主体,是我说,你听,因而很可能陷入这样一种悖论:本是为了唤醒个人,却使之更深地迷失了自己。
可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抹杀了启蒙闪电般撕开黑暗的战绩。而且,当我们把启蒙定义为“对自我生命的唤醒”“对固有存在方式的反思和审视”,就引入了另一种境界。所谓固有,不仅指外在于自我的对象,还包括自我本身:跟自己对话,作自我反省,充盈自我灵魂,彪炳自我尊严,彰显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超越,让自己成为这人世间的增光者。
背后的支撑,正是内视性的精神探索和精神人格。缺失这两样,学术也好,创作也好,都将走向匮乏。鉴于此,李怡才认为,在精神风貌面前,连“才华”这个词也显得庸俗。
这当中,李怡是见证者,也是介入者,他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教化并最终让他成为那些先生中的一员。
读罢这部书,我也禁不住有了一番自我反省。我也是那前后进入大学,我念的重师大尽管不能与李怡念的北师大同日而语,但回想自身,当年何为?因为压力的陡然卸去,首先苏醒的是身体,当身体从头到脚醒过来,就毕业了。若叫我去写《我的1980》,又能写些什么呢?幸好是李怡写,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光,也能深切地去感悟和体察那束光对我们当今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1980/60后学人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138294
开本 其他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89000
出版时间 2024-10-09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4-07-25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