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版的春天(散文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6年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江西省文联职员范晓波的一本散文集。

范晓波重视对散文文体的探索和革新,同时坚守传统散文中宝贵的精神内涵。他对色彩、旋律颇敏感,语言有质感,少套话,有自己新鲜的表达方式。

范晓波忠实地抒写了他自己的青春史、心灵史,也典型地反映了70年代后诞生的那代知识青年内心的阳光和暗斑、成长和波动。他的散文表达出一种清新、繁复、陌生而又饱含心理内涵的声音,提供出别一种记忆空间和切入角度,具有创一新性和诗性品格。

内容推荐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策划,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程序编选的青年作家作品集。本丛书意在扶植文学新人,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创作成绩和潜力,尚未出版过文学专集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均可列入备选范围。本丛书已出版8卷,1994、1995、1996、1997一1998、1999—2000、2002、2004年卷、2005年卷已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本卷为2006年卷。

目录

总序:为你出版“第一本书”

序:散文界升起了一颗新星

第一辑:正版的春天

正版的春天

县城附近的春天

没有情歌的村庄

母亲的村庄

瓦片下的家

失火的村庄

在祥环的秋日下午

向上生长的糖

头脑里的现实

春天的油画家

故乡树叶翻动

第二辑:城市在夜晚的履历

吃水很深的城

在县城后面的山上

城市在夜晚的履历

初 伏

白昼的睡眠

轧花厂的夏天

县城小学飘来的歌

解放街的天

暗恋景德镇

深圳之夜和潘村之夜

向城市道歉

去看公墓

火车驶过头顶

呼 吸

一个人的夜晚

鄱阳湖潜艇作战

山地车骑士

第三辑:远方以远

像石头一样飞

天上的门

远方以远

夜晚的路

鸟们从头顶飞过

广州以南

在异乡,活在家乡

亲爱的阳台

荒凉铁道

皖南以南

野风景

漂泊者在岸上

第四辑:用心脏生活

木村的月光

向日葵下的爱人和女儿

在星空下交谈

悲伤的小号

吉他的背影

有吉他的傍晚

运送灵魂的那支乐曲

空中的山楂林

沿着民歌往回走

那些花儿:费翔、齐秦和张楚

一张白布的奴仆

用心脏生活

自己的酒吧

试读章节

向上生长的糖

如果饿是60年代出生的孩子童年的关键词,我们这拨孩子的关键词则是糖,和我同龄的1970年出生的女作家棉棉赖以成名的长篇小说名字就叫《糖》。我没读过这本书,不知它和糖到底有多大关系。但我能感受到糖这个词对棉棉的诱惑,这是现在的小孩难以想象的。

在比我们大一轮的孩子从饿的阴影里挣扎出来后,糖开始在我们的仰望中闪烁其词。它们隐身在大人神秘的口袋、上了锁的抽屉的一角,因珍藏过久而变得潮湿黏滑,只在喜庆和大人出差归来时偶露峥嵘。那时糖的品种也少得可怜,除了水果糖和花生糖。就只有驱蛔虫用的宝塔糖(不过称它为药也许更准确),剩下的是民间流行的冰糖、麦芽糖。产妇才能吃到的红砂糖。它们和我们的嘴巴总是隔着一行口水的距离。

我总是盼着跟大人去年轻阿姨的单人宿舍作客,因为她们最擅长的游戏便是从抽屉里的花手帕里变出两三颗水果糖,在到达我的嘴巴之前要在她的手掌里暂停片刻,直到我犹豫着喊出阿姨好。对糖的观察使我记住了轻握着它的手掌:光泽丰润并布满好看的红晕。这个印象影响到了许多年后我对女性的选择:挑着麦芽糖换牙膏皮的小贩是我们又盼望又痛恨的人,他们用小锤敲打割刀的脆响魔法一般收走了我家里的旧雨靴、破脸盆和尚未挤尽的牙膏,而他们用吓唬蚊子般的力气敲割下的一丁点儿糖块似乎比黄金还贵,它非但没有缓解我对糖的饥饿感,反倒把饥饿养得又肥又壮。外婆是世上最疼我的人,这是在她将一块藏在餐橱里的冰糖偷偷塞到我嘴里时形成的判断。比我大五岁的表姐迄今仍对一个黑镜头耿耿于怀:我像海狮顶球一样含着一块快要超出口腔容量的冰糖从厨房表情诡秘地出来,又想留意地面又怕融化的糖汁从嘴角溢出,模样因此滑稽至极。

更多的时候,我们连糖的影子也看不到,不知道当时全国糖的产量有多少,反正我们获得糖不比现在有些人获得白粉容易多少,而上瘾的程度也许是接近的。由于有几年在乡下生活的经历。我有机会沿着植物的根茎寻找到糖的源头。

偷瓜、偷桃、偷枣、偷甘蔗一度成了儿童文学的流行元素。在我外婆的老家,还有两种能提供糖的植物。我对田埂的亲切感也许就源自一个暖洋洋的记忆:我们趴在秋日(也许是冬天)铺满柔草的田埂上,像排雷兵那样匍匐前进,寻找一种根部小拇指大小、状如萝卜的植物(没有人知道它的学名)。它们有绿条纹的叶片摇曳在地表的微风中,我们即使隔着一米也能一眼把它们从别的植物中区分出来。然后掏出削笔刀小心地挖出根部,皮是黑褐色的,肉却饱满白嫩,咬起来又甜又脆。这是躲在地底的糖。天空中的糖也逃不过我们的舌头,它悬挂在冬日枞树细如针丝的发梢,状如露珠,色如松脂,不知道是枞枝的分泌物,还是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粪便,扯下来放到唇边一抹,比糖还甜,只是有些枞枝的青涩味,麻舌头。

十岁左右时,我开始自己种植糖。一开始是西瓜,但瓜秧不容易伺候,由于裸露在平地上,还常被人连根拔掉。后来又改种桃,春季的雨天到人家桃树下的腐土中去找发了芽的桃核,呵护备至地移植到自家屋后,每天浇水,却不怎么见长。后来有人告诉我,要想吃到这棵树上长出的桃,你起码得熬到小学毕业了。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终于找到了快速到达糖的路径——芦秫。芦秫可能是高粱在江南的变种,形似甘蔗,食秆不食穗,含糖量比甘蔗略低,成长快,易于种植,一般种在菜园里作甘蔗的替代品,穗还可以扎成扫把。当时我跟我妈住在一所农村中学里。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一株芦秫苗,我把它栽在了学校南边的水塘边,准确地说,是栽在离水面不到20厘米的塘坝上。我这样做是有科学的考虑的:一是浇水方便;二是塘坝比较陡,又是松软的黄泥质地,不会有人冒着落水的危险来破坏我这项秘密且甜蜜的事业。我的日子从那天开始有了奔头,从一茎小苗出发,从春天出发,向秋天和糖奔去。我每天要去塘边三次,斜着身子下到水边,用合拢的手掌作瓢为芦秫浇水。时间一长,塘坝上留下了一串歪斜的脚窝,像少林武僧在练功房和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留下的一样。

我的芦秫在5月的清风里迎风生长,叶片嫩绿肥大而轻盈,在阳光下焕发着所有新生事物特有的光彩。在它长到和我齐腰高时,它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生活。我忽然有些无法面对它就要长成的局面——我真舍得把它吃掉吗?几个月的期待使期待比结果显得更重要了,我不知道如果不给它浇水了我今后还能干什么:我更担心的是别人发现我的秘密窃取丰收果实——它已经长大成漂亮姑娘了,想藏都藏不住。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塘边,浇水,或坐在塘对面看它在阳光下舞蹈。有时晚上也要过来看看,看不清没关系,我能闻到它有别于杂草的清新气息,这种气息能让我在一个个初夏的夜晚无比沉醉。

最后一次给芦秫浇水是一个星期天。我像往常一样斜身下到水边,右脚往下探,左脚蹲在上边稳定重心。塘坝的斜坡有一米多长,由于前一天下过雨,我过去踩‘出的那些脚窝变得很滑,当我俯身下去捧水时,右脚滑出了脚窝,而水边的松土根本承受不起我的体重,我猛然失去了重心。大脑空白了一秒钟后,我看到了头顶的一个漩涡,水涡的上方是蔚蓝的天,它旋转着急速地飞升而去。那时我不会水,只是本能地划动着双臂以延缓下沉的速度。我的双臂给救我的人赢得了时间,她们是几个在对面洗衣服的女中学生。对此件事的记忆到我妈出现为止,她又庆幸又气愤的样子使我的身子比刚从水里捞上来时抖得还厉害。此后的事我记不清了,反正我没吃到那根凝聚了我无数心血的芦秫。这是我和自己种的糖距离最近的一次,也是迄今和死亡距离最近的一次。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在这个过程中,糖也一天天多了起来:奶糖、巧克力和各种更好吃的糖都出现了,品种比我们的想象力还丰富。倒是用麦芽糖骗小孩的小贩很少见了,芦秫更是从我故乡的土地上绝迹了——它作为糖的载体的作用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微不足道了。渐渐衰退的,还有我们对糖不屈不挠的欲望,相反,我们对糖尿病之类和糖有关的名词充满了恐惧。

现在的小孩童年的关键词肯定不是糖了。那么是肯德基?电玩?我说不出来。因为我的童年在零食和玩具匮乏的70年代,我只是一个在对糖的仰望中艰难长大的孩子。

2002年8月8日

P35-38

序言

散文界升起了一颗新星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散文文体的革命、散文文体的改革开放,明显滞后于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等其他文艺形式。但从1985年起,散文不再仅仅是反思伤痕、回忆痛苦、歌唱时代,有了变异的萌芽,即出现了新的、个性化的艺术散文。解放后散文中长期被蒙蔽、被深藏的“我”,鲜明地突现出来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的风格、新的视角、新的语言、新的题材、新的写法。散文从传统走向开放。新散文家们注重日常事件的描绘,注重过程、细节和独特的感受,重视内心体验的倾诉,关注包含于庸常生活中的美和趣味的发现。关注遣词造句的革新,努力开掘词语深层的奥义。他们尝试着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融化为作者的个体经验,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转化成自己的心灵世界,把形象语言、抽象语言、声像语言熔铸成表达主观的感性语言。他们求异、求变的意识和实践,进入新世纪即近几年以来,更加彰显和活跃,这是当前散文界出现的一种新景观。

在这种散文创作状态的大背景下,将要出版的范晓波的散文集《正版的春天》,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语言上、感受上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他重视对散文文体的探索和革新,同时坚守传统散文中宝贵的精神内涵。对音乐和绘画的热爱,使他怀有节奏和色彩的敏感,并培养了很好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他的语言既有质感,又有密度,叙事和表达方式新颖。如果把本集中的关键词春天、村庄、县城、童年、性爱、死亡、吉他、绘画、孤独、梦想、游走、远方、风景、亲情等连缀在一起,你就会发现作者忠实地抒写了他自己的青春史、心灵史,也典型地反映了70年代后诞生的那代知识青年内心的阳光和暗斑、成长和波动。正如评论家雷达在复审书稿时指出的那样:“范晓波的散文,表达出一种清新、繁复、陌生而又饱含心理内涵的声音,提供出别一种记忆空间和切入角度,包括用词、句式、叙述方式,都有别于惯见散文的常规写法。范的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创新性和诗性品格。它的创新价值,不仅表现为文体。更多表现为陌生化的审美选择。”

在今年终审过程中,《正版的春天》受到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十九位编委的一致赞赏,并获得全票通过。这是晓波的殊荣。

范晓波的散文,近几年几乎发遍了中国当代的主要散文刊物,其中多篇被选入年度精品集、编入课外阅读教材,并荣获“冰心散文奖”。因此我们称他是散文界升起的一颗新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说法。

现今翻开林林总总的报刊,我们常看到一些呆滞、臃肿、冗长的散文充斥版面,这和那些作者不善提炼、构思有关,和他们不懂得散文也要像绘画那样处理好留白有关,也和他们所使用的词语的陈旧、语义的肤浅有关;因为他们未能精心开掘和创新,也就造成了词语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造成了读者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但晓波的散文作品,多数是精短的千字文,他的语言常使我们耳目一新。例如说“把饥饿养胖养壮”、芦秫是“向上生长的糖”、春天使泥土“腆起肚子怀孕”、“行走在长满蛙声的冷水田”……读他的作品。常感到他语言的新奇和活用,且发现他的语言天然地与内心想表达的东西紧密契合。晓波表达的自由和新鲜,源于他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也由于他内心的丰盈和激情。

我尤其欣赏晓波把生活与写作一致、同步起来。“生活是写作的热身,写作是生活的沉淀和延伸。”他坚持先把自己当作一个有魅力、健俊的男人来建设,然后才是作家。对于他,写作不仅仅是在稿纸上,同时首先要体现在生活之中。虚构是他最不能容忍的散文写作手段。他认为:散文是个以“我”为人称的文体。这个“我”不能是虚构的,以真实的“我”作为文本支点,才是散文这种文体得以单门独户地存在的理由。现在有很多人包括著名小说家认为,散文完全可以虚构。晓波则认定,虚构是对散文写作本质难度的逃避,它逃避了结构和素材积累上的困难,也逾越了散文和小说创作之间本应有的界限。

晓波在写作中体验到了用文字的审美功能对生活进行二度亲历的愉悦;同时,真实的生活受制于以备言说的潜意识后也得到了美学意义的匡正和重塑。他甚至认为散文家的成功,只有一半来自操持语言的本领,还要靠隐私范畴内的种种修炼来获取另一半的光荣。这正如评论家南帆所说:散文是文,也同时是人,用“文如其人”来形容散文,是最合适不过的词语。

巴金在总结自己散文创作的经验时曾谈到:“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散文中缺少了真实的我,或虚构一个我,那就缺少了真实的灵魂,那么它那种撼动人心灵的艺术力量安在?

汪曾祺生前曾告诉我:散文写作是需要阅历的。从目前看,阅历的不足,局限了晓波作品走向开阔。综观全书,有些篇章在感觉、情绪、意境上隐约透出相似的、重复的东西。这是应该努力去避免的。正如晓波笔下向上生长的芦秫那样,他的散文也需要不断向上生长,长向厚重和大气。迈向丰博和深邃——这,就是我对这位年轻散文家的殷切期望。

2006年5月4日于北京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版的春天(散文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6年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晓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9605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