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老子讲生命智慧(一位中医专家眼中的道德经第2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子以道为宇宙与生命的本源,为人类的精神追求设立了终极的目标,因而创立了生命由后天复返先天的心法,并正说反说其中的道理、原则、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本书从传统生命学角度出发,重在阐述老子的宇宙观与生命观。

本次再版,将《老子传统生命学解析》更名为《听老子讲生命智慧——一位中医专家眼中的道德经》。

内容推荐

本书为《老子传统生命学解析》的第二版,按老子原文的内容分为81章,每章按其主旨贯以标题。主要包括[原文]、[译文]和[感悟]三个部分,其中[感悟]部分是主体内容。本书从传统生命学角度出发,重在阐述老子的宇宙观与生命观。老子以道为宇宙与生命的本源,为人类的精神追求设立了终极的目标,因而创立了生命由后天复返先天的心法,并正说反说其中的道理、原则、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运用传统道学、佛学、中医学、儒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等有关方面知识,力求用现代语言和逻辑思维来分析、解读老子。

目录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老子论道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体道实践的总则

第三章 体道实践中易犯的通病

第四章 道的作用

第五章 静以复道

第六章 入静的用意原则

第七章 化私祛欲的道理

第八章 学习水之善性

第九章 体道之初的注意事项

第十章 体道者入门后的用意原则

第十一章 身心有无的利用关系

第十二章 欲望的危害

第十三章 活子时与忘形

第十四章 道之情状

第十五章 入道较深者的精神状态

第十六章 生命反本还原的过程

第十七章 身心间的协调关系

第十八章 世间法兴起的因由

第十九章 生命复返的要素

第二十章 追求生命的本真

第二十一章 体验道之情状

第二十二章 体道实践中屈曲随顺的心理调节过程

第二十三章 由飘风、暴雨而论道

第二十四章 “守一”的体道原则

第二十五章 心王与大道

第二十六章 心君不可失位

第二十七章 大仁大爱之心

第二十八章 体道实践中各阶段的实践原则

第二十九章 不以意念强行治身的道理

第三十章  以真气治疗疾病时疗效程度的把握

第三十一章 以真气治疗疾病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治疗后的用意原则

第三十二章 元气与机体组织的自然亲和关系

第三十三章 明道与味道之辨析

第三十四章 圣人所以能够成大的原因

第三十五章 得道者的自由

第三十六章 辨证的修行之道

第三十七章 真气生发时如何对待所兴起的欲望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思想境界的层次差别

第三十九章 得一与太过

第四十章 三士的差别

第四十一章 生命的逆向回归

第四十二章 万物的生成模式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身体与“道”及真气间的主次关系

第四十五章 体道者的大成境界

第四十六章 体道者如何对待性欲

第四十七章 体道者的神通异能

第四十八章 “世出世间”学问的差别

第四十九章 体道者应持的愿心

第五十章 人生寿命长短者的禀赋与“善执生者”生命情状的比较

第五十一章 “道”与“德”和元气与元神以及形体的关系

第五十二章 “理”与“事”二者的关系

第五十三章 坦途与歪路

第五十四章 愿行的建立与教化的实施

第五十五章 生命反本还原的赤子之态

第五十六章 得道者的六大戒条

第五十七章 平正的中道治身思想

第五十八章 虚静与思辩意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

第五十九章 无差别意识的治身思想.

第六十章 体道者要谨防“走火入魔”

第六十一章 神守于下的体道原则

第六十二章 自觉与觉他

第六十三章 由易入难的体道原则

第六十四章 “小药”初临时是最易出错的时节

第六十五章 “愚民”的治身方略

第六十六章 海纳百川与修身体道

第六十七章 境界上应持的原则与生活态度

第六十八章 诚信与专一及无积之三要素

第六十九章 慈悲与无差别及无私之三宝

第七十章 善者的内涵

第七十一章 以真气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七十二章 形而上道的知行难易

第七十三章 如何对待知之与不知

第七十四章 “官”逼“民”反的道理

第七十五章 两种不同治身方略的选择与对比

第七十六章 元气为“兵”的运用得失

第七十七章 后天意识的泛滥是障道之因

第七十八章 柔弱中的生机

第七十九章 由“张弓”而视自然与人为之差别

第八十章 水滴石穿之理

第八十一章 无偏的中道之法

附录 《老子》帛书本

试读章节

本章老子提出了“宇宙本体论”和两种修身体道的调心方法,同时指出了这两种调心法的重要性,是全篇的总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所言的“道”,究何所指,须予辨明。上古之人思想单纯,私心杂念少,善于养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说明上古之人与“道”相近,所行谓之“常道”,其状谓之“常名”,其结果是使人健康长寿。但这种通过养神或调形使人心归质朴,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和方法,并非老子所言之“道”。老子恐时人及后世养生者错误领会其“道”,故章首即以“非常道”、“非常名”辩之。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论可见,老子所言之“道”,实指宇宙的本体、生命的本源。

老子在本章以“无名”和“有名”概括性地提出了“道”的体和用。就“道”的本质而言,阐述了“道”既非物质、又非精神,但又具有物质的实在性与精神虚无性的双重特点,可谓“心物一元”。根据“道”的体用原则,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其所论之“道”有多处发挥,如第四章:“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十四章:“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相;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可见,“道”既非绝对的空无,如说有又说似一物即不中。唯体道者在静定实践中,意识处于虚无清静状态,忘情忘物,无我无他,与“道”同体,恍恍惚惚之中,谓之见“道”。

本章老子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宇宙本体论”,言其“道”是宇宙之源,众生之所由出。从老子对“道”的具体描述中可见,“道”无形无象,湛然若存,非有非无,莫可名之,故称“无名”。无名之“道”与佛学中的“法界”、“真如”、“涅磐”.等对于宇宙本体的认识相一致,是说现象的物理世界不具备独立的自性,亦即物质问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说水和铁,水是流动的液体,铁是坚硬的固体,两者在现象之间具有明显差别。从构成的元素看,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其分子,而铁是由氧原子和铁原子构成其分子,两者的构成元素有同有异。从化学的角度看,由不同的元素或元素间的不同组合所形成的物质就是物质间的差别所在。但问题是,元素亦有其构成的要素,就目前所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的不同排列就构成了非同种元素的分子。原子亦可以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现代量子力学中又有“夸克”等子性名词出现。如以构成论而言,事物无限分割的结果将永无尽期,其最后的结果则只能是空无所有。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水和铁是没有区别的,其他物质问亦是如此。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宇宙的本底只能以能量场的形式存在,而找不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所言“有名”,是说虚无之“道”虽摸不到、看不见,但有信息可感,因而可以名之。“道”交感于万物,使万物生长,亦使其消亡,而万物却不能自知。唯人为万物之灵长,可以心交感于“道”而察知其存在。说明老子对宇宙的认知是在心身合“道”的躬身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非单存思辩的结果。庄子宗老子之说,进一步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由此不难看出,老子与庄子等先哲们,发现了人的“真心”与“道”的同源性。故老庄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对宇宙本底认识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心法的运用,而欲将生命提升到永恒之“道”的境界中,从而解决人类关于生命终极关怀这一命题。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以“无欲观妙”、“有欲观徼”,此为两种体道之法,是调心的要诀,历代注释者于此多所亡失。如河上公:“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王弼:“微者妙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始物之妙。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此中关键在于“有欲”、“无欲”之所指,进一步而言在“欲”之所指。欲有广狭二意,其广义泛指意识思维活动,是一种有分别的意识现象。比如我们看见一辆汽车,汽车的形象信息马上就会在脑海中经过整合而得到确认,认为它是汽车而非火车,也非牛车或马车。常人在生活中即时刻不离这种精神状态;狭义的“欲”指欲望,如食欲、性欲等,老子所言应为广义的“欲”。故“无欲”当指静定中无差别意识的一种静态,而有欲则指有细微差别意识的一种静态。同时亦有于平时日常生活中如何按“道”的规范践行的含义。

根据前面对“有欲”、“无欲”的分析,则“常无欲”是指泯灭后天的分别意识思维活动,而进入空灵的、无思辩意识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空虚”、“人静”。如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等,老子一般多采用“守一”(制心于一处)的方法,不让意识思维起分别活动,而处于一种相对静定的状态中,佛学中称其为“止”。“常有欲”则是指启用意识思维,或者是体察自我身心静定中的状态,或是存思于身体某处,或是用意观想个什么事物,佛学中称为“观”。在体道的静定实践中,身心会随着工夫的加深而出现多种多样的美好感受,故称“观其妙”。在“常无欲”——“止”的情况下可以观“妙”。何以又提出“常有欲以观其徼”呢?因体道者于“常无欲”——“止”的境界既久,会产生美好感受之心而不愿离境,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偏颇而阴阳失调,佛学称为“著相”,禅学称为“枯禅”,故而老子提出“常有欲”——“观”的方法,启用分别意识,出离“止”境,或照察,或存思,或观想,以免著空寂,用以体察细微意识状态下身心合“道”、生命复归的乐趣。但观心既久,则易心生散乱,会杂念蜂起而破坏人静状态,所以到一定时间,还须由“观”恢复到“止”的状态,二者交互运用,不可偏废。可见,老子的“常无欲”、“常有欲”二法与佛学中的“止”、“观”二法同意,两者的交互运用,后者称为“止观双运”。因“止能生定”,与“道”的本体相合,“观能生慧”,与“道”的功用相合,体用两不相失,谓之“定慧平等”。

老子的“常无欲”、“常有欲”与佛学中的“止”、“观”二法在修心法门中是一个意思,是修心入门与次第深入的关键所在,是平衡的调心之法。古语常说的“修行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鳞角”这句话,是说古代许多人修习心身性命之学,但成功者极少。此中原因,除却秉赋、知识、机缘、见地等因素外,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常无欲”与“常有欲”的真实含义,以致不能交互运用,故而产生偏执,有人甚至终生坚持静坐,到头来心中还是一个空空洞洞。P2-5

序言

根据一部分喜欢老子传统生命学思想读者的阅读需求,决定再版《老子传统生命学解析》一书。本次再版,将《老子传统生命学解析》更名为《听老子讲生命智慧——一位中医专家眼中的道德经》,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确切地揭示老子生命学云遮雾罩的门楣,以便让更多的养生爱好者对《老子》一书产生一个容易接受的直观认识,从而抛弃以学术的偏狭而封门的传统固有理念。

在体例的编排上,将帛书本原文放在了书末,以便读者查阅;去掉了【释辞】部分,免除了文中主体内容部分的重复之嫌;把每一章的【感悟】中的章旨以小字加在了目录之后,或可起到导读的作用。凡此种种,皆是力求化繁为简,冀求更加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本书于再版的准备工作中,得到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吴少祯先生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李燕女士付出了具体工作的艰辛努力,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忱!

作者

2010年9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老子讲生命智慧(一位中医专家眼中的道德经第2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永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746106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4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