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2020)(全2册)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选收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学科学者发表的很好论文,以集中展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宗教学、语言学学科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集刊每三年出版一集,选收论文发表时间范围大致为编辑年份以前的三年。本书收集了2017~2019年文学哲学学部学者发表的很好论文,分为2卷,第一卷为文学卷,第二卷为哲学、宗教学与语言学卷。 目录 《文学卷》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背景和理论生成 张炯 对延安文艺讲话中文艺批评思想的重新认识 丁国旗 7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建构 刘跃进 “莲菊两歧” 与甲戌、己卯、庚辰三本成立的序次——《红楼梦》创作过程研究又一例 刘世德 考证古代作家生平事迹易陷入的两个误区——以王维为例 陈铁民 韩愈“五原”文体创新的思想意涵 刘宁 百年“五四”与思想革命 杨义 传统文化的反思、改造与自新——从新文化运动两项文化遗产的百年实践看 张伯江 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延续——冷战结构下的香港文学 赵稀方 1923-1925:“国民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董炳月 从“三个学校”到“生命体验”——论陈忠实对柳青文学观的接受与超越 李建军 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 安德明 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口头传统 朝戈金 《诗镜》文本的注释传统与文学意义 意娜 满洲心象:论顾太清创作与晚清旗人社会心理 刘大先 东巴经籍文献中的口头程式句法研究 杨杰宏 何以“原生态”?——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姚慧 “二为方向”与外国文学研究四十年的几个问题 陈众议 在笔与枪之间:《讲话》在阿根廷的阅读与挪用 魏然 制造“真正的”差异:文化研究与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合” 徐德林 《梵汉对勘〈妙法莲华经〉》导言 黄宝生 “知晓此番言辞者,将置身于众冥灵之中”——论古埃及丧葬文献《冥灵行状》中的“显象” 李川 新世纪的缕曙光——《基督教真谛》译后记 郭宏安 帝国时代的罪与罚:夏目漱石的救赎之“门” 邱雅芬 《哲学、宗教学与语言学卷》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2020)(全2册)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编辑委员会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8235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844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835000 |
| 出版时间 | 2021-09-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09-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C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