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来势汹汹,对我们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可掉以轻心。作为普通的个人——位于人类社会体系末端的一个环节,我们又如何避免因通货膨胀而受到损害?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深刻地介绍了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状况,深入分析了通货膨胀发生的各种原因,并且结合我们普通百姓的特点,给出了规避通货膨胀的各种手段和技巧。读者可以从书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使得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应对通货膨胀的到来,从而使自己生活更加安定美好。
图书 | 通货膨胀下老百姓的生存法则 |
内容 | 编辑推荐 通货膨胀来势汹汹,对我们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可掉以轻心。作为普通的个人——位于人类社会体系末端的一个环节,我们又如何避免因通货膨胀而受到损害?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深刻地介绍了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状况,深入分析了通货膨胀发生的各种原因,并且结合我们普通百姓的特点,给出了规避通货膨胀的各种手段和技巧。读者可以从书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使得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应对通货膨胀的到来,从而使自己生活更加安定美好。 内容推荐 在通货膨胀形势下,若银行利率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不能随市场利率水平灵活适时地予以调整,企业就会倾向于过度负债。通货膨胀会导致债权缩水,因而总是有利于欠债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财务杠杆率,扩大负债经营规模,对企业显然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欠债的一方也更有动力拖欠债务。在极端的情况下,企业购进原材料放在那里,过一段时间之后,仅仅因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转手倒卖掉就足以获得可观的利润。企业倾向于以远远高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幅度,调高产品和服务的报价,同时,会有更强劲的动力采取预收货款的方式来销售产品。在房地产业界,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了。当然,企业管理者将不得不面对员工要求上调工资和增加奖金的压力,增加薪资的激励效果也会因为通胀预期的加剧而显得微不足道。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企业不得不适应经营成本特别是资金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即便是利率没有完成市场化,因为通胀加剧,利率上调的风险也始终是存在的。 作为普通的个人——位于人类社会体系末端的一个环节,我们又如何避免因通货膨胀而受到损害?假如你只能被动地接受别人开出的价格,那就只好向那位主食店主学习,四个包子仍卖一块钱,但要把包子往小了做。假如拥有足够的谈判能力,你必须坚持调高自己的劳务报酬的报价,最好是要求预支薪酬。比如,购买房屋则最好是不贷款或尽量少贷款。从银行抵押贷款的购房者,应尽可能地提前还贷。这主要还是出于利率风险的考量。虽说通胀可能有利于欠债方,但在变动利率的条件下,贷款买房自住者并非处于有利地位。除非你是职业炒房的人,既借助了银行贷款的有利条件,又看准了时机,并在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之前,能够把所有加息成本统统转嫁给下家儿。一般来说,在通胀的阴影下,拥有实物总是优于拥有货币,所以,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只要可能,应尽量以实物计酬,或是像抽税那样,按率计酬或分成计酬,从而把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比如说,建筑材料供货商或承建商直接要求开发商付给若干套商品房,以充抵货款或劳务报酬。把自己的地租给别人种的,可要求秋后交来“两百石小米”。作者在结算稿酬时,甭约定每千字给多少钱,而是干脆要求出版社付给相当于八百本或一千本书码洋的报酬。包括日渐稀少、濒临灭绝的重义轻利的谦谦君子在内,每个人都得努力把自己锻造成斤斤相争的理财好手!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深刻地介绍了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状况,深入分析了通货膨胀发生的各种原因,并且结合我们普通百姓的特点,给出了规避通货膨胀的各种手段和技巧。读者可以从书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应对通货膨胀的到来,使得自己生活更加安定美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们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吗 第一节 何谓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膨胀曾四次降临中国 第三节 通货膨胀又来了吗 第四节 收入多了还是少了 第二章 你请客,我付帐 第一节 地方政府投资过热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 第三节 房价非理性上涨的恶果 第四节 流动性过剩泛滥成灾 第五节 宏观调控抑制有效供给 第六节 国际游资推波逐澜 第七节 国际石油、粮价持续攀升 第八节 美国次贷危机火上浇油 第九节 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第十节 自然灾害雪上加霜 第三章 通货膨胀动了谁的钱包 第一节 工薪阶层的日子需要好的数学 第二节 房贷负担“日甚一日” 第三节 消费者可是“日出斗金” 第四节 下游企业难道已经“步履蹒跚” 第五节 资产价格“上蹿下跳” 第六节 中国农民是不是“得不偿失” 第七节 医疗服务的社会公用 第四章 关于房产的算术题 第一节 房市到底怎么了 第二节 谁是最后的东家 第三节 我们钱包的钱是不是被偷走了 第五章 如何才能制造孩子的最大幸福 第一节 父母应该对孩子怎么花钱 第二节 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是选择潜力股 第三节 教育是一项可以估算的投资 第六章 谁在喊股市里“狼来啦” 第一节 股票的奥秘 第二节 股市门外汉都是浪漫主义者 第七章 保险其实是我们的城市理想主义 第一节 什么才保险 第二节 政府税收的隐痛 第三节 银行坏账“化于无形” 第四节 企业老板“利润微增” 第五节 欠债者“受益良多” 第六节 上游或垄断企业“财源滚滚” 第八章 人人都要争取实现经济自由的梦想 第一节 穷人的钱包是个现实 第二节 富人的钱包是个梦想 第三节 合理理财即富有 结束语:通货膨胀再次袭来,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试读章节 现在我们对通货膨胀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它到底离我们有多近呢,在真实生活中你实实在在地感到它的存在了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曾经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相信看过之后你会对它有个更深的印象。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我们就以1978年为开始,细数我国历次的通货膨胀现象。 第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79—1980年。这个时段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到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泛滥”了,按照前面所说“钱不值钱”的理解,自然引发了通货膨胀。之后国家采取相应经济治理措施,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这次通货膨胀最终得到抑制。 第二次通货膨胀出现在1984一1985年。这次通货膨胀主要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所谓固定资产投资,就是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国有单位其他投资、城镇集体经济单位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零星固定资产投资,城镇私营及个体经济投资,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的总称,这个定义好像过于复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各个企业兴建新的厂房,购置新的设备,房地产业大兴土木建造饭店、宾馆,政府开发如道路、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公共设施,这些短期内不会重新购置或建造的大型资产,就是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大范围的投资便需要大量资金,信贷规模快速扩张,于是又出现了货币“泛滥”的结果,这便引发了通货膨胀。为了抑制这次的高通胀,国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以平抑过旺的社会需求。 紧接着在事隔两年后,又发生了1987年的第三次通货膨胀。由于上次通胀期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急剧扩张,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这一轮新的通货膨胀。 下面这历史的一幕也许你也曾记忆犹新: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当年的3月份,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石油等产品。人们惊恐于“物价天天上涨,工资年年不动”的现实,面对突然的商品稀缺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改革,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抢购风。随着粮油涨价的消息的传播,百姓开始大量抢购粮油,使许多粮站库存殆尽,越发引来了更大的恐慌。接着,人们又挤兑银行存款,去抢购用得着或者备用的日用百货、家用电器。人们感到:银行存款一天天贬值,物价一天天在涨,明天的东西比今天的贵,那晚买不如早买,甚至商品质量差也在所不惜。而改革开放初就存在了的皮包公司和各类投机分子,利用涨价和物资稀缺,用从各种途径搞来的批条、指标,转手倒买倒卖紧俏物资,浑水摸鱼,迅速暴富。以致民怨沸腾,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抢购成风。普通家用电器供不应求,连库存的破烂都被抢购一空。原来3000元的摩托,已经卖到10000元,还是买不到。至于彩电,无论好坏,干脆绝迹了。汽油奇缺,许多企业的客货车也因为缺油,几乎跑不动了。刚刚评定职称,提了几十元工资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到这时,收益的增加,已经完全被飞涨的物价抵消了。 上面提到的所谓零售物价指数,就是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指数的高低就代表了当前的物价水平,大家可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网站找到定期发布的指数结果(网址为WWW.stats.gov.cn)。 87、88、89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7.3%、18.5%、17.8%,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用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使用大力度的调整措施。 最后,我们来看看最近一次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胀发生在邓小平同志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之后,这次讲话刺激了深圳、珠海等一批沿海城市、特区的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快,加之金融秩序混乱,引发了新一轮的高通胀,主要表现为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等等。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至此,我国曾经发生的4次通货膨胀已经全部介绍完毕,纵观4次通胀,起因各不相同,但又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首先,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无论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还是“南巡讲话”后的经济高速增长,都带来了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由此可见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它们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再有,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33%。这样的相同点是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呢?你可以去看看今天的大米涨价没有,现在经济状况如何,是否过热,也许从中你就会发现通货膨胀的影子。P2-5 序言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经典故事,说的是,在某个理财课堂上,一位理财师掏出100元,问5年后这100元钱价值几许?现场听众踊跃回答:“80!”“90!”100元钱,5年后并不会值100元,听众的这一判断,反映了共同的预期:那就是5年后,钱可能更不值钱。 钱在未来更不值钱,换成经济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发生了通货膨胀。100元人民币在5年以后尽管面值还是100元,但通货膨胀使得它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为80元或者更低。个人资产如不进行合理投资、整合,在未来可能要面临通货膨胀带来的资产严重缩水的风险。 从主食店买回来的包子,还是一块钱四个,只是包子现在越做越小了。难怪如此,因为粮价已涨起来;电价提高后,煤气和液化石油气变得更贵了;水价上调之后,就连园林局收的污水处理费也搭上了涨价的班车。原来五六十元一桶的花生油,现在居然标价一百多元!在超市收银台前的长队里,回望不远处食用油那些醒目的标价牌,我自言自语:大概十年之后,一桶油会卖到一千多块吧!旁边一位顾客闻听此话笑了起来,说到了那个时候,每个人的平均工资也会达到一万元。 持续多年疯涨的房价,仍然小心翼翼地维持着稳步的增长。想当初,熬上个五六年,也许就可以得到不大不小的房子。现在拥有起码的居住条件,却要透支自己二三十年的热血青春……没错儿,这些都说明,人们正生活在通货膨胀之中。而在这种处境之下,我们更需要生存的智慧。 近几年物价的不断上涨明显告诉人们:通货膨胀来了! 进入2007年后,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月升高,1月份是2.2%,2月份是2.7%,3月份达到了3.3%,4月份也达到了3.0%。两年多来首度攀升至3%以上。最近,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的政府都提高了对通货膨胀的关注,有的国家也适时提高了基准利率。其实,采取类似的措施并非出于偶然,而是许多国家已经形成广泛共识,那就是即使中等程度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效率和增长也是有害的。为了实现其他的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有必要把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设定为主要的长期目标。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提高了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物价上涨的形势却依然如故。主管者也曾明确说,中国目前还不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难免会疑窦丛生,在未来六个月里,物价上涨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吗?在通货膨胀下求生存,政府、企业、个人都需要做些什么? 根据目前的经济运行格局看,通货膨胀可能还会来袭。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日益扩大,大量资金流人中国,这使中国的贷款和投资仍在快速增长。2007年5月中旬,国务院总理在参加2007年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时承认,当前中国存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外汇储备增长加快、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国政府正在采取综合措施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加大金融改革和调控力度、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笔者不难预见,央行会继续对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泡沫保持冷静的态度,并可能适时出台某些微调措施,以抑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造成的不良影响。 通货膨胀来势汹汹,对我们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从国际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增长的机遇总是和危机的潜在威胁相伴而生。但一般而言,在现阶段,经济增长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在我们的经济肌体中,从小到大,从下到上,从计划经济时期到转型阶段,规模扩张和投资膨胀的冲动真可谓一以贯之,存在始终。正如有的观察家指出的那样:“中国就像是骑在自行车上的一头巨象,它不得不保持高速行驶,否则就会栽跟头摔下来。”改革“急不得”,快了不行;增长要努力“大踏步”、“上台阶”,慢了不行。这正是眼下我们这个东方经济巨人的现实写照。 货币政策需要时刻注意的反而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汇率目标有可能替代或僭越了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目标,左右了中央银行的工作方向。虽然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曾经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介入程度已今非昔比。虽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有所调整,但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过分倚重外经、外贸、外资和外需,产业部门以加工工业和房地产业为龙头老大,并且它们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无限制地扩大,银行系统内在的脆弱性有增无减,这些因素都会使中央银行在多项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活动空间越来越狭窄。而且,由于汇率目标一般无法解决保持价格稳定的问题,在国际经济格局失衡的条件下,存在较多贸易盈余的国家在控制资本项目的同时,必然会形成过度扩张的货币供应局面,从而造成通货膨胀恐惧,国内通胀预期由此不断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会进一步密切关注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和资产价格的情况。从近几年的政策实践来看,中央银行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通常是非常准确的,而且其政策立场从来都不是讳疾忌医。只是有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似乎是受制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完善,而表现得稍稍迟缓和过于温和,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由此推测,今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形势恐怕是比较严峻的。 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2007年4月,以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已经开始显露,随后,风险迅速向以次级按揭贷款为支持的各类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转移。2007年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因投资次级债券损失面临破产的信息引发了全球范围金融市场的动荡,一度导致全球股市的连锁性下挫,形成了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动荡。 进入多事之秋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远没有停止继续恶化的步伐,继续扩展到其他金融部门,于是,一场发自美国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2008年9月7日,全美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美国银行宣布以接近500亿美元价格收购美林公司;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 短短一个月时间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美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总统布什也首次对美国民众发表电视讲话,称美国正面临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危险之中。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扩展到了世界其它国家,各个国家政府几乎都忙于应对危机,真是应了那句话:美国打个喷嚏,世界都得感冒! 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处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自然也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对于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和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场危机爆发速度之迅速、影响程度之深、波及面之广都前所未有,我想,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值得人们去深思。 通货膨胀下的生存之道 在通货膨胀形势下,若银行利率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不能随市场利率水平灵活适时地予以调整,企业就会倾向于过度负债。通货膨胀会导致债权缩水,因而总是有利于欠债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财务杠杆率,扩大负债经营规模,对企业显然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欠债的一方也更有动力拖欠债务。在极端的情况下,企业购进原材料放在那里,过一段时间之后,仅仅因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转手倒卖掉就足以获得可观的利润。企业倾向于以远远高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幅度,调高产品和服务的报价,同时,会有更强劲的动力采取预收货款的方式来销售产品。在房地产业界,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了。当然,企业管理者将不得不面对员工要求上调工资和增加奖金的压力,增加薪资的激励效果也会因为通胀预期的加剧而显得微不足道。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企业不得不适应经营成本特别是资金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即便是利率没有完成市场化,因为通胀加剧,利率上调的风险也始终是存在的。 作为普通的个人——位于人类社会体系末端的一个环节,我们又如何避免因通货膨胀而受到损害?假如你只能被动地接受别人开出的价格,那就只好向那位主食店主学习,四个包子仍卖一块钱,但要把包子往小了做。假如拥有足够的谈判能力,你必须坚持调高自己的劳务报酬的报价,最好是要求预支薪酬。比如,购买房屋则最好是不贷款或尽量少贷款。从银行抵押贷款的购房者,应尽可能地提前还贷。这主要还是出于利率风险的考量。虽说通胀可能有利于欠债方,但在变动利率的条件下,贷款买房自住者并非处于有利地位。除非你是职业炒房的人,既借助了银行贷款的有利条件,又看准了时机,并在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之前,能够把所有加息成本统统转嫁给下家儿。一般来说,在通胀的阴影下,拥有实物总是优于拥有货币,所以,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只要可能,应尽量以实物计酬,或是像抽税那样,按率计酬或分成计酬,从而把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比如说,建筑材料供货商或承建商直接要求开发商付给若干套商品房,以充抵货款或劳务报酬。把自己的地租给别人种的,可要求秋后交来“两百石小米”。作者在结算稿酬时,甭约定每千字给多少钱,而是干脆要求出版社付给相当于八百本或一千本书码洋的报酬。包括日渐稀少、濒临灭绝的重义轻利的谦谦君子在内,每个人都得努力把自己锻造成斤斤相争的理财好手!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深刻地介绍了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状况,深入分析了通货膨胀发生的各种原因,并且结合我们普通百姓的特点,给出了规避通货膨胀的各种手段和技巧。读者可以从书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应对通货膨胀的到来,使得自己生活更加安定美好。 后记 通货膨胀再次袭来,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就意味着一国通货膨胀的来临。这是让我国政府、企业家和老百姓都头痛的事情。因为通货膨胀不仅让你今天的钱贬值了,还让你一生的积蓄都缩水了。物价上涨,票子发毛,究竟是谁为通货膨胀埋单了?面对通货膨胀,普通百姓究竟应该怎么办?过去几年的通货膨胀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老百姓现在似乎更加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经济问题,人们对物价波动的惶恐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甚至有“风声鹤唳”的感觉。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我们的任务就是借鉴昨天的教训和经验,对未来做出充分的准备。 过去的事实已经说明:通货膨胀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作为普通百姓应该想明白这些事情。 当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再次来临的时候,如果你手中有钱,你该做点什么?你是把钱放在手里、存在银行,还是想办法让自己的钱做一点变动?因为通货膨胀来了,物价指数在向上升。 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持有人民币现金不如持有人民币资产。因为人民币的资产是物以稀为贵:土地不可再生,房子也不可多造,矿产也不可再多,石油储量有限,天然气也有限。对于普通百姓,我们问:当物价上涨的时候应该做点什么呢?拿什么抵消通货膨胀呢?如果国债的债息很高,那你当然可以选择买国债,可以抵消通货膨胀。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学问,你选择什么才能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至少能让你的资产和财富保值?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究竟谁在为通货膨胀埋单?是借钱给别人的人,也就是存款人在为贷款人埋单。老百姓最想不通的就在这里。他们会说,我没借钱给别人啊?你是没借,但银行帮你借出去了。借钱的人去消费、去投资,把物价抬上去了。等你把存款取出来的时候,你获得的利息不足以抵消物价上涨,你亏的“那点”,就是你付的账。虽然不多,但13亿人加起来呢?大家一起合力埋下这张单。这个说起来不好理解,其实经济学很简单。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在高通货膨胀时期,欠债人是受益人。就是说,欠钱的人合适,借出钱的人吃亏。这个道理小到你明白,大到银行都明白。所以全世界的银行都怕通货膨胀,因为高通货膨胀时期借出去的钱,等到还回来时就已经不如借出去的时候值钱了。 懂点经济学知识,虽然难,但很有用。有一些老人家把一生积蓄都存到银行,当通货膨胀来临时,非常无助,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养老保险、理财基金之类的东西,不太敢放在银行,因为怕通货膨胀。 当然,对于消费者,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谁都不愿意通货膨胀,谁都不愿意物价高涨,但这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因为资源有限、土地有限,我们需要吃,我们需要喝,我们需要消费。大家不愿意物价涨,但物价上涨是一个必然趋势,就看政府能不能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把我国迅速上涨的物价压下来,让国民的财富不被通货膨胀抵消。 如果通货膨胀严重了,你能有什么办法呢?房价如何?股价如何?人民币资产如何?失业多少?企业利润是升还是降?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思考,才能做出判断和正确选择。 如果你现在有三五万的存款,你可以考虑拿一部分出来,适度地做点理财,买一点国债或者基金,尤其是保值型基金、成长性好的基金。 如果手上资金稍微多一点,你该仔细读前面探讨政府的那段内容,你不要说那跟自己没关系。你要知道,如果政府“开流”不成功,那会有多少资金堵在这里,只能盯着股市和房产?所以诸位如果觉得房价涨了,你们实际还不知道房价有多危险。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资金疏导方案,中国经济大爆发的机会明摆在这里,股市又跌成那样,你知道有多少资金看着楼市吗?你知道后果会有多可怕吗?如果庞大的资金一致行动,或者说再次形成趋势,这又有多可怕呢?全部的资金都会被撬动,你的钱最后在银行一定待不住,迟早也会出来“追涨杀跌”,就是人家涨了你跟着追,去高买;人家跑了跌了,你再去低卖。辛苦加班工作的财富最后就这样消失掉,而放在银行又会被通货膨胀销蚀掉,你怎么办?股市也是这样啊!跌到差不多了,你知道跌就是为了涨吗?你知道只有先跌才会有下一次涨的空间和机会吗?你知道大资金跟你一样,没有别的地方可去,都盯着楼市和股市吗? 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可以看远一些,不要总是“追涨杀跌”。你能不能看好中国经济,来个“守株待兔”呢?概括起来说,对钱少的人,买一点国债,买一点保险性的东西。对钱多的人,要学会理财,避免通货膨胀把你的财富悄悄卷走。 身处大爆发之中的中国经济,面对通货膨胀,这是最艰苦的一仗。但我们必须要打好,打不好,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几代人辛辛苦苦的努力,就很可能随着高通货膨胀被一步步蚕食掉。 我希望本书能给人们一些帮助,让大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通货膨胀的再次到来。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也感到由衷地欣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通货膨胀下老百姓的生存法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爱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0875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82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6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