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资治通鉴(第1辑共3册战国秦西汉文白对照全译)
内容
编辑推荐

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庭》)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为巧办法。

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活,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此为第一辑,包含战国、秦、西汉部分,讲述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王莽地皇三年(22),凡425年之史事。

目录

《资治通鉴》译序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宋神宗奖谕诏书

宋史司马光传

执行编译教授简介

卷第一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 周纪二 周显王元年~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 周纪三 周慎靓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 周纪四 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 周纪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一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 秦纪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 秦纪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 秦纪二 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 汉纪一 汉高帝元年~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 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 汉纪三 汉高帝五年~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 汉纪四 汉高帝八年~十二年(前199~前188)

卷第十三 汉纪五 汉高后元年~汉文帝前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 汉纪六 汉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 汉纪七 汉文帝前十一年~汉景帝前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 汉纪八 汉景帝前三年~后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  汉纪九 汉武帝建元元年一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  汉纪十 汉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133一前125)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汉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汉武帝元封二年~天汉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汉武帝天汉三年~后元二年(前98~前87)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汉昭帝始元元年~天凤六年(前86~前75)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汉昭帝元平元年~汉宣帝地节二年(前74~前68)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汉宣帝地节三年~元康四年(前67~前62)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汉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61一前59)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汉宣帝神爵四年~黄龙元年(前58~前49)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汉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48~前42)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汉元帝永光三年~竟宁元年(前41~前33)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汉成帝建始元年~阳朔二年(前32~前23)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汉成帝阳朔三年~永始三年(前22~前14)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汉成帝永始四年~绥和元年(前13~前8)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汉成帝绥和二年~汉哀帝建平元年(前7~前6)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汉哀帝建平二年~四年(前5~前3)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汉哀帝元寿元年~汉平帝元始二年(前2~2)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汉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始初元年(3~8)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王莽始建国元年~天凤元年(9~14)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 十 王莽天凤二年~地皇三年(15~22)

试读章节

资治通鉴卷第一

周纪一

起著雍摄提格(前403)

共35年

威烈王

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1.开始命令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司马光说:臣听说天子的职事没有比尊崇礼制更重要的,尊崇礼制没有比守分更重要的,守分没有比正名更重要的。什么叫礼?就是国家的纪律纲常。什么叫分?就是君臣的名分。什么叫名?就是公、侯、卿、大夫的名位。

以广极四海的土地,亿兆众多的人民,大家情愿接受一个人的统制,其中虽有力量绝伦之人以及超迈当世智慧的人,但没有不为他奔走而服役听命的,难道不是靠着礼,作维系的纲纪吗!因此,天子统辖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控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高贵的指挥卑贱的,卑贱的服从高贵的。如此,上级指使下级,好比心腹运转手足,根本控制枝叶;下级事奉上级,如同手足捍卫心腹,枝叶庇护本根,然后上下才能相保,国家才可以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事没有比尊崇礼制更重要的了。

文王序次《周易》时,把《乾》、《坤》二卦列在书首。孔子《系辞传》说:“易含万象,天地最大,天以阳刚,尊于上,地以阴柔,卑于下,于是乾坤二体得以设定。地体卑下,天体高上,卑高的大义既经设定,那么万物贵贱的地位便大明于世了。”意思是指君臣的名位,如同天地的不可更动啊!《春秋》一书的主旨是贬抑诸侯,尊崇王室,王室虽然微弱,夫子还把他列序在各国诸侯之上,可见圣人对君臣的分际,向来都是殷殷致意,极为重视啊!如不是遇到像夏桀、殷纣般的暴虐,商汤、周武般的仁圣,四海归心,奉天承运以至汤、武取代桀、纣,那么君臣的分际,自当坚守名节,效忠至死。因此,如果以微子的贤才,代纣王而有天下,那么成汤可永远与天相配;以季札的德能,担任吴国国君,那么太伯可以永远得到奉祀。然而他们两位宁可身受亡国的悲哀,不愿取而代之,实在是因为礼的大节不可破坏的缘故,所以说崇礼再没有比守分更重要的了。

礼的作用,可以辨别贵贱,序次亲疏,裁制万物,办理众事,但是没有名分不能显著,没有器物不能具体;用不同的名分来命名,用不同的器物来辨别,然后由上而下,才光辉灿烂,有条不紊,这就是礼的大本。如果名器完全丧失,那么礼又怎能单独存在呢!例如过去仲叔于奚对卫国有功,受奖的时候,辞去实质的采邑而请赐繁缨,孔子认为还不如多给他些采邑的好,因为只有名位与器物,不可随便送人,这是国君的职掌;否则,如果政令不上轨道的话,整个国家也就随之灭亡了。卫出公在位时,等待孔子来办理政治。孔子竟以正名定分为当前急务。他认为名分不正,人民的举止行为便手足失措,得不到妥善安置。试想,繁缨,不过是马头上的小饰物,而孔子却特别珍惜它;正名,可说是政治上的细微末节,而孔子列为施政的优先;究其实,因为名器一旦败坏,那么君臣上下的关系也就无法保持了。由此看来,任何事情的发展,莫不是先由细微末节而后逐渐显著。圣人的思虑深远,所以能在细微处小心处理;一般人见识短浅,所以必须等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设法补救;在细微处处理,用力少而功效多,到严重时补救,往往竭尽所能还达不到效果。《易经》说:“脚下踏着严霜时,就知道水就要凝固成坚硬的冰块了。”《书经》上也说:“为政之道,要天天注意事情的细微末节。”指的就是这一类的情形。所以说守分没有比正名更重要的了。

唉!幽、厉二王丧失为君的德行,西周治道日渐衰败,纲常散乱,纪律毁坏,下以犯上,上以废下,诸侯擅自征伐,大夫独揽大权,礼的重要体制,十分已丧失七八了。然而对文王、武王的奉祀,尚绵延不绝的原因,大概是由于周朝后代子孙,还能各自恪守名分的关系。这话怎么说呢?过去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襄王赐予王者葬礼,襄王不许,说:“这是国家的典章,显示周天子和诸侯不同的地方。从没有国君之德,敢僭行二王之礼,这也是叔父所厌恶的啊。如果不然,叔父有地,尽管行王者的葬礼好了,又何必请我赏赐呢!”文公于是心生畏惧,不敢反抗。以当时周王所管辖的土地面积,不会比曹、滕大,以周王统治的人民,不会比邾、莒多,但是它经过数百年,仍为天下共主,纵然以晋、楚、齐、秦等国的强盛,也不敢随便加害于它,是什么原因呢?就在于名分还依然存在的缘故啊!至于季氏对于鲁国,田常对于齐国,白公对于楚国,智伯对于晋国,他们四家大夫的权势力量,都能够驱逐国君,自己掌握政权,然而始终不敢为所欲为的原因,难道是力量不够,而心有不忍吗?只是害怕干犯名分,受天下人辱骂啊。现在晋国大夫轻视君上,瓜分晋国国土,周天子既不能起兵讨伐,又百般宠爱,使他们身列诸侯的地位,这样连小小的名分都无法坚守。先王的礼制,到此可说是败坏完了。

有人以为那个时候,周王室已经微弱不堪,三晋势力极其强盛,纵然不允许,恐怕也不可能吧!此说更是大谬不然。因为三晋固然强大,假使不顾天下人的辱骂,而违犯道义,妨害礼制的话,那么可以不必请命天子,而竟自立为诸侯就是了。他们不请命于天子而自立,那就是叛逆的臣子,天下假使有齐桓、晋文一样的国君,必定遵奉礼义,起兵讨伐他们。现在请命于天子,而天子又答应了他们,这是禀承天子的命令而为诸侯啊,有谁可以据理去讨伐他们呢!所以三晋之所以列于诸侯地位,不是三晋破坏礼制,而是天子自己破坏的啊!

唉!君臣间的礼制既然破坏了,那么天下的人从此便以力气互争雄长,使那些圣贤后代而身为诸侯的封国,无不遭受灭绝的命运,老百姓也几乎家破人亡,怎不令人哀伤呢!

2.起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而不如别人的地方有一点。例如他留有美鬓,身材高大,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四贤;坚强果决,恒毅勇敢,五贤。以如此的贤能,却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能运用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以不仁之心去力行,试问,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宗族必遭灭门大祸。”智宣子不听。智果为了避祸,经太史的证明,改依别族,就是辅氏。

赵简子的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准备立后时,不知道该立谁为是,于是写些训诫的话,分别记载在两块竹简上,将它交给两个儿子,说:“小心记住!”事过三年,问他们简书的内容,伯鲁答不出来;问他竹简所在?早就失落了。改问无恤时,恤把训诫的话背得滚瓜烂熟;问他竹简所在?马上从衣袖中抽出来。于是简子认为无恤贤能,就立他为正式的继承人。

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临行前请示说:“此行的目的是搜刮民脂民膏呢?或是谋求人民的幸福安全呢?”简子道:“当然是谋求人民的幸福安全喽!”尹铎于是减收赋税,增进民生。简子告诉无恤说:“晋国如有灾难,你不要认为尹铎地位轻,晋阳地方远,一定要去投靠他。”等到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专任晋国大政,和韩康子、魏桓子宴饮于蓝台。智伯戏弄庸子并侮辱段规。智国听说后,进谏说:“主人如不小心提防,大祸就要临头了。”智伯道:“灾祸的发生,出于我的手,我不制造灾难,谁敢胆大妄为呢!”智国回答说:“事情不是这样的,《夏书》上曾经说:‘一个人的过失很多,人们的怨怒往往出于无形,而非明白表露,所以要防患于未然。’君子如能谨慎小事,才没有大患。现在主人在宴会上羞辱别人的君相,事后又不小心提防,还说‘他们不敢胆大妄为’,恐怕不妥当吧!蚊子、蚂蚁、黄蜂、蝎子,都能害人,更何况一国的君相呢!”智伯不听。  智伯请韩康子割让土地,康子不想给他。段规说:“智伯贪图财货,刚愎自用,不给的话,他会率兵攻打我国,不如答应他的请求。由于他取得土地顺利,必更加骄漫,一定又请他人割地,他人不给,必领兵攻打,然后我国得免除祸患,以静观时势的变化了。”康子说:“此说很好。”于是就派人致送居住有万家人口的都邑给智伯。智伯自以为计划得逞,十分高兴。又请魏桓子割让土地,桓子不想给。任章说:“为何不给?”桓子说:“毫无理由的勒索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无理勒索,必引起诸家大夫的恐惧;我们答应他的要求,智伯必然骄横。他因骄横而轻视敌方,我因畏惧而彼此团结,用团结一致的队伍,对待轻视的敌方,智氏的性命必不会长久了。《周书》说:‘想要败坏他,姑且先帮他的忙;想要占有他,姑且先给他点儿甜头。’主人不如给他,来造成智伯的骄傲,然后才可选择交情深厚的人士,共同设法对付智伯,我们又何必单独作为智伯攻击的对象呢!”桓子说:“好极了。”就又给智伯一处有万家人口的都邑。

P1-6

序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

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

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日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相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

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刘敛、刘恕、范祖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治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资治通鉴》贯通历代之书,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两晋、南北朝学者所篡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续古今的大编年史,为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作。后代史家所作,仅能得其一体,或为专史,或为断代,气具规模,已判然不如。

《资治通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朱熹语)“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钱穆语)

但《通鉴》成书,至今已九百余年,当时司马光等所用书面语言,于现下盛行的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过多个全译本,遍览这些译本,大致存有如下遗憾:

一为译文以现代人眼光为务,务求译文之通俗和逻辑之“通畅”。如此则尽失原文风味,读之有嚼蜡之感。

二是译余再做指点评说,信手所指,皆关黑白。或指斥为酱缸,或指斥为糟粕。此种译文至少对如下四种情形缺少体察:不知现代人读千百年前的著作,世事两不俱,俯仰逸兴,不独以“才子学人”所具,此其一也;古代史事,自有其来由,古人一言一行,均受时代所限,此其二也;再则《通鉴》编纂者均守春秋笔法之要,寄意于事,述而不作,此法已相传数千年,如今一脚扫开,专务指点,作而不述,与作者之意大为相左,文却同列,令人难以适从,此其三也。司马光深通文、史,尽有实干家之经历、政治家之眼光,著史之遇合更是非凡,后人信手便下,一时便成之文字,难以与之相称,此其四也。

本书所选译文由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于20世纪80年代初,集合台湾诸大学二十七位著名教授、学者,历时三年,将这部大著译出。意在“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台静农语)是这部巨著在中文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

本书译文以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为原则,紧扣原著,逐字逐译,“信”“达”“雅”兼顾,而尤以“信”为第一要务。在保证行文通畅的同时,力求保留原文之质朴简练。不擅作发挥,不平添枝叶,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方式,以拙御巧,不失为大家之举。

有如下事项,尚需向读者一一说明:

一、为方便读者阅读收藏,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如此,既能解决现代大多数读者因原著文字古朴所带来的阅读困难,又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原典。

二、全书原文三百余万言,白话译文五百余万言,共八百余万言。

三、由于全书规模巨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四、为方便读者计,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涉及的朝代世系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供阅读时查对。

五、原文间或有司马光等人评论,排版时前后各空两字距,并在前后各加“◆”以示区分。

六、本书原文及标点参照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本书白话文标点,参照台湾白话译文版本。因现代语言表述与原文言结构有别,致白话译文句式与文言句式多有不同,故两者标点略有出入,请读者明察。

七、本书白话译文段落,与文言原文段落一一对应,完全一致。

八、本书译文所涉及的具体原则,可参看黄锦铉先生《资治通鉴译序》,对此有详细说明。译文中圆括号内内容为译者所加注释。

九、关于本书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如下:人名和大部分地名以原文为准,尽量保留其姓名在古籍中的原貌,编辑处理时以中华书局版为依据。个别常见地名则参酌当今地名演变,在文言中一仍旧名,白话译文则译成当今通用的规范名,不强求文白形式的统一。如地名钱唐,在文言中保留原貌,白话译文则为钱塘。

十、整理古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煌煌如《资治通鉴》者尤是。因学力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新世界出版社

2008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资治通鉴(第1辑共3册战国秦西汉文白对照全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司马光
译者 黄锦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9697
开本 16开
页数 9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6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3
丛书名
印张 6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5
5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