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疆津帮
内容
编辑推荐

《新疆津帮》的时空跨度十分宏大,这是由它书写的主人公们的来龙去脉及艰难创业的漫远过程决定的。它的第一个贡献,就是追根到津帮商人的原籍始发地。把历时半年才能抵达的漫漫长旅,一代代、一群群风尘仆仆的赶大营者西行的艰苦卓绝的跋涉,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来自杨柳青故乡的西行者,有不少都是底层的穷苦人民。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做起他们所不擅长的商贩营生。随舁榇西行的左大帅的湘军一同远赴征程,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迢迢远途中,他们不仅完成了从农人到商人的角色转换,积累了最初的经商经验和胆识,而且和精忠报国的湘军将士一起,为收复国土,赶走入侵者做出了永垂青史的巨大贡献。

内容推荐

“绝城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杨柳青人挑着货郎担,走上了一条漫长人生路,终点是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那是他们梦想中的世外桃源——新疆。

一年又一年,新疆已不是他们那会儿的漂泊时代,而是开始挽留流浪者的脚步,漂泊的梦想渐渐地变成留守故乡。没有了流浪的悲剧意味,新疆变得越来越安详——波澜不惊。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丝路古道迎津帮

岁月如歌杨柳青/002

千辛万苦赶大营/005

拜庙出行祈平安/010

思念带出家眷车/012

铜钱闯关泪不干/015

为求生存打二饭/017

苦熬七年休长假/019

落叶归根打软包/021

第二章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尘封的记忆——左宗棠/024

尘封的记忆——林则徐/033

尘封的记忆——温世霖/039

尘封的记忆——细君公主/045

尘封的记忆——解忧公主/051

湘军的后代:梁桂中/053

谷梦麟:新疆邮政的活历史/055

杨柳青人热爱新疆的N个理由/059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哈密/061

杜光祖:杨柳青青哈密情/065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新疆/067

名词解释:伯克,069

153站——从杨柳青到迪化/071

第三章 三千货郎满天山

聚族经商慎用外籍/076

代办协饷官商合一/080

百业俱兴百艺进疆,083

津帮八大家,087

老八大家/091

新八大家/097

迪化的“天津小杨柳青”/100

长桥饮马忆当年/105

津门四大银楼/108

百年老店:德生堂/110

百年老店:永盛西/112

百年老店:七一酱园/114

杨柳青饭庄/116

杨柳青人的四合院/118

杨柳青的花轿王/121

杨柳青二张“剪子张、勺子张”/123

迪化“活鲁班”崔大师、王恩荣/125

花门楼四绝,127

三角地的津门三绝/129

大澡堂玉清池/131

高万发的熬糖/133

绣花样子/135

玻璃刘/137

拉洋片/138

剪喜花/142

杨柳青人的菜园子/144

第四章 杨柳青丝系客舟

乌鲁木齐/148

美丽的维吾尔姑娘/150

二道桥/152

刘荫楠:永远的杨柳青情结/153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古城子/156

那条通往伊犁的路——果子沟、赛里木湖/160

名词解释:汗/163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伊犁/164

伊犁河——生生不息的家园/166

柔情似水话伊犁,169

杨柳青人与汉人街/173

汉人街——永远的巴扎/178

一代巨商安文忠/182

寒门出贵子——贾绍山传奇/188

尘封的往事——德心堂/190

于国治:魂牵梦萦伊犁情/195

李世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8

我的父亲母亲/202

伊犁毛纺厂/207

人生如梦——我的老姑奶奶/209

第五章 雕阑玉砌朱颜改

阿瓦尔古丽/214

可克达拉与《草原之夜》/215

忘不掉的味道/217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霍城/219

李世辉:无怨无悔电视人/221

惠远古城/224

尘封的记忆——会芳园/228

同窗的你们/234

塞外小天津/237

将军府/243

钟鼓楼/245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特克斯/246

八卦城的喀拉峻/249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昭苏/252

名词解释:苏木/255

天马的故乡/256

草原石人与格登碑/258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新源/260

绿色新源/262

那拉提草原/265

美酒飘香伊力特/267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尼勒克/269 

唐布拉草原/273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巩留/275

戴鸿延:故乡烟水望天涯/277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伊宁县/279

晏鸿生:几度沧桑夕阳红/28l

杏乡——塞外江南第一县/284

家园的守望者——从杨柳青到察布查尔/285

名词解释:牛录/287

千里迢迢西迁路/288

第六章 几代繁华成一梦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296

火烧八大家/300

军阀独裁艰难守业/303

日寇侵华商帮败落/311

遥远的故乡/312

附表:天津商帮在新疆店铺一览表/314

后记/332

试读章节

哈密有“天山第一城”之誉,也是进入新疆的第一大站。

哈密古称“昆莫”,汉代时称“伊吾卢”。位于天山脚下,被天山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南为哈密绿洲,山北是巴里坤草原和伊吾河谷。北面与蒙古围接壤。

哈密的自然景观融大漠、绿洲、雪山、松林和草原等南北疆风光于一地,人称“小新疆”。除魔鬼城等塞外奇观外,哈密地处丝绸之路的新北道,有众多名胜古迹遗存,比如回王陵、盖斯墓、天山庙以及古城、古墓、古岩画、三道岭古石器等。

哈密地区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

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的作用,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鸣沙山共有四座,哈密的鸣沙山是其中之一,横卧于东部天山的南山与北山问的草原上,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当游人静卧沙上,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萧如笛,凄婉低回。

站在瑟瑟寒风中,站立在鸣沙山脚,听着风声、沙声和呐喊声,回想着那些挑着货郎担的杨柳青人,那些远逝的生命仿佛鲜活了起来。

哈密历史悠久,由“雄镇天山”的老城和新城组成。是丝绸之路中道,也就是“腰”的位置。

汉文化在这里留下了重要的痕迹。我们都知道李白出生于一个叫碎叶的地方。这个神秘的地方备受争议。终于有学者在清代的《哈密志》中找到了碎叶的具体位置,就在哈密市三堡一带。现在看来,李白有可能出生在哈密。

据说,在哈密回王时代,哈密回王每隔几年都要到京城去朝见清朝皇帝,在回王的朝拜贡品中有皇帝最喜欢吃的哈密瓜。京城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东海的螃蟹西海的虾,比不上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哈密回王府将汉文化风格——雕梁画栋与圆顶拱伯孜、月牙等伊斯兰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是新疆目前建筑艺术最独特的宫廷恢复性建筑。它就像一个华美的魔匣,走近它,就能闻到它古老的气息。那传说中的回王,也在历史的尘烟中闪现出来。

哈密王权始于公元1697年,终止于1930年,历经九世。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历代哈密回王都为促进新疆和中原经济、文化交流及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P061-062

序言

早知道本书的作者李颖超是杨柳青人后裔,且世居伊宁,因我爱人家在伊宁也有李姓亲戚,便私下揣测,爱人的李家和李颖超的那个李家会不会是一个宗祠的呵?这揣测后来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李颖超的先祖。追根寻源应当算是第一代赶大营的大营客,这些杨柳青籍的贩夫走卒,后来都成为新疆津帮的先驱,颖超出身在这样背景的家族里,有白纸黑字的家谱可查,她已是杨柳青人的第四代,在伊宁这个李姓家族的后代,如果聚在一起。将是一支蔚为壮观的庞大队伍。

我岳父也是杨柳青人,乃父为摆渡的艄公,为摆脱穷困面貌而远走异乡,步的就是随湘军进疆的第一批杨柳青大营客的后尘,是不是走的从杨柳青到迪化那153站、共计8171华里的路线,我到今天也不甚了了。进疆时,岳父大人只有两岁,他是被乃父和姐姐们一路背到新疆来的,对于那历时数月的漫长苦旅,岳父是失忆的,因为那时候他实在太小了,而能够提供回忆的他的父辈和长者。早已经作古,而岳父大人也已经去世数年了。他在世时,零零碎碎说过一点其父在疆从事商贩活动的故事。以及旧迪化的一些掌故,可惜我们翁婿坐在一起聊昨天旧事的机会实在太少,到我意识到需要弥补这个缺憾时。他老人家却已经是大病缠身,气若游丝了。随着他老人家的辞世,关于他及他的上一辈的人生故事,也便由于没有了讲述者,而成为了永远的秘密。

我本来可以作一个倾听者和记录者,但由于我的迟钝和隔膜,永远地错过了机会。我为此后悔不已。

记忆是很容易被时光抹杀的东西,大到社会,小到家庭,莫不如是,对于过去发生的事物,时间稍长,便模糊了起来,以至于最后完全遗忘。除了历史教科书上记载的那些大事件,我们知道,还有许多轰轰烈烈发生的事其实很快就会被忘却的,这种集体失忆,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变得更为严重,今天居住在我们这个城市的人们,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城市过去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先辈们在这里做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五十年,一百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不过是短暂的瞬间,距离我们并不十分遥远。但就是这不甚遥远的岁月,也足以把我们隔离在历史的尘烟之外,那由时间织成的重重烟障,把我们变成了一群说不清自己来历的人。一群数典忘祖的无根无源者。

李颖超的这本书,对那些和我一样的失忆者来说。是一本帮助我们找回记忆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帮助我们温习新疆近现代商贸史和城市发展史的好书。为写这本书,杨柳青津帮后代的超女士,整整作了一年左右的收集资料的准备,足迹遍布于乌鲁木齐、奇台、伊犁、巴里坤等地,踏访津帮会馆商埠遗址旧地,采访杨柳青籍著名商人后裔,还动员了杨柳青的亲友,在天津西青区图书馆等存有津帮商人资料的馆所广泛查寻有关材料,由于占有详实的史料,这本书就有了较为沉实的分量,使人们在阅读它的时候,信任感不断地有所增加。指出这一点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如今信马由缰,臆造历史的出版物实在太多了。

《新疆津帮》的时空跨度十分宏大,这是由它书写的主人公们的来龙去脉及艰难创业的漫远过程决定的。它的第一个贡献。就是追根到津帮商人的原籍始发地。把历时半年才能抵达的漫漫长旅,一代代、一群群风尘仆仆的赶大营者西行的艰苦卓绝的跋涉,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来自杨柳青故乡的西行者,有不少都是底层的穷苦人民。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做起他们所不擅长的商贩营生。随舁榇西行的左大帅的湘军一同远赴征程,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迢迢远途中,他们不仅完成了从农人到商人的角色转换,积累了最初的经商经验和胆识,而且和精忠报国的湘军将士一起,为收复国土,赶走入侵者做出了永垂青史的巨大贡献。

本书以主要篇幅,介绍津商在迪化、伊犁、古城子、巴里坤等地的创业过程以及津帮的形成。津商对于新疆的贡献,不仅在于空前地繁荣了新疆的内外商贸,它还以百艺进疆的壮阔气势,带来了新疆百业俱兴的兴盛局面。以津商为首的八大商帮,在多民族杂居的遥远边疆,传播先进的商业理念,向赢弱的边疆经济注入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创造了古代丝绸之路灰飞烟灭以来的又一次辉煌的商业奇迹,同时也在四大文明交汇的亚洲腹地,掀起了又一次文化融合的高潮。

这个繁荣时期虽然是短暂的,但并没有如昔日黄花随风而去,它的精神遗产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留了下来,就像雨水渗入沙土一样,表面上它们是消失了,实际上它在土壤里存留着。并且为生生不息的血脉输送着营养。

这就是文化所以能够传世并且能够存留久远的意义所在。在今天的乌鲁木齐,在繁华的大十字,杨柳青津帮八大家的店铺商号连一砖一木都找不到了,杨柳青商人聚居的八里条巷、藩台巷、三角地、北梁、小西门等地,也都早已面目全非。今天的乌鲁木齐人,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城市曾经盛极一时的津门四大银楼,德生堂、永盛西、吉美丰等百年老店名号。还有杨柳青饭庄、杨柳青四合院、花门楼四绝、三角地津门三绝,以及玉清池大澡堂等名噪当时的手艺人和场馆,它们在短短的百年后忽然像烟一样消失,但它们融入了城市的历史,成为这个城市沧桑而又温馨回忆的一个部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童安格一首《把根留住》的歌,曾经风靡全国,唱遍五湖四海,让所有有华人的地方的同胞唱得泪流满面,它所以能打动亿万中国人,是因为它拨动了中国人精神上最敏感的那根心弦。李颖超的这本《新疆津帮》也是一本关于寻根的书,它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商贾云集、市声喧哗的年代,让我们一睹这城市这地方的昔日繁华和人间气息。我相信它会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和欢迎,因为此书所展示的新疆津帮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奋斗有益,还因为它把我们从失忆中唤醒,重新回眸和审视我们生存的大地和城市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先辈那里获取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吸收到阔步前进的营养和动力。

超女士长于散文、诗歌和新闻写作,这本书她写得充满着激情,颇为感染人。字里行间流露的杨柳青津帮后裔的骄傲和对流逝岁月的淡淡感伤,也是很能打动人的。但这个长处同时也是本书的短处,一些非常重要的人和事,没有深入地写下去。往往是在阅读兴趣正浓时。被轻易地一笔带过。就像作者在书中写到的看伊犁汉人街的拉洋片,让读者的目光不得不跟着操纵者东奔西跑。指出这个缺点是有必要的。因为我觉得以超女士的聪明和勤奋,在新疆津帮这个难得的题材资源上,她完全还可以做出更深更大的文章:把集束的目光盯住一个或几个家族。深入地描绘他们的兴衰史。说不定会弄出第二部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来呢!

此意见不知超女士以为然否?

二零零六年三月二十八日晨于浅草屋稿毕

后记

这是我的第五本书,也是写得最用功的一本书。

文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毕生的追求,对我而言,它是一种释放和倾吐。有时候,写字就像和另外一个自己对话。我迷恋这种状态。人生有很多东西,只要触摸过,就应该满足。一生很短,没人能抓住全部,比之连用心去触摸都不曾有过的人,我已很是富足。有几个人能以自己的嗜好作为职业谋生,我在享用并珍惜着这种幸福,以此为满足。

很多写字的人通常在写的时候都有幻觉,因为写,便可以忍得住生活里的不满和委屈,宣泄无处可去的快乐和哀伤。  

写,一直是我的梦想,在那里面,我不用掩饰自己。

当我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旁写这本书时,我整个人都处在兴奋的状态,一度在书稿催得最紧的时候,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用去的六七个小时外,其他时间都是在电脑旁敲字。

那一个个的汉字将来成书的样子激励着我。

尽管到后来看到电脑就恶心,可在梦中,仍然是这本书在支撑着我。

我对书中涉及的老字号感受太少,只有从一些零星的资料中获取信息。虽然有些稿子实在短小,但我实在不忍心将他们删去。

在新疆出生,在新疆成长,今天的我虽然一直在新疆生活,但我至今没有完全读懂她。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是烙在骨子里的,没有任何的语言能够表述清楚。而同时,那个被称之为“老家”、“祖籍”的地方,那个叫杨柳青的地方,用一种神奇地力量牵引着我。就好像一个不曾谋面的亲人,尽管不熟悉彼此的形象、声音和气息,但是只要一想起她来,就觉得踏实和温暖。

我愿意成为大营客们往昔的记录者,但我知道我做的太不够了。因为阅历的不足,因为学识的浮浅,还因为时间的紧迫。使许多人、许多事没有在本书中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仍将关注津帮在新疆留下的点点滴滴,使新疆津帮的故事更加丰满。

感谢我的亲人、感谢于国治书记,他们将许多珍贵的资料交给了我;感谢谢玉明先生的西青文史资料;感谢朋友们给予我的无私帮助……

我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写作。

2006年3月于乌鲁木齐向阳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疆津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颖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8100583
开本 32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11
14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07:12